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CCDI境工作室
项目地点 武汉市南湖北岸
建筑面积 10000平方米
方案状态 设计委托
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场地地处城市中心,在一条蜿蜒的小路拐角处,以最大的展开面迎向烟波浩渺的南湖。湖对岸有绵延青山,城市的车水马龙隔离于视线之外,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
场地背后将是林立的住宅,从四五层的别墅到多层洋房,以及超高层住宅都有。联想到武汉湖泊棋布的地理特征,围绕南湖组织住宅及公共机构的布局方式,某种程度上其实暗合了典型的城市肌理。
一边是大尺度的自然,一边是细腻甚或琐碎的住宅区,南湖艺术中心如何置身其中?是隐还是显?或者半隐半显?
尺度是决定性的。作为超越日常的艺术机构,在体量和尺度上一定要与住宅拉开距离;然而,在面向自然的一面,亦不可过于张扬。
设计策略是将建筑沿场地边尽量拉长,底层架起,连通湖岸与社区。从湖边看过来,一条拉长的水平线漂浮在湖山与城市之间,既超脱,亦融合;既安静克制,亦不失力量与活力。
△ 视频示意 ©CCDI境工作室
在决定了建筑的基本形态和尺度之后,主要功能也随之确定下来。设计将主要体量沿场地边缘以一段弧线展开,面向社区则以不同心的另一段圆弧界定,并且围合出社区活动广场。
架起的体量主要承担特展和公众休闲功能,地下一层则容纳主要的展览区、大厅、咖啡、艺术品商店等功能。除门厅外,地面层架空,架空广场可作为户外展览和城市文化活动场所。
△ 视频示意 ©CCDI境工作室
设计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是建筑形式和结构形态的确定。建筑形式除了受制于场地条件的挤压之外,亦须响应内在的结构形态。
如何将一个体量举向空中?这成为设计的核心问题。两点落地支撑的门式结构最容易想到,然而太过普通,不够灵动。那如果采用单点支撑呢?
简单来看,一个偏心的双向悬臂梁,经由自身的内力平衡,就能稳定地矗立在地面上。从力学原理上讲是完全成立的。
力学图解的支点在实际操作中被放大为有一定体量的基座,基座与上部体量以曲线衔接,曲率可与悬臂梁的弯矩图类比,以尽可能趋近理想的结构受力线。基座宽35米左右,最大悬挑接近45米。
宏观上看,上部体量与基座的叠放关系,并不要求上下结构形式的一致性,如同轮船甲板与其上承载物的关系一样。上部体量仅需考虑为实现自身空间跨度必须设置的支撑结构。
“将结构与空间一体化处理”的想法促使我很快在体量边界的两条弧线之间画出第三条线,一系列由曲线和直线转折变化组合的线段,类似于马蒂斯剪纸画的线条。这条线段同时自然承担了空间分划和结构支撑的作用。
大体的结构形态确定之后,材料选择因循同样的思路展开。回到悬臂梁的抽象图解,上部受拉、下部受压。基座受压,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上部体量受拉,则以钢板为其主要受力材料。不止折墙选择钢板,屋面和楼面板也采用钢板。
同时,考虑到钢板防火、耐腐及构造要求,在墙面钢板外侧浇筑一层较薄的混凝土,加强受力,也更利于防火和防腐。这样一来,基座和上部体量的视觉效果就更加统一了,如同单一材料铸成的雕塑。
基座向地下延伸,连向展览厅和大厅。大厅紧邻下沉花园,展览厅则被掏出一个圆形露天中庭,以此塑造出明暗相间、收放有致,具有自然美感、同时可进行艺术冥思的空间。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湖艺术中心
项目地址:武汉市南湖北岸
设计单位:CCDI境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胡铮、禹庆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李思思、杨杰青、闫云鹏、陶婷婷、邹红卫、万娜娜、郑晓芸、王耀慧、陈泽润
项目状态:方案
设计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3月
用地面积:68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施工图建筑:肖芳、郑邦昭
总图:杜国涛
结构: 傅学怡、周坚荣、廖文斌、柳红
机电:温小生、刘康荣、陈贵军、林彬、郑华豪、张楚
版权声明:本文由CCDI境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普奖得主讲座报名 | 德·莫拉:住宅与环境的对抗/对话
下一篇:资格预审结果发布 |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及建筑专业初步设计国际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