地处黄河流域中部,身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山西,以拥有众多古迹、古建闻名。然而一边面对丰富的建筑遗产,另一边面临快速的城市发展,山西的当代建筑实践目前进展如何?
在上一期建筑地图(山西:黄土高原上的故事)的基础上,本篇将对山西当代建筑项目做一批补充:从酒店到博物馆、体育场馆,再到工厂、学校等等;其中既有本土事务所的在地营建,也有国际知名事务所的争议作品。
欢迎评论区讨论:你对山西当代建筑印象如何?
山西省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既下山·大同酒店
设计:goa大象设计,2025
坐标: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古城街道大同古城石人街9号
大同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魏与辽金的厚重历史在此写就,留下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善化寺等杰作。近代,大同迅速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度被尘封。2008年以来,“一轴双城”格局的提出,揭开了古城文化复兴的序幕,历史名城的光彩正在重新显现与焕发。
既下山·大同酒店的建造便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之中。项目既是为旅客提供体验的场所,也是古城中重要的城市建筑。因此建筑形态不与相邻街区做雕塑性竞争,而是完全融入古城格局之中,在里坊群落的尺度控制下,寻求内部空间的丰富变化。
酒店整体为一组“均质中作变化”的院落。北立面、东立面朝向城市道路,呈现山西高台大院的形象,为来往路人提供生动的城市景观;内置的美术馆面向东南邑步行街开放,完成酒店与街区的友好接驳。
场地西侧1/3占地为明清古宅,设计予以原样复建,作为古宅客房和餐厅包厢使用。新建主体则被视为一片继承山西民居传统的当代院落,设计提取山西大院“外雄内秀、五进穿堂、庭院深深、深藏不露”的内在特征,转译为当代表达。
如果说山西民居见证大同的风俗日常,石窟艺术则是自平城时期以来的文化命脉所在。作为整座酒店体验的高光,地下泳池如同从天然山体中凿刻出来。巨大的斜壁从地上一直延伸至地下,其上的壁画由云冈研究院主持壁画修复的艺术家高平传创作。当天窗光线投下,水光在斜壁上的壁画上跃动,留下天然洞窟般的质朴体验。
02
大同古城东南邑丝路塔
设计:象界设计机构,2025
坐标: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古城街道广府角街
北魏平城,丝路东端的历史坐标,驼铃悠扬的起点。在此矗立起一座名为“丝路塔”的现代文化地标,不止于凝固的纪念,更是一场文化基因在科技激流中的生动生长与不息迭代。
塔体以庄重洗练的几何形态向上生长,14米的高度既融入城市尺度,亦不失纪念性。稳固的塔基承载着历史沉淀感,醒目的“0公里起点”标识,将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原点。向六个方位敞开恢弘的穹门,是丝路精神的具象——从平城出发,向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更遥远的世界展开怀抱,象征着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永恒主题。
九层塔身由钢结构搭建,并由LED屏幕覆盖,形成巨大的连续展示面。这是由精密电脑系统驱动的“智慧画布”,每一层皆内嵌独立的液压驱动系统。每分钟,液压系统赋予塔身一次“呼吸”——LED屏幕单元随精密指令优雅地展开、重组,打破建筑的静态轮廓。
03
大同市博物馆
设计: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2014
坐标: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6号
博物馆位于御东新区的核心位置,与东侧的音乐厅沿新区南北向轴线对称布置,西侧紧邻规划中的大型居住区,北望行政中心,南侧为图书馆、美术馆,各具特色的文化建筑集聚一堂,共同构成城市新的文化中心,而博物馆的建设作为新区的起步项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建筑设计承袭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形态从悠久的龙图腾文化中汲取灵感,并与大同地区火山群的典型地貌特征相暗合。两个拙朴的弧形体量围绕着虚空的中庭和庭院盘旋而起,在一个统一的回环结构内岔开数个断面出来,为内部的观展休息区引入光线和风景,而作为主体的内部展示空间则随着非线性的形体浑然变化,会使观者仿佛遁入幽深的石窟之中。
遒劲有力的建筑形体在端部直接暴露功能性的断面,通过进一步结合符码化的表达而产生的方硬汉字形式使建筑更具力量感和文化深意。
