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地图14 | 纽约那些逼格满满的建筑

建筑地图14 | 纽约那些逼格满满的建筑
Chunxiao; Xiufang | 李菁琳 | 2017.04.01 09:45

纽约市,一个讲究逼格的地方。

 

这里的人称自己为纽约客。纽约客的逼格,不光体现在讲究品质,他们更看重个性,欣赏独特,坚持自我。他们可以不完美,但绝不能平庸。

 

这个城市的建筑也是如此。除了耳熟能详的地标们,纽约有太多千奇百怪、个性独特的建筑:有的在建筑学上很有意思,有的在人文、艺术、历史方面蕴藏着深厚的内涵。它们或许不像帝国大厦、自由女神、时代广场那样深入人心,或许不是人们提起纽约时第一个跳进脑海的地标,或许不会留在每一个过客的相机里,但都既可以带你走进这个城市的文脉,又可以瞬间爆满你的逼格,是旅游、休闲、充电的不二选择。

 

 

那些逼格满满的建筑项目分布地图(编者绘)

0纽约建筑 1

 

 

1.The Cloisters

建筑类型:博物馆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

建造年代:1930’s

建筑师:Charles Collens

历史上的所有者:George Grey Baard,Rockefeller Family

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哥特混搭

地址:99 Margaret Corbin Dr, New York, NY 10040

 

0纽约建筑 2
Cloister标志性的庭院空间,Image credit: Vault Travel

大都会博物馆The Cloisters分馆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上城,是全美唯一专门展览中世纪欧洲艺术的博物馆,主展品为建筑、雕塑、装饰品、珠宝、酒具器皿、彩色玻璃等。它在曼哈顿的北端,与所有都市喧嚣遥遥相隔。穿过林立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当你坐着地铁“千里跋涉”来到博物馆所在的山丘脚下,沿着蜿蜒的小道爬上山顶,一路上的幽静和爬山的劳顿会让你怀有一种朝圣的心情。这座混杂了浪漫主义和哥特风格,像修道院一样的建筑绝对让你眼前一亮。

 

0纽约建筑 3
礼拜堂,Image credit: Shwetha Ravishankar
0纽约建筑 4
入口走廊,Image credit: Shwetha Ravishankar

博物馆由五个回廊环绕的庭院构成,乍看之下充满宁谧的中世纪风情,然而实际上它的风格是碎片化的,是其修建者George Grey Baard(1863-1938)对中世纪欧洲诗意的重构。当你以为外表如此刚健古朴的建筑内部一定很朴素的时候,进门就会被高耸的肋架拱顶吓一跳,但仔细一看,这肋架又似是而非。这种随性的浪漫主义与哥特风格混搭,让The Cloisters建筑本身也成为一件精美而独特的展品。

 

0纽约建筑 5
庭院空间,Image credit: Alejandro Saralegui
0纽约建筑 6
庭院空间,Image credit:  Angela Radulescu

穿行于落满彩色玻璃光怪陆离影子的走廊,漫步在哥特式礼拜堂高耸的尖顶之下,或者在西班牙庭院般的花园里小憩片刻,纽约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假装在欧洲呢?

 

 

2.The Frick Collection

建筑类型:博物馆 (私人宅邸)
建造年代:1913 - 1914

关键词:完整

对外开放时间:1935

建筑师:Thomas Hastings. 2016年10月由 Selldorf Architects进行扩建设计

历史上的所有者: Henry Clay Frick (1849-1919)

建筑风格:Beaux-Arts

 

0纽约建筑 7
标志性的中庭,Source: Ladyhattan

博物馆位于上东区Henry Clay Frick住宅内,主展欧洲绘画、雕塑,18世纪法国家具、陶瓷等。作为美国钢铁大亨Henry Frick的晚年私人宅邸,Frick House在其去世后根据遗嘱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它是一个完整的私宅:地毯,家具,壁画,私人艺术收藏,天花,以及建筑本身都是展览的有机组成。访问人数比起大都会博物馆是少了很多,展区室内不允许拍照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感。天气晴好的下午漫步在这里,仿佛忘了这里是一个博物馆,自己只是一个私宅里的旁观者,而又因为每件私人收藏背后的故事嗅到历史里爱恨情仇的味道。

 

Henry Frick只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五年(1914-1919)。展品有他自己的收藏,也有他女儿Helen Clay Frick的收藏。其中,The Progress of Love是在J.P. Morgen死后从Morgan的藏品中购买得来,并为其建造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展示。这组画共有四幅,分别是The Pursuit、The Meeting、Love Letters、The Lover Crowned,讲述了爱情的过程。

