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重返1983,她在这里一战成名|扎哈逝世一周年报道——香港个展“实验无止境”

重返1983,她在这里一战成名|扎哈逝世一周年报道——香港个展“实验无止境”
坨哥 | 林楚杰 | 2017.03.30 14:00

我从经验得知,没有研究和实验,就不会有重大发现。通过实验,你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收获远远超过你所投放的,我认为这就是最教人兴奋的地方。我相信实验应该永无止尽。

——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1
"实验无止境”展览现场 ©Swire Properties

 

背景

香港——这座狮子山下的城市——对扎哈·哈迪德的光辉事业有着特别的意义。1983年,当时年仅33岁默默无闻的年轻女建筑师扎哈,在香港山顶俱乐部的国际竞赛中一战成名。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在此之后扎哈经历了漫长的十年时光才迎来自己第一个建成作品维特拉消防站。

 

去年3月31日,扎哈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纵然有许多人感慨无法接受这位传奇人物的离去,但时光的步伐依旧飞快,转眼已近一周年。近日在香港展出的扎哈早期作品,让人们缅怀追忆之时,一睹这位有着英雄式奋斗历程的女建筑师年轻时的创作过往。

 

提及这次香港的展出,不得不提2016年底的英国蛇形画廊扎哈展,事实上这一展览在扎哈生前就已开始构思。这一次,太古地产联合蛇形画廊以及扎哈事务所团队,将扎哈的早期创作带到了香港,于2017年3月17日至4月6日在太古坊Artistree举办。在蛇形画廊原展的基础上,以香港山顶俱乐部竞赛为重点,呈现更为丰富的展览。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2
展场室外 ©Swire Properties

作为展场的太古坊Artistree,一直与本土及国际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举办面向公众的艺术活动及展览,九年以来已成为太古坊乃至太古地产的艺术和文化名片而被公众熟知。如今太古坊正迎来它的新一轮改造升级,Artistree也将随之乔迁新居。这次展览正值扎哈逝世一周年,是Artistree在旧址上的一场精彩谢幕演出。

 

 

山顶一战成名

香港之于扎哈,有着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特殊意义。1982-1983年举办的香港山顶俱乐部设计竞赛,吸引了超过1700个参赛者,共收获539份竞赛作品。最终,让绝大多数人意外的是,这份荣耀颁给了当时仅33岁——尚无一件建成作品乃至中标作品——年轻的伊拉克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3
扎哈给撒切尔夫人讲解山顶俱乐部方案

评审团这样评价“山顶”(The Peak)这个冠军作品:在这个所有人都一窝蜂地从遥远的过去寻求设计出发点时,扎哈选择了20世纪至上主义哲学作为设计的参照,将其它转译成了一件既富有原创性、又充满创造力的当代设计作品。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4
山顶,香港,1982-1983年

到过香港之后的扎哈,对于当时仍属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有着强烈的印象——在山顶与海港之间,密集分布着高耸向上的群楼。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扎哈坚定地了解自己要在山顶设计的建筑应该是这样的:夷平基地,建筑如同一把切断山体的刀,俯瞰整座城市。从山体挖掘出来的岩石,打磨抛光之后作为房间内的人造山体,变成建筑的一部分。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5
维多利亚港方向望去的中环与太平山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正是表现画为扎哈赢得了山顶项目,回看这些富有冲击力的图画,马列维奇的影子已经慢慢消隐在扎哈自己的碎片色彩之中,碎片形状依照扎哈的美学堆砌成一种非二维的抽象,像一个城市图像在从笛卡尔体系向非欧几何疾速变化瞬间的突然冻结。除开地域文化和宗教,这或许和她本身的数学系科班出身有关。人们却又能很清晰地从画作中辨认出香港和山顶。这是她将自己的建筑故事讲给他人的方式。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6
山顶,香港,1982-1983年

方案本身并不从如何处理坡地建筑等高线的学院教育方向入手,而是暴力地将6100平米的整个地块沿最低点挖平。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7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8
山顶总平面,黄色为挖平区域

通过下方的公寓和上方阁楼的长条体块堆叠出一个13米高的“空”间,会所功能在这里被解构成无数零碎活泼的元素,这便是扎哈对山顶俱乐部的理解:开放倾斜的交通把人的活动暴露出来,弧形的坡道从山间带来车流和人流,所有的功能房间都在不同的高度,这不是一个沉思的净室,这是一个聚会,是一场狂欢。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09
山顶,局部

每一张平面的每一个构件,无论墙体、柱子还是泳池,都给人下一秒就会动起来的错觉。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10
平面,山顶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11
剖面,香港展览

这个作品乍看就像那些从未被造出来的俄国先锋派的建筑构想一般奇幻,但这次展览却用憨实的图板无声地宣告扎哈方案思考的深度,这当然少不了Ove Arup and Partners的帮助。每一个体块都作了详细的结构设计表达,从另一个角度来畅想方案落地的可能。

 

 

