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悼念 | 矶崎新:在探索中变化,在变化中前进

悼念 | 矶崎新:在探索中变化,在变化中前进
编辑:王天沛(实习生);校对:李菁琳 | 2022.12.30 08:34

据《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本周三12月28日,日本重要建筑师、201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矶崎新(Arata Isozaki)于家中逝世享年91岁

 

作为日本第8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矶崎新在他数十年的建筑生涯中,以多变且无国界的建筑风格为世界所知。1953年,当时还是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大四学生的矶崎新加入了老师丹下健三的工作室。十年后,矶崎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在此后完成了近百个项目。

 

矶崎新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领奖后致辞 |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二十年中,我曾坚信唯有讽刺才是建筑的价值所在。建筑可以展现不合理,可以影射背叛与不忠,并因此能够成为一种批判。它可以光明磊落地赞颂平庸而非高贵,世俗而非神圣。而在二十年的实践之后,我将探索脱离讽刺来创造建筑的方法。”

——矶崎新,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领奖致辞[1]

 

 


 

 

战后的现代主义

 

菊竹清训的海洋城市(Ocean City)| ©Kiyonori Kikutake
黑川纪章的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 ©Norita Minami

1960年,世界设计大会(World Design Conference)在东京举办。大会上,以菊竹清训为首的一群日本建筑师正式发表了《新陈代谢派:新城市主义提案》(Metabolism : Proposals for New Urbanism),向世界宣布该学派的成立。这些日本建筑师大都跟矶崎新一样,是丹下健三的学生。因此,虽然并非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与他们近距离接触且师出同门的矶崎新难免受其影响。

 

在矶崎新早期作品中,空中城市(City in the Air, 1960-1963)系列概念鲜明地展现了这种影响。该系列包含三个概念设计,分别位于东京都的新宿、涩谷和丸之内。整个系列意在不干扰现有城市纹理的情况下创造更多使用空间,同时为场地上的各个街区提供新的联系。

 

空中城市:新宿方案概念图 | ©Arata Isozaki
空中城市:涩谷方案模型照片 | ©Yoshio Takase
空中城市:丸之内方案概念图 | ©Arata Isozaki

在最早的新宿方案中,矶崎新提出了“共享核心系统”(Joint Core System),并将其运用在了同系列的另外两个方案中。一个共享核心为一根包含基础设施并兼具承重与垂直交通功能的巨大中空柱体。在这些方案中,多层街道在多个共享核心之间延伸,形成独立于地面上旧城市纹理的空中街区。

 

其中,灵感取自于斗拱(日:指肘木)的涩谷方案和新陈代谢派的联系最为显眼。矶崎新以共享核心为干、空中街道为枝,设想了一个枝繁叶茂的空中涩谷。斗拱树一般的形态以及从共享核心水平生出街道的概念,使人轻易联想到新陈代谢派的主旨:将城市看作生长的机体;并且,空中城市系列模块化的空间构成也有强烈的新陈代谢派既视感。

 

大分县立图书馆外观 | ©Yasuhiro Ishimoto
大分县立图书馆剖面透图 | ©Isozaki Arata

1962年,矶崎新独立接到了第一个公共建筑委托——大分县立图书馆(Oita Prefectural Library,1962-1966;现改名为大分艺术广场,Oita Art Plaza)。次年,矶崎新从老师的工作室独立,成立了矶崎新工作室,于1966年完成的大分县立图书馆也成为了矶崎新工作室完成的第一个项目。在设计之初,图书馆的结构被分成了不同类型的模块,拟用预制的方式生产。但由于预算限制,最后成品为现场浇筑而成,而现浇混凝土也确实是战后日本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大分县立图书馆入口处阅读区 | ©Yasuhiro Ishimoto

大分县立图书馆面积不大,但空间构成丰富。与厚重、坚硬的混凝土相对,图书馆内的家具大量采用暖色木材和皮革,入口处的环形座位区更是铺上了材质立体的红色地毯,与平滑的混凝土表面形成鲜明对比。

 

矶崎新近似粗野主义的风格在大分县立图书馆和同时期的岩田女子高中(Iwata Girls' High School,1963-1964;现改名为岩田学园,Iwata Gakuen)之后几乎销声匿迹。比起某一学派或某一风格,战争带来的悲观情绪——又或者是批判性思维——对矶崎新的影响更长远。

 