 

0纽约建筑 8
Fragonard''s Progress of Love at the Frick,图中花纹繁复细密的家具从法国定制,来自于给法国宫廷制作家具的匠人和作坊,Image credit: The Frick Collection

第一次参观Frick Collection就被长厅内对面陈列的大幅Tuer画作所吸引,左右各一幅,分别是港口清晨出港(Harbor of Dieppe: Changement de Domicile)和日暮回港(Cologne, the Arricial of a Packet-Boat: Evening)。两幅画的尺寸分别是173.7x225.4厘米和168.6x224.2厘米。题材相似,尺寸相似,但光线的微妙变化却点出了两幅画作的不同。展览的长厅空间恰好是中心对称,不知这是Frick先生还是策展人的趣味。3月份Frick Collection正在进行Tuer特展,这两幅画被移至圆厅仍然对称展出。

 

0纽约建筑-9

0纽约建筑-10
清晨出港和日暮回港,Image credit: The Frick Collection

不论你是因为喜爱J. M. W. Tuer、Titian、Rembrandt、Vermeer、Ingres、Renoir而来,还是为了感受历史豪宅背后的风起云涌而来,这里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室内不能拍照,因此当你侃侃而谈Frick Collection的魅力,具体的只能留给听者依靠想象力自由发挥了。

 

 

3. Chrysler Building

建筑类型:高层办公楼

关键词:魔性

建造年代:1928

建筑师:William Van Alen

业主:Walter P. Chrysler

建筑风格: 装饰艺术风格

造价:$20 million

地址:405 Lexington Ave, New York, NY 10174

 

0纽约建筑 15
放这张照片只是觉得它逼格高,Image credit: James Maher Photography

第一次听说Chrysler Building是在美剧White Collar里:主角闲暇之余对着窗外的景色画了一幅油画,万花筒似的构图和跳脱的色彩令人印象深刻。这幅画风格强烈,独一无二,和大厦本身一样令人咋舌。克莱斯勒大厦的逼格,正体现在它的历史、高度和那宛如磕了药一般的魔幻立面上。

 

0纽约建筑 16
剧中风骚而魔性的画,Image credit: Nioell

大厦由克莱斯勒公司总裁和创始人Walter P. Chrysler出资建造。为了争夺世界最高建筑的头衔,这位霸道总裁硬是要求加一座浮夸的不锈钢尖塔。它闪闪发光,即使远在几英里之外的海上船只也能清晰地看到。同时,出于傲娇,霸道总裁还坚持在大厦顶楼放上了“曼哈顿海拔最高的卫生间”,这样他就能“在竞争对手们的头顶上愉快地不可描述”。在刚建成的11个月里,克莱斯勒的确曾保有“世界最高建筑”的头衔,不过很快就被帝国大厦超越。那又怎么样呢?毕竟它赢在骚气不在海拔(听起来耳熟?对的就是在影射钢铁侠)。

 

0纽约建筑 17
“曼哈顿海拔最高的卫生间”,Image credit: The Welcome Blog

虽然失去了世界最高建筑的头衔,甚至早就不是纽约市第一高,克莱斯勒大厦至少还保有一个记录:世界最高的钢支撑砖造建筑。内部的混搭结构,外部的浮夸造型,奠定了克莱斯勒大厦独树一帜的个性和傲娇明骚的逼格。

 

0纽约建筑 18
颇具科幻感的尖塔,宛如《银翼杀手》剧照,Image credit: The Welcome Blog

 

4.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新馆

建筑类型:博物馆

关键词:空间层次

建造年代:2010-2015

建筑师: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建筑风格:现代主义

造价:$422 million (19,000 平米)

地址:99 Gansevoort Street, New York, NY 10014

 

0纽约建筑 19
Whitney Museum外景,Image credit: Whitney Museum

说起惠特尼美术馆,如果你不能如数家珍一般报出历任老馆的搬迁史,就算不得一个合格的粉丝。由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女士于1931年成立,惠特尼美术馆最早在格林威治村对外开放。当时的美术馆由三栋相连的住宅改造而成,之后于1961年搬到上东麦迪逊大道。2015年,位于哈德逊河畔的新馆落成,惠特尼美术馆再次搬迁,入住到这栋内部空间极为丰富的新馆当中。

 

