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旅行现场 | 美利坚片想:时代、建筑与精神

旅行现场 | 美利坚片想:时代、建筑与精神
文字:陈杨;编辑:李菁琳;校对:聂书琪(实习生) | 2018.08.01 17:12

 

7月,在很多美国城市最热闹、最明媚的时候,有方第三次芝加哥和美东现代建筑考察启程。11天,5个城市,50多个作品,出发前就被冠以“暴走”之名的这条线路,更像是一场“补课”之旅。除了走进美国六大高校之外,有方还得以在宾大学者的带领下,拜访了仍在作为私宅使用的玛格丽特住宅、费舍尔住宅和母亲住宅,机会尤为难得。

 

沙利文、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康和沙里宁,都是建筑教材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美国以怎样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滋养了如此各有性格的建筑师?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踏上美利坚,不只是身体更是思想的“暴走”。旅途中的惊喜和记忆点还来自许多无法预设的情景片段——城市的氛围,建筑里的生活,同行团友分享的细节,静谧的片刻……

 

 

芝加哥的现代与极致

 

芝加哥 摄影:陈杨

傍晚的芝加哥河边,朝西的楼面上还留着最后一抹暖暖的夕阳,路灯刚刚点起黄色的光。从密歇根湖吹过来的风,微凉。桥上的人有看风景的,自拍的,有倚着栏杆闲聊的,热闹而不拥挤。看着水上穿梭的游船,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此刻应配一首爵士乐。芝加哥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种说不清的摩登又经典的气质。

 

耳旁听着学术领队徐千禾一路上指出一栋栋高楼的名字,有一种走在三维立体现代建筑课本里的错觉。

 

芝加哥的现代感也许源于1871年大火后重建起大量摩天楼的城市形象,更是因为有沙利文、赖特、密斯,到之后的SOM等大型事务所,在不同的时代与这个城市相互成就。单单有资本和市场的需求也许还不够,一股现代而极致的城市文化是隐藏的催化剂。仍记得我们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遇见的讲解员老太太,她是一位退休行政人员,介绍起并不是自己专业的建筑、雕塑和密斯,眉飞色舞,热情洋溢,大概建筑文化在芝加哥普通大众群体中本就有长久的传播与积淀。

 

范斯沃斯住宅 摄影:陈杨

郊区的范斯沃斯住宅,后来被团友称为“极品”。这个密斯70年前留下的经典住宅作品,空间、材料、构造还有跟业主的纠葛都被分析和书写了许多。但到现场进入室内,眼前被天花、地板限定出来的景色才变得完全真切,层层分明:郁郁葱葱的绿树,远处泛光的湖水,阳光下的草地,近处水平光洁的白色平台,台阶消失在视线里,四面的玻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视线的水平延展。这种真切在于:看得见眼前的树影摇动,能感受脚底踩着石材的冰凉,可以想象当年的业主或许在某一个时刻,曾喜爱或者厌倦这样的景象。

 

 

被“误读”的文丘里

 

母亲住宅 摄影:陈杨

在费城,我们接连到访3个私宅。罗伯特·文丘里的母亲住宅可能是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惊喜的意外。到达时,我们远远地看见了那个经典正立面,对即将进入的空间知之甚少。

 

住宅主人此时拿着一罐啤酒,戴着草帽,悠悠地走过来打了个招呼,笑眯眯的。我们在主人和宾大学者Bill的带领下进入了这个“神秘”的房子。在眼前展开的画面打消了对文丘里所有的符号化、标签化认识,空间紧凑而温馨,满满的日常生活气息。主人布置的沙发、书架、灯具、布艺还有窗台上的小公仔、楼梯上的画,仿佛都在那天下午的明媚之中鲜活、跳跃。

 

入内母亲住宅 摄影:陈杨

入口边上的楼梯以一种奇怪的角度向上生长,经典立面所见的屋顶高窗就在上方,有大大的侧窗,橡木色的踏步在白墙和阳光的映衬下格外突出。二楼卧室空间不大,床边一段神奇的小楼梯勾起大家好奇心,它不通往哪里,据说可能是检修用的。房主也并不在乎文丘里为何设计成了这样,他把楼梯变成了一个展示台。