电动迷宫原作在展出不久后毁于一场抗议运动,图为2002年复原的装置 | ©Arata Isozaki  Photo ©ZKM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电动迷宫轴测图 | ©Arata Isozaki

1968年,他的装置作品《电动迷宫》(Electric Labyrinth)在米兰三年展上展出。该装置的主体为十六个曲面亚克力板,每块板的正反面印有记录了广岛战后惨状的照片、颜色艳丽的花纹以及浮世绘。当参观者路过装置一角的红外线感应器时,这些亚克力板便会开始慢慢转动。明快的黄色、紫罗兰色等和黑白的悲剧景象形成了鲜明的情绪对比。与此同时,花纹的抽象与照片的清晰像是梦境与现实的对照。

 

2002年复原的电动迷宫,可见巨幅印刷物和投影 | ©Arata Isozaki  Photo ©ZKM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在该装置对侧的墙上置有一张巨幅印刷物。作为底图的黑白照片展现了化作废墟的广岛街道,而在视点较远处有两张剪贴上去的铁架结构图片。平行于印刷物的滑轨上有三台投影仪,变换着将240张日本建筑师们对未来城市的构想图投射到印刷物上。过去与未来、建造与毁坏被重叠在一起,以图像的形式阐述了矶崎新当时的设计哲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建造与毁坏同义,展望与消弭同义时,空间才会变得现实和有意义,而非虚无缥缈。[2]

 

富士见乡村俱乐部 | ©Arata Isozaki
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 | ©Arata Isozaki

从《电动迷宫》中我们可以瞥见战争对矶崎新的影响,以及他对日本战后重建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悲观——或者至少是非乐观情绪。加上他在1980年代之前的作品中对古典元素的引用,数个评论家都将他这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归类为矫饰主义(Mannerism,不同于十六世纪的矫饰主义,二十世纪的矫饰主义可以粗浅地理解为对米开朗基罗风格的模仿[3])。

 

富士见乡村俱乐部入口 | ©Yasuhiro Ishimoto
波亚纳别墅入口 | ©Roberta Parlato
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玻璃花窗 | ©Yasuhiro Ishimoto

连续的半圆拱顶出现在了富士见乡村俱乐部(Fujimi Country Clubhouse,1973-1974)和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Kitakyushu Central Library,1973-1974)中。其中,富士见乡村俱乐部的拱顶下布有廊柱,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有巨大的圆形花窗和铜制屋顶。尽管与古典、巴洛克建筑相比,这两座建筑的外观平滑、简洁,趋近于所谓的“现代审美”;但它们在比例上却忠实于古典——这两处拱顶是完美的半圆,正如帕拉迪奥的波加纳别墅(Villa Poiana)入口立面上的半圆。富士见乡村俱乐部的入口立面更是被矶崎新本人评价为“与帕拉迪奥的风格高度相似”[4]

 

富士见乡村俱乐部餐厅 | ©Yasuhiro Ishimoto
△ 包豪斯校舍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办公室 | ©2019 ARS, NY VG Bild-Kunst, Bonn
罗伊·利希滕斯坦1963年所作《Whaam!》 | ©Roy Lichtenstein
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一层平面,图左部可见异形墙体 | ©Isozaki Arata

与新古典主义建筑师们比起来,矶崎新对古典建筑语言的引用较为抽象。并且,更不同的是,他一视同仁地应用来自过去和当下的元素,而这在上述两个作品中都有迹可循。富士见乡村俱乐部内饰上的大红、明黄等色彩,以及方格纹样的地毯,让人联想到活跃于二十世纪初期的包豪斯(Bauhaus)建筑,或是二十世纪中期的波普艺术(Pop Art)。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的餐厅外墙,从平面图上看,与该建筑其他部分或是平直或是顺滑的墙壁走向大相径庭。这面外墙奇异的形态,来自于矶崎新于1965年自创的“玛丽莲·梦露曲线”(Marilyn Monroe Curve)[5]。矶崎新不止一次在设计中运用了这条曲线。或许除了融合流行文化的意图,对玛丽莲·梦露的狂热也曾影响着他的设计。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 ©Isozaki Arata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外观 | ©Yasuhiro Ishimoto
北九州市立美术馆 | ©Isozaki Arata
北九州市立美术馆外观 | ©Yasuhiro Ishimoto