0纽约建筑 20
落地窗最大限度地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Image credit: nic lehoux
0纽约建筑 21
错落的室外平台提供了有趣的室外展览空间,Image credit: nic lehoux

馆内唯一的展览主题是美国现代艺术,作品大多犀利抽象,带有讽刺意味。除了天马行空让人完全看不懂的展览之外,建筑本身也有着令人费解的空间层次和丰富的步移景异效果。在参观过程中,你会时不时经过一些颇具未来感的“迷幻空间”,也经常会走着走着不经意就走到了室外平台——放眼望去,高线公园和西村构成的城市风景与室内的抽象主义展品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波普风格的城市拼贴画。

 

0纽约建筑 22
俯视室外展览空间,Image credit: nic lehoux
0纽约建筑 23
随便一张望就是一张城市拼贴画,Image credit: nic lehoux

由于笔者对现代艺术的鉴赏力实在有限,每次去惠特尼美术馆都会很没出息地流连在楼梯间、室外平台、休息空间里,致力于生产instagram装逼照。而这栋建筑也从不让人失望,总是用折叠在各个角落里的风景给人以惊喜。

 

0纽约建筑 24
拍照圣地楼梯间,Image credit: Graphics

 

5. High Line

建筑类型:公园,改造

关键词:全能型选手

建造年代:1934-作为工业铁路; 2006-2014分三期工程建造并向公众开放

建筑师:James Coer Field Operations,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Piet Oudolf

业主: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建筑风格: 景观设计

造价:$152 million (前两期,第三期工程尚未有统计)

地址:Gansevoor Street to West 30th Street (Along 10th Avenue) , New York

 

0纽约建筑 25
鸟瞰高线公园,Image credit: Solaripedia

提起惠特尼美术馆新馆,就不得不说到旁边的高线公园。它大概算近几年的网红公园了,不去一下都不好意思。1980年,一辆食品运输火车载着三车厢的冷冻火鸡,最后一次驶过高线,从此之后高线进入了漫长的“休眠”,直到2006年动工改造。

 

0纽约建筑 26
沿线两侧建筑上的涂鸦也很有趣,Image credit: Matt McDonald

在这片已故的工业带上,植物经年生长,形成独特的美感。设计师也是从这个概念入手,保留了自然“占领”工业旧地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高线公园景色很好,但看着总觉得有种微妙的颓废美。精心搭配的植物使得这个公园四季景色皆不相同,春花秋叶,夏草冬枝,无论什么时候去,总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0纽约建筑 27
日光浴狂魔们的惬意夏日,Image credit: Ken MacLeod
0纽约建筑 28
秋天的高线公园,Image credit: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0纽约建筑 29
冬季雪中的高线公园,Image credit: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高线公园标记了曼哈顿哈德逊河工业带的结束,又记录了新时代的开始:沿着公园两侧,精品酒店、酒吧、高级餐厅(包括安藤忠雄设计室内的Morimoto Restaurant日料餐厅----设计是真不错,食物是真一般)、时尚精品店等等纷纷涌现,地价飞速上升。

 

0纽约建筑 30
Morimoto Restaurant

虽然有人说高线的出现意味着纽约已经丧失了最初的价值观(产能,效率,雄心),“退化”为标榜休闲、娱乐,透露着疲态和迷茫,但在笔者看来,这个充满话题性的公园依然是一位有故事、颜美、既能自己赚钱又能带领周边一起产业转型的全能型选手。

 

 

6. Oculus

建筑类型:城市交通综合体

关键词:肤白貌美好吃好逛

建造年代:2008-2016

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

业主: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

建筑风格:现代(钢结构+玻璃)

造价:$2.2 billion

地址:Greenwich St, New York, NY 10007

 

0纽约建筑 32
从世贸中心旧址看Oculus,Image credit: James Ewring

如果只看地表建筑的部分,Oculus很像是一个巨大的城市雕塑而不是建筑物。卡拉特拉瓦的造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造就了这个颜值突破天际的交通综合体。它的造价也突破了天际,导致当初立项的时候好一番波折。

 

0纽约建筑 33
车站内景

车站的主体部分极具仪式感,换乘的进出站口位于长轴两端,换乘路线横跨这个“神圣空间”,使得每次走过车站的经历都宛如朝圣。二楼突出部分的露台上总是挤满了拍照的人,此处强烈推荐使用广角相机。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有着令人感动的细节:建筑朝向设计的主导原则是日光的角度,9月11日上午10:28分(世贸双子塔北塔倒塌的时间),太阳光穿透中间的天窗直射到Oculus地面的正中央。在建成后每年9月11日当天,天气允许的情况下,Oculus的天窗都会打开,让阳光洒满整个空间。