 

母亲住宅主人提供 摄影:Coco Ke Shi

房主告诉我,他是一名退休律师,在这个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几年前买下了一直仰慕的这个小房子,不仅是独自居住合适的大小,而且“很有趣”。我能感受到他对自己家的那份喜爱与自在,拿起抱枕坐在沙发上与大家聊天、合影,还分享给我一张他认为拍得很好的照片。文丘里曾因《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书中的观点面临过度曲解和滥用,发出回应强调这些文字是“启发性的而非教条性的”。母亲住宅仍可以有多种批判和评论,但长久的“人云亦云”可能让大多数人都忽略了文丘里实践作品的真相。能如此近距离邂逅在建筑空间中的生活和人,大概是帮助我们辨别“误读”的最好方式。

第13级台阶

 

团队合影 摄影:Ray

纽约是我私心最喜爱的美国城市,这是一个杂乱无章而丰富到极致的城市,更多需要自己去感受。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用超现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与建筑、规划、资本、欲望、乌托邦、拥挤文化都脱不了干系的纽约。而这次,我发现同行团友眼中的纽约也各不相同。

 

有人说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庭的嘈杂让人无法专注于展品;有人说打破了白盒子的美术馆才不会让人感到疲惫,是一种人性化的观展体验。许多人都说,高线公园比照片上看起来更接地气。而面对911纪念公园,有人陷入思考:重创之后到底该遗忘还是铭记?

 

团队里的景观设计师张健对城市的“负空间”深有感触,认为曼哈顿的街道有着太多丰富的内容,城市的差异也许在那些建筑之外的地方。

 

建筑师叶笛分享了一个极其入微的观察:当你一步一步走上罗斯福四大自由纪念公园的大台阶,一开始眼前只有巨大的白色石阶,镶嵌着几行文字;到第13级台阶的时候,眼前出现大片绿地,踏上第14级的时候罗斯福的雕塑会出现在视线里,整个过程仿佛一序列的电影场景。最后还开玩笑道:“理工科的解释就是,一级台阶150毫米,我1米8,差不多是走到第13级该看到了。”

 

团队里有趣的分享总是能给旅途带来意想不到的注解,也许下一次的有方美东考察团,可以去试验一下这个“第13级台阶”的体验。

 

 

康的静谧和力量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摄影:陈杨

有方旅行手册封面上的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是此行考察最后一个作品。我们也放慢了节奏,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游走和触摸。从外到内的秩序感和空间的精神力量,是我对它最直观的感受。这个作品似乎也特别适合独自慢慢感悟,内部庄严而安静,材料诚实裸露不加杂饰,使得这一份精神力量更直戳心底。靠着中庭栏杆看混凝土梁上的光线变化,从柔和到明晰,强烈,足以沉迷很久。康也曾说:“图书馆空间的起源来自一个人拿着一本书走向光明。”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摄影:陈杨

我找到对着大窗户的一张沙发坐下,咀嚼这一路的旅程。那些曾活跃于芝加哥和美东的现代建筑师与他们的作品,在不同城市穿梭之间,铺开一个兼容并蓄的发展脉络。这场思想“暴走”的旅行,如同重读一遍西方现代建筑史。能在康的静谧空间里享有片刻只属于自己的回想,已很是满足。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摄影:陈杨

这是一趟计划好的旅行,但所有的预设都无法取代亲临现场的惊喜和意外。那些可能会遇到的热情讲解员、可爱的房主、有趣的同行者,或是不一样思考的自己,都会跟建筑空间和城市场景碰撞出无法预计的化学反应。

 

11天行程太过于丰富,我只能用文字记录属于有方第三次芝加哥和美东之行的些许片段。旅行其实只是开始。学术领队徐千禾始终在强调一个看建筑的出发点:思考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脉络中,一件作品产生的真正动因;进而反观当下,属于我们的可能性在哪里?

 


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转载请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关键词:
旅行现场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