矶崎新的风格特点在于他从不拘泥于一个风格,即便是在同一时期。稍早于上述两个作品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Gunma Prefectural Museum of Fine Arts, 1971-1974)和北九州市立美术馆(Kitakyushu City Museum of Art, 1972-1974)的外形与圆拱毫无关系。从外型和外墙贴面到内部空间布局和内饰,方格元素在这两个美术馆里贯穿始终。半圆和矩形这两种基础几何形状,在1970年代中后期反复地以组合形式出现在矶崎新的作品中。

 


 

 

讽刺建筑的消融

 

△ 弧形和等边三角形出现在筑波中心大厦的造型上 | ©Yasuhiro Ishimoto

筑波中心大厦(Tsukuba Center Building,1979-1983)是矶崎新建筑风格的又一转折点。这是一个囊括了酒店、音乐厅、服务中心、商场和社区活动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活综合体。在音乐厅的入口立面上,新的几何元素——等边三角形——出现了。非半圆型的弧面也作为新的几何元素加入了造型中。而从平面图上看,最显眼的还是广场中心的巨大花纹。

 

筑波中心大厦二层平面 | ©Isozaki Arata
卡比托利欧广场,由爱提纳·杜佩拉 (Étienne Dupérac) 于1569年刻制 | 公有版权

该花纹非常明显地借鉴了米开朗基罗的卡比托利欧广场上的地板花纹。然而与卡比托利欧广场上完整、对称的花纹相比,筑波中心大厦前的花纹被干脆利落地打破了。不仅仅是单纯的破坏,矶崎新将椭圆的一角挖开,并填充以形态不规则的石质阶梯。配合流水与石块,这一角呈现出东方山水的氛围,与周围规整的几何形态产生了强烈对比。

 

在建筑物本身之外,该项目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即建筑图纸的绘图风格。矶崎新在早期作品(如上述的四个1970年代前期作品)的图纸上采用大面积的灰色或灰蓝色,辅以低饱和度的其他颜色,且高光处为白色,阴影处为黑色。

 

筑波中心大厦(废墟版)| ©Isozaki Arata
凤凰城市政中心(未建成)会议厅 | ©Isozaki Arata
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 | ©Isozaki Arata

而从筑波中心大厦开始,矶崎新在图纸上倾向于使用较高饱和度、色调对比强烈的配色,如筑波中心大厦透视图的主题色便是互为互补色的蓝色和橙色。高光处也较少使用白色,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彩色。造型和色彩选择上的变化,都昭示着矶崎新对现代主义灰色方盒子的反抗——以及与此同时,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外观 | ©Elon Schoenholz
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 | ©Isozaki Arata

抛弃了以铝板和混凝土为主的外观,矶崎新在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1981-1986)的立面上大量使用了棕红色的砂岩,颜色和质感都与他先前的作品大不相同。三角形从筑波中心大厦中平面的窗框变为了立体的金字塔,反复出现在屋顶。共计十一个的金字塔或为全玻璃,或为半玻璃,为下方的展览区域引入自然光。

 

在尝试新造型的同时,矶崎新并没有放弃他早期探索过的建筑元素。从窗户到空间布局,方格依旧随处可见。半圆拱顶的下方是被两根方形柱子架起的长方形体块,与十年前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非常相像。铜也再一次被用于半圆拱顶和三个金字塔下半部分的贴面。而与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中隐匿在众多规则几何形态之间的“玛丽莲·梦露曲线”一样,波浪形的曲面墙壁也出现在了洛杉矶现代美术馆中。虽然从平面图上看,这几根曲线只占所有墙体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当它们被横平竖直的墙体包围,两种形态的视觉对比还是相当鲜明。

 

水户艺术馆 | ©Isozaki Arata

如果矶崎新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颁奖仪式上所说的“讽刺”,确实是以古典元素来讽刺反人文的现代主义——如二十世纪矫饰主义所认同的那样,那么洛杉矶现代美术馆和其后的矶崎新建筑,的确与“讽刺”渐行渐远。水户艺术馆(Art Tower Mito,1986-1990)是继洛杉矶现代美术馆之后,矶崎新又一个广为人知的大型文化类项目。而水户艺术馆的设计中,没有廊柱,没有玻璃花窗,没有半圆拱顶,更没有古典建筑和它的追随者们所热爱的对称。

 

水户艺术馆直角梯形状的场地本可以大致分为单轴对称的矩形一侧,和紧邻的三角形一侧。但用于纪念水户市一百周年的一百米高塔打破了矩形一侧的对称,使场地上的几个体量变得同样不对称,整个项目也因此达到一种微妙的整体均衡。