04
大同美术馆
设计:福斯特建筑事务所,2021
坐标: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8号
大同美术馆方案公布后建设曾一度停滞,后于2021年才建成开放。建筑形式类似雕塑,被构想为一处地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金字塔”体量探出地面,画廊空间则沉入地下,被景观广场所环绕。
四个相连的“金字塔”屋顶,其高度向中心逐渐抬升,并沿文化广场的四角呈扇形展开。屋顶由自然氧化的弧形钢板包覆,有助于排水,也使建筑表面呈现出丰富的三维质感。塔顶的天窗则允许自然光线进入室内空间。屋顶的设计是对巨大跨度的直接回应,也在下部提供一个宽敞、灵活的无柱空间,并让较小的画廊空间向边缘自然过渡。
建筑以高效的被动式设计来顺应大同的气候。高处的天窗面朝正北与西北方向,既利用了自然光线提供照明,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太阳辐射,为艺术品提供最佳的保存环境。下沉的建筑体量,加以高性能的围护系统,进一步降低了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大部分屋顶被设计为实心,其隔热效果是规范要求数值的两倍。
05
大同体育中心
设计:POPULOUS + CCDI,2019
坐标: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文瀛路西250米
项目总建筑面积10.17万平方米,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综合训练馆4个主体建筑组成,主要用于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体育中心的建成将有效缓解大同市大型体育设施不足、训练场地缺乏的现状。
整个体育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黄土高原令人震撼的自然风貌,每个主要单体都体现有力和雄伟,显示东面的太行山、西面的吕梁山、北面的恒山和五台山的独特风格,反映了大同在多个朝代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以及现代化的大同在矿业和金融业中扮演的重要经济角色。
最大的体育场,层次丰富似云冈石窟的格局和韵律,反映了中国北方历史上多元文化和多民族融合的和谐特色。总座位约3万个,主要分四层,其中地下层为赛场、运动员设施、室内训练场和射击场,以及其他营运、仓储、设备等后场功能空间;第一层为平台层,是观众的主入口层以及下层看台层;第二层为官员/体校层,含包厢和技术室,平时可作为体校教室。第三层是上层看台层,包括半开放式观众大厅和观众设施。
06
山西宁武燕麦工厂
设计:JSPA Design,2021
坐标: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方口镇阳方村
项目位于山西省宁武县,计划建造的燕麦工厂里可以将生燕麦进行深加工,转化为燕麦米及燕麦粉、燕麦冲调粉等产品。燕麦自动化加工需要建设两条不同的生产线,并配备大批量机械设备。同时,项目也需要建造对公众开放的空间,包括商店、咖啡厅及办公空间。
设计概念出发点是使用砖墙将工厂的各个技术空间围合和隐藏起来,并在这个不透明的底层上方搭建一个简洁、有体量感的混凝土建筑,以承载该项目全部的公共空间。天井和花园穿透整个建筑,提供自然光照的同时,在工厂内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延伸感。而建筑中央的生产车间也将通过特殊形状的混凝土结构屋顶,得到明亮的北向采光。
通过采用青砖及当地的施工方法,使得设计与场地建立起深厚关系。此外,清水混凝土强调了建筑的现代性,并且可以使结构本身和建筑紧紧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朴素的诗意。
07
友兰中学图艺综合楼
设计:WAU建筑事务所,2021
坐标: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张家圪埚村
项目场地南北高差约6米,立于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校园中轴线上,包含图书馆及专业课室。场地周边是依山而建的村落,建筑师由此出发,希望项目形成一个村落意象,营造出多层次的游走空间体验及一个可穿越的多孔性场所。
设计将折叠的墙体依地势顺延,图书馆、美术、音乐地理等专业课室及展厅分别置于墙体之间,形成一个建筑与庭院相间的布局形式。建筑室内外相互交融,为师生提供多样的交流空间,东侧结合体育场地成为看台或者午后阴影下的体育活动场所,西侧面对宿舍区分别形成图书馆及艺术楼的入口广场。连续曲折的墙体把室内视线导向不同景色,人们在场地内很难一览建筑全貌——犹如村落的空间体验,步移景换,画卷被层层打开。