小人物扎哈·哈迪德

在铺展开来之前,不妨走近当时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扎哈·哈迪德。惟有将其置身于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明白山顶俱乐部竞赛之于扎哈举足轻重的意义。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12
在AA庆祝赢得竞赛的扎哈,蛋糕的造型为香港山顶俱乐部 © Robin Holland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的扎哈,在黎巴嫩修读完数学后,于1972年进入伦敦的AA建筑学院学习建筑。在AA的学习期间,扎哈开始了现代主义绘画与建筑关系的探索,特别是艺术家Kazimir Malevich作品的影响;库哈斯曾经执教过扎哈并且不止一次对她的绘画创作表示赞赏。1977年从AA毕业后,扎哈一边执教于AA,一边跟随课程的导师库哈斯工作。1979年,扎哈开始了自己独立经营事务所的建筑生涯。然而在这一时期,与许多年轻建筑师一样,没有名气的扎哈,自然接不到设计委托,投标也基本以失败告终。直到1982年香港山顶俱乐部国际竞赛,转机终于出现。1983年,扎哈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山顶俱乐部是扎哈赢下的第一个国际竞赛项目,一举将当时这位年轻建筑师抬到了建筑界的聚光灯下。用M+策展人陈柏康的话来说,这个竞赛最令人震惊的并非是她建议在太平山山顶上散开多个不规则悬空的面和拔地碎片的大胆设计,而是她竟然在比赛中获胜这个事实。

 

 

后山顶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守而低调的大时代背景下,扎哈这个前所未有的方案在初选阶段并不被看好惨遭淘汰,最终作为评委主席的矶崎新将它“捡”了回来。在颇有争议的评审过程中,有评委认为这个方案在“某种程度上一些细节的确缺乏详细交代”,没有遵从竞赛的许多要求,甚至有一位评审扬言如果扎哈的设计胜出,他就便退出评审。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13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14
山顶,1982-1983年

结果仍是扎哈的方案最终获得了第一名。在这个万众嘱目的选址上,这个以矶崎新为代表的评审团,最终因何缘由选择了扎哈的这个方案?评审John Andrews认为头奖10万美元的国际竞赛,显然不是为了颁给一个经济适用却平白无奇的建筑;而矶崎新毫不避讳对扎哈这一设计的赞赏,尽管这位年轻女建筑师的作品,与自己的相比,锋芒毕露得太多太多。“建筑的施工和技术最重要讲究逻辑,如果不符合逻辑,就无法建成实物。但扎哈在逻辑之外,所以她是个巫师。”这是矶崎新后来对扎哈的评价。

 

山顶项目最终因为发展商失去了会址而没有实现。80年代扎哈的未建成项目非常之多。她经历了漫长的“纸上建筑师”过程,直至1993年维特拉消防站的建造完成。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15
山顶,夜景

据美国建筑师利布斯·伍兹(Lebbeus Woods)回忆,当时与扎哈第一次会面时,当时她正在为香港太平山顶项目画着水彩画寻找灵感。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她使用的是自制的“画笔”——在棍子上随意绑上了一块楔形的灰色泡沫。或许,她对于工具的选择就如同她的建筑风格,在寻常中锤炼出非凡。在画纸上,扎哈以一种独有的方式,倾注自己对建筑思考,铺展开她对于建筑的想法在未来那个更为包容的世界里的无限可能性。

 

利布斯·伍兹曾对扎哈的画作给出了如此评价:扎哈八十年代的作品是具有矛盾性的。在某种意义上,电脑的技术进一步解放了扎哈,使得她创造出更多史无前例的作品,成为她的个人标志;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她原本手绘画作的某些精髓消失不见。

 

 

关于展览

展览以扎哈第一座落成的建筑项目维特拉消防站作为时间边界,聚焦于展示扎哈在此之前的早期创作,挑选了扎哈一系列富有独特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图画,营造了一场很难在一次走马观花中消化掉的视觉大餐。

 

除了常见的Malevich’s tektonik,Museum of the 19th century, Irish Prime Minister’s Residence这些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92-1993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大乌托邦”(The Great Utopia),这一关于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展的布展设计。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16
大乌托邦,白色,1992年

其中依据古根海姆标志性螺旋空间抽象出的螺旋线绘制的设计概念,本身就是一件先锋派艺术作品,而当走过这一面布满观展分镜场景的设计手稿,又会被扎哈这个巫师带入她的建筑影志。

 

zaha hadid hongkong the peak 17
大乌托邦,设计手稿

评审团在2004年授予扎哈普利兹克奖时提到:“在过去的25年里,扎哈·哈迪德已经创建了对抗常规的事业,挑战建筑空间,实践和构造的传统理念。”

 

纵然扎哈的建筑颇受争议,但却很少有人会否定她那些天马行空画作的独到出色。扎哈的绘画与纸上建筑,在设计与表达过于枯燥保守而缺乏张力的当下,值得后来者的我们一次次地去解读反思。

 

点击以下视频,再一次进入山顶俱乐部的奇幻空间。

 

 

作者简介:

坨哥,东南大学本科毕业,公众号坨哥(1tohk)执笔,现香港执业建筑师。

参考资料:

[1] https://thechaelhouse.org/2016/03/31/in-memoriam-zaha-hadid-1950-2016/

[2] At the peak of optimism. Domus 642

[3] Zaha hadid—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 exhibition pamphlet

视频来源自youtube,该影片的制作人:馬嘉希,黎樹勳,吳希同,容心兒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建筑展览
建筑竞赛
扎哈·哈迪德
资讯
香港山顶俱乐部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