 

高100米的观光塔 | ©Yasuhiro Ishimoto
灰色为主但质感丰富的表皮 | ©Yasuhiro Ishimoto

这座有着全金属外壳的高塔无疑是整个设计中的视觉重点。五十七块三角形金属板分别朝向不同的角度,在同一时间反射着城市和天空不同部分的颜色,形成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城市装置。塔顶端设有观景层,由塔底的电梯直达。

 

尽管建筑图纸同样鲜艳,水户艺术馆与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的外观大不相同。水户艺术馆的外观仿佛矶崎新早期的建筑图纸,以灰色作为主色。灰色以不同的色温和材质变换着出现在水户艺术馆的立面上,使表皮的观感丰富又不失整体感。

 

迪士尼集体总部大楼剖面模型 | ©Yoshio Takase
迪士尼集体总部大楼一层平面 | ©Isozaki Arata
迪士尼集体总部大楼外观 | ©Xinai Liang

仅仅一年之后,矶崎新的设计风格又出现了转变。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士尼集团总部大楼(The Disney Building,1987-1990)在矶崎新的所有作品中有着独树一帜的外观。迪士尼总部可以分为三部分:南侧办公楼,北侧办公楼,以及它们中间的入口大厅。入口大厅为多个几何形态的堆叠,其中最显眼的是中央约三十六米高的中空圆台。两翼办公楼则是同样的长方体,表皮由玻璃和铝板组合出网格样的花纹。整个大楼颜色鲜艳多样,造型大胆,网格和波点元素使它更加卡通,不像现实世界中会出现的建筑。迪士尼总部也因其特立独行的外观而备受争议。

 


 

 

东西建筑之桥梁

 

从1960年代至今,矶崎新在不间断地设计建筑作品的同时,从未终止过文字工作。这几十年间,他出版文字作品百余,其中有偏专业的理论研究,也有面向普罗大众的科普介绍类书籍。比起西方建筑,日本传统建筑对矶崎新的影响或许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并不明显。但从他的文字作品中可以看出,矶崎新持续关注着日本现代城市建设所遇到的问题,且从未脱离日本建筑文化。此外,他运用自己对日本和西方建筑的了解,以文字建立起了一座连接两端的桥梁。

 

 

1968年,从属于东京大学的“城市设计研究组”(都市デザイン研究体)所著的《日本的城市空间》(日本の都市空間)出版,其中包括了矶崎新的设计理论文章“城市设计的方法”(都市デザインの方法)。该书分析了日本历史上的城市建设案例,从中总结出了日本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律,并基于此来预测未来城市发展、寻找城市建设的方向。城市设计研究组的成员大都为当时在丹下健三东京大学工作室内的研究生。

 

 

此后不久的1969到1973年,矶崎新在杂志《美术手帖》上连载“建筑的解体:1968年的建筑情势”系列文章,并于1975年将这四年间的文字集合出版为同名书籍。该书以当时在国际上活跃的建筑师或建筑组织的观点为主题,向日本国内介绍当时在日本尚未被广泛认知的建筑师和他们的建筑理论。这其中包含了汉斯·霍莱茵(Hans Hollein), 以彼得·库克(Peter Cook)为首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 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塞德里克·普莱斯(Cedric Price),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建筑组织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和阿基佐姆(Archizoom)等等。

 

 

矶崎新也曾以更轻松、更加散文式的文字向日本读者介绍国际建筑。在1999年出版的《十二居所》(栖(すみか)十二)中,矶崎新手绘记录并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十二处住宅项目,其中十处为日本境外项目。通过《十二居所》,矶崎新带读者一起进行了一场住宅巡游,寻找“居所”的真正意义。

 

 

2006年出版的《建筑中的日本性》(Japan-ness in Architecture)以日本传统建筑中的“日本性”为主题,收录了矶崎新二十年间所著的相关文章。全书围绕伊势神宫、东大寺和桂离宫展开分析和论述,试图辨别日本建筑中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特质。该书在向西方建筑界介绍日本建筑哲学的同时,也记录了矶崎新自己关于“‘日本性’究竟是什么”的思考。

 


 

 

不变的变化

 