 

0纽约建筑 34
天光中的One World Trade Center,Image credit: Courtney Verrill
0纽约建筑 35
9月11日天窗打开日光直射中心,Image credit: Brian Bowen

如果只有一个优美的建筑造型,那来拍张照片也就撤了,像笔者这样艺术敏感度欠佳的人多半不会一再造访。这里夹带一点私货:此综合体不仅肤白貌美气质佳,而且云集了许多设计师品牌(从时装到名表),更是囊括了数不尽的美食。从日本甜点店Minamoto Kitchoan,到啤酒专卖店Beer Table,到各种风情的精品咖啡馆,到茶叶茶具专卖店Kusmi Tea,到以抹茶千层蛋糕风靡纽约的Lady M,到无论给予多少赞誉都表达不尽对它的爱的意大利超市Eataly,以及更多更多尚未开发的美食……

 

 

7. 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

建筑类型:博物馆,景观,纪念碑

关键词:???

建造年代:2006-2011

设计师:Michael Arad, Peter Walker, Davis Brody Bond, Snøhetta

业主: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

建筑风格:现代

造价:$700 million

地址:180 Greenwich St, New York, NY 10007

 

0纽约建筑 36
鸟瞰场所全景,Image credit: George Steinmetz

从个人角度来讲,很难找到一个关键词概括这个场地带给笔者的感受。从建筑学上来说,可以聊的有很多,能写上十篇论文;然而亲自到达现场的时候,整个场所带来一种情绪,让人沉默。当站在这两个巨大的深坑前,听着永无休止的落水,看着春去秋来草木生长,很难不感到一股肃穆。

 

如何缅怀和纪念一件灾难性的历史事件?场地以无形代替有形,以水和光的柔和轻触完成了钢铁和混凝土无法表达的沉思。“Reflecting Absence”是这两个水池的名字,方案以两个4000平方米的水池代表了世贸双子塔的基址,象征着因恐怖袭击而缺失的生命和造成的物理空洞。2983名遇难者的名字刻在76块铜板上,附着在纪念水池的墙上。名字顺序的安排几经周折,最终按照算法确定:攻击时的接近度,公司或组织从属关系,以及响应家庭成员的大约1200个请求。这里引用一段Edith Lutnick(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antor Fitzgerald Relief Fund)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的话:“你所爱之人的名字,被那些与他们坐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甚至可能一起逝去的人的名字所包围。”

 

0纽约建筑 37
名字上的玫瑰花成为寄托哀思的载体,Image credit: Spencer Platt

场所的景观设计使用了大量的白橡树。在24000平方米的场地上种植了约400株白橡树:秋天时叶子的颜色从琥珀色到金棕色都有,有时也有粉色。这些树是一个个有机的个体,既是对逝去生命的缅怀,也是对新生的希望。场地上有一株幸存树,是从世贸废墟里发现的梨树,原高2.4米的树被发现时严重烧伤,只有一个分支幸存。为了不破坏读者寻找幸存树的体验,这里笔者就不放任何照片了。

 

0纽约建筑 38
Image credit: PWP Landscape Architecture

911纪念博物馆的主体部分在地下,共有10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原则是“evoke memories without additional distress”(唤起回忆而无额外的痛苦)。博物馆内的Foundation Hall内有一面在袭击中幸存下来的墙, 一个原先建造的挡住哈德逊河的挡土墙,以及曾经构成了双塔的外部结构的隔断箱柱的残余物。博物馆中的展品包括了变形的应急车辆,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的录音,911电话录音,所有遇难人员的照片,场地残骸的照片以及其他以媒体形式记录的从倒塌到清理再到重建的过程。

 

0纽约建筑 39
Image credit: 9/11 Memorial and Museum

笔者写这段文字正值深夜,是最不适合回忆这个博物馆参观经历的时候。看着录像里人如蝼蚁般纷纷从冒烟起火的摩天楼跳下,听着录音里被劫机乘客在给家人的电话中平静的描述着事件经过却哭着说我爱你,任何文字都会显得无比苍白。如果说需要一个契机去思考自己要如何度过这一生,在纽约这个拥有一切的城市里,可能没有地方比这里更适合。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表,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建筑地图
旅行
纽约
美国建筑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