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威
建筑师,先进建筑实验室(AaL)创始人,中国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人,全球“7 Billion Urbanists”联合发起人。穆威在建筑实践中,注重建筑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参与性,强调社区的营建;此外,他也在探索如何用数字化的方式去增加建筑的装配化程度以便于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共参与,与“拉图尔自然生活”尝试了儿童和家庭参与的建筑方式。
这是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第124个采访。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
穆威:最近正在做的项目主要以乡村和社区营建这类为主,小的乡村聚落和民宿;此外,今年还会继续进行儿童和家庭的自然营造试验。
丝房,摄影:郭利敏
丝房,摄影:钱闽
丝房,摄影:郭利敏
有方:和过往比,最近做的项目有哪些新的思考或尝试?
穆威: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注重建筑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参与性,这种倾向性可能是童年形成的某种好奇心和驱动力,甚至先于我所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无论是在挪威的各种自然材料试验,还是回国后开始带着学生和孩子盖房子,我非常享受这种建造过程带来的愉悦感。去年完成的“南院”被Domus杂志评为了2016全球top15建筑,在还未发表的访谈中,我们提到了“From Architectural Form to Community Forming”和“Offline architecture: hardware or software?”等理念。互联网时代似乎颠覆了很多行业,改变了人们的很多生活和消费习惯,也深层次改变了资源结构和所谓的“社区”概念。这给建筑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在挪威的材料试验 ©HHA
我们从未放弃过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自然质感的回述,建造了很多自然的房子。我们希望让建筑回到“商品前”的原初之时,大家一起择地、伐树、举木为梁,谓之“家邻”。我们一直认为使用者应该是设计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把建筑设计当做某种游戏设计,更希望将建筑的命题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身份设定模糊化——他们都是建筑的拥有者。
“南院”(与原榀建筑事务所合作),摄影:存在建筑
有方:你去项目现场的频率如何?现场一般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穆威:取决于项目的区位以及具体的建造方式。通常我们的建筑会采用预制建造体系,所以前期去现场的频率很低;到了后面识图建造的阶段,可能就要每周去一次,处理建造工艺和临场可能发生的施工变故。我们认为,建筑图纸固然重要,但如果根据施工节点提供三维的节点和施工工艺说明,会大大提升施工队对于图纸和建造的理解。
天空之城
有方:当下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穆威:目前最大的困惑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给自身设定的工作方式,比如如何让孩子和家庭参与到建筑的过程里,如何用数字化的方式去增加建筑的装配化程度以便于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共参与。目前处于摸索解决方法的阶段,梳理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用来和公众对话,如何让建筑轻盈和可参与,需要去从观念上拆分建筑学之于公众的接受度。
有方: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现在的处境?打算怎么应对?
穆威:我刚回国的时候就没怎么做过商业项目,这几年更多的在尝试乡村和社区共建的项目,行业总有起伏,观念总有进化,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方向就好了。
石榴居(与原榀建筑事务所合作)
有方:在过往的设计实践中,哪些经历(或事件)是关键节点?让你有哪些改变?
穆威:大部分美好的印象,都是在建造的过程中。有村民、家长、孩子和我们团队自身逐步地去实现的一个个房子,材料的百般“味道”和构件相碰的各种声响,那种偶尔的疲劳、困顿和最终的成就感,才是建筑的真谛吧。
有方:最近读的有趣的书是什么?简单阐述理由。
穆威:最近在读《大教堂与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一本程序员开源世界的圣经。虽说是一本IT行业的书,但我透过它看到了互联网时代对社会资源和新公众结构进行塑形的过程;我相信建筑学这只“缓慢的大象”也正在经历类似的阶段。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穆威:法国。考察了法国的几个艺术乡村,寒假还要再去,希望把我们在广西的乡村建造,与法国的艺术乡村进行资源的分享和共建。
有方: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穆威:还在读书的时候被招募到了谢英俊老师在大陆的第一个建造营,和四十多个小伙伴在河北的乡村盖了一个月的房子,印象实在太深刻了,我想那一批小伙伴都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启蒙,因为我们亲自运输材料、夯土、钻孔、装配钢结构,或许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经验。临走的时候谢老师在一本书的扉页上给我写了三个字:荒,拙,芜。
有方:最近有发现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吗?为什么?
穆威:许多好的建筑师和作品都会给我很多启发。最近翻出了一本老书《How architecture lea from architecture》,这本书探讨的是哥本哈根、奥斯陆或者赫尔辛基等北欧城市。那些上百年街道两旁规规矩矩耸立的木头房子,它们有着相似的比例、尺度和建造基因,却又让城市看起来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这些房子并没有太多建筑师参与,更多的是木匠和主人一起建造,它们看起来是不断地向身边的房子学习、适应并进化。
有方:上学时,哪门课最有兴趣,为什么?
穆威:上大学时,上过一次讲昆虫的公选课。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了形形色色的昆虫。昆虫世界的单体功能和社会化分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最近又读了《大教堂与集市》,开篇的引言如下:“谨以此书纪念Robert Anson Heinlein——他教导我:要尊重能力,要珍视和捍卫自由,特别是:昆虫才讲究技能专一。”
自然的灵感
自然的建筑+孩子
儿童自然建筑
有方: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穆威:雾霾。今年的雾霾第一次让我开始严肃思考到底还要不要在城里住。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穆威:现在我的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3岁了,最经常琢磨的就是带他们玩什么。借此,我们也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做一些儿童的自然建造和艺术计划。
建筑师简介
穆威
1982年出生,先后在西班牙和挪威从事建筑教育和实践,挪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员、先进建筑实验室(AaL)创始人、中国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DADA)联合发起人。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建筑师提供。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高技派建筑简史:从蓬皮杜中心到苹果新总部
下一篇:福州海峡银行:滨江线上展现挺拔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