“日本性”究竟是什么?与之相比更具象的“日本建筑风格”又是什么?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说起日本建筑师,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如SANAA、伊东丰雄、藤本壮介、隈研吾等等的作品,他们共享着一种“日本风格”——克制、平滑、不张扬、白色和木质为主。即便厚重、深沉如安藤忠雄,或者天马行空如石上纯也,他们的风格也都不曾脱离这个框架太多。身为比他们早一代或两代的建筑师,矶崎新的风格游移在二十世纪流行的多个学派间,在大部分时期都很难从他的作品中看出所谓的“日本风格”,或者任何固定的风格。

 

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了寻找针对每个建筑问题最恰当的解决方案,我无法安于单一风格。因此,变化成为了我的常态,而这恰恰成为了我的风格。[6]

 

 

  深圳文化中心(1998-2007)

 

深圳文化中心 | ©黄钰凯/有方
深圳文化中心 | ©胡康榆/有方

卡塔尔国家会展中心 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2004-2011)

 

卡塔尔国家会展中心 | ©Nelson Garrido
卡塔尔国家会展中心 | ©Nelson Garrido

 

充气音乐厅诺瓦方舟/新方舟 Ark Nova(2011-2013)(合作项目)

 

诺瓦方舟 | ©Iwan Baan
诺瓦方舟 | ©AAarchitects
诺瓦方舟 | ©AAarchitects

注释:

[1] Arata Isozaki, Royal Gold Medal acceptance speech at RIBA, 1986.

https://soundcloud.com/the-riba/arata-isozaki-royal-gold-medal-acceptance-1986?in=the-riba/sets/riba-collections

[2] Arata Isozaki, "Electric Labyrinth, '14th Triennale di Milano,'" in Unbuilt, Tokyo, 2001, 110.

[3] Colin Rowe, "Mannerism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on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1950.

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archive/mannerism-and-modern-architecture

[4] Royal Academy of Arts, Arata Isozaki Hon RA: Andrea Palladio through the ey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200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F4RAMND4o

[5] The Watari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rata Isozaki 12×5=60, 2014-2015.

http://www.watarium.co.jp/exhibition/1408isozaki/index2.html

[6]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Arata Isozaki Biography, Pritzker Prize Laureates, 2019.

https://www.pritzkerprize.com/laureates/arata-isozaki

参考资料:

1. Kate Norment, Arata Isozaki: architecture 1960-1990/preface by Richard Koshalek: essays by David B. Stewart and Hajime Yatsuka, Los Angele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 Rizzoli, 1991.

2. Mark Jarzombeket al, "Positioning the Global Imaginary: Arata Isozaki, 1970." Critical Inquiry 44, 3 (March 2018): 498-527 ©2018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3. Felicity D. Scott, "Out of Place: Arata Isozaki's Electric Labyrinth, 1968." Place and Displacement: Exhibiting Architecture, Zürich, 21-39.

4. ZKM |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Electric Labyrinth by Arata Isozaki 1968.

https://zkm.de/en/artwork/electric-labyrinth

5.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Joint Core System, project, Shinjuku, Tokyo, Japan(Elevation) 1960 by Arata Isozaki.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815

6. Gabrielle Schaad, "Critical practice," Domus, 2014.

https://www.domusweb.it/en/architecture/2014/10/20/arata_isozaki.html

7. Chicago Architecture Center, "Postmodern."

https://www.architecture.org/learn/resources/architecture-dictionary/entry/postmodern/

8.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Postmodernism."

https://www.architecture.com/explore-architecture/postmodernism

9. Official website of Art Tower Mito.

https://www.arttowermito.or.jp/

10. DNP Museum Information Japan artscape, 日本の都市空間.

https://artscape.jp/artword/index.php/%E3%80%8E%E6%97%A5%E6%9C%AC%E3%81%AE%E9%83%BD%E5%B8%82%E7%A9%BA%E9%96%93%E3%80%8F

11. DNP Museum Information Japan artscape, 建築の解体 1968年の建築情況.

https://artscape.jp/artword/index.php/%E3%80%8E%E5%BB%BA%E7%AF%89%E3%81%AE%E8%A7%A3%E4%BD%93%E3%80%801968%E5%B9%B4%E3%81%AE%E5%BB%BA%E7%AF%89%E6%83%85%E6%B3%81%E3%80%8F%E7%A3%AF%E5%B4%8E%E6%96%B0

12. 紀伊國屋書店、栖(すみか)十二。

https://www.kinokuniya.co.jp/f/dsg-01-9784795221444

13. The MIT Press, Japan-ness in Architecture.

https://mitpress.mit.edu/books/japan-ness-architecture

 

 


本文由有方编辑整理,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图片除注明外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矶崎新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