天窗顺应混凝土折墙开设,为室内提供静谧的阅览空间及光线稳定的作品展示空间,同时可减少墙体开窗面积,较好地适应当地严寒的气候特点。高低错落、粗粝木纹质感的混凝土折墙,与周边雄伟的山脉取得协调。
08
左权莲花岩民歌剧场
设计:TJAD曾群建筑研究室,2020
坐标: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207国道西侧
作为山西传统民歌的重要土壤,左权县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推动下,兴起了每年一届的国际民歌赛活动,前几年均以搭建临时舞台的形式举办,反响热烈。2020年,当地政府计划为左权民歌文化建造一处永久剧场,用于赛事和演出。
设计从自然的“存在形式”研究出发,虎口状的自然舞台姿态和向山而歌的体验成为剧场舞台的原型,片岩间的崖居智慧则指导了剧场服务空间的组织,与山石褶皱肌理的契合也是最终选择材料和工艺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观演视线的需求,高处的舞台部分嵌入山坡,低处的看台则抬高,下部相对低矮的空间呈崖居姿态,作为面向广场的服务空间。下部独立的服务空间和结构体散落布置于留出来的虚空间,构成自由多变的穿行区域,身处其中体验如同山石间游走。这样的处理既保证了上部剧场的观演视线与声场的需求,也让建筑的整体姿态与土地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有限条件下,建筑一次浇筑成型,外立面完全去装饰,同时节省建造成本和时间成本。小模板素混凝土的粗砺肌理与自然产生互动,在风雨的长时间作用下,以及草木的侵蚀下,混凝土表面色泽和质感都会发生变化。多年后,此处的人工与天工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最终建筑本身也能回到自然中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09
襄汾星原泳馆
设计:九七华夏 KAI建筑工作室,2023
坐标: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星原钢铁集团
考虑到项目的工业背景、场地条件,以及项目方提及的功能与需求,设计从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1960年代的阿姆斯特丹孤儿院项目中获得启发,通过建立一个严谨的构成单元,再通过构成单元的随机组合获得空间丰富性,对大的“图像”的进一步精确,指引场地策略和空间氛围,使泳馆的体量成为介于“聚落”和“工厂”之间的一个混合体。
一组起伏的坡型折线造型体量占据在场地之中:以钢框架为支撑,与当地低矮的建筑聚落相协调,简洁的形式、屋顶天窗和反光材料具有某种工业建筑的气质。立面材料则是吸光的,随时间变化、有木质香气的黑色烧杉板,使建筑变得内向而沉默。
结构设计为室内空间带来别样的体验效果:水池上部右侧的两组结构柱,与水池下部左侧的两组结构柱,配合结构梁架,一方面形成角间,相邻水面得以延绵;另一方面,不对称的结构扯出巨型的天窗光线得以铺洒在水面。
最终,一组屋面变成延绵屋面;一片水面变成若干片水面;一对结构变成一套结构;小房子变成大房子。合理的动视线设计形成既限定又开放的连续空间:餐厅能够看到泳池和庭院,绘本馆俯瞰戏水区,健身的人可以看到竞技的游泳运动员。所有的人在同一个屋面的时间和空间下产生联系。
10
吕祖故里-永乐宫旧址活化设计
设计:都市实践,2024
坐标: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黄河1号旅游公路
在芮城县永乐镇黄河岸边的田野里,六十余年前搬迁走的宫殿群已找不到痕迹。这里是吕洞宾出生地,金元时期把祭祀他的祠堂“吕公祠”扩建为道观,元代封吕祖为帝,再升格为宫观,成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
项目需要用空间的语言将历史地段加以标记、将历史文化加以体验。设计理念是用最小干预的方法留出永乐宫主轴线和主宫殿的区域,并用这个区域之外的空间资源来使“留白”可见,也使“留白”可感。
景区用“西祠东宫”的二元格局,来实现“吕祖故里”与吕祖故里“宫观遗址”两个主题:西部升级现有的吕公祠打造“再生”场景,东部以永乐宫遗址为核心构建“再现”空间。流线是从西区“吕公祠再生”部分进入,去寻觅东侧“永乐宫再现”,用“宫市共生”的辩证传统,恢复了原永乐镇无序的民间烟火与有序的皇家宫殿并存的地气。
遗址东界设置百米长壁画体验厅,内部拱廊强化了三个体验区所形成的递进式空间叙事。北部的与神仙共舞体验区,是在地面铺装上与三清殿东壁壁画等大的大块印刷瓷板,再用与地面相夹45度角的不锈钢镜面,把地面的壁画反射成直立的镜像,游客躺在地面可看到自己在垂直的墙面上与镜中神仙相邻,仿佛置身于壁画中。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深圳光之河社区艺术空间,健身房的“自然”变身 / 深圳光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