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从成立伊始就始终希望“行走中的建筑学”能作为一项有益的教育事业来开展。在有方的建筑考察中,严谨的线路设定、详细的旅行手册、学者讲座都是为了能让大家能更深入的感受建筑魅力。而在旅行中想要将那份珍贵的感悟或者惊喜转化为影像时,却常常因为曝光过度、透视不准、景物关系等问题而留下遗憾。
所以我们决定开设“建筑摄影课”专栏,希望通过每期一个小的建筑摄影问题与想要了解和学习建筑摄影、旅行摄影的人进行交流。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通过不同建筑摄影师的经历分享能给予大家关于摄影、旅行以及建筑的思考。这不是一个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在不同建筑摄影师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摄影过程,以及聆听大家的反馈中,形成一个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多年前,夏至以音响师身份混迹于时尚产业,穿梭于各个城市。2010年正式从事摄影工作的他,全面致力于建筑、空间、艺术与设计等相关领域的创作。2014年开始拍摄建筑,空间及展览视频,为观者带来更直观更生动的现场体验感。
运用几何结构与光影的结合,夏至觉察到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够通过与环境和人物之间的交互关系,展现生活与建筑本身的社会理念、传达当代建筑的视觉意义与内涵。
在本文中,夏至将用自己的拍摄经历解析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人物关系。
在我看来“景”应该分为自然景和人造景。人造景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景观设计,应该另当别论。而自然景又可以分为大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要知道从时间和空间上建筑都不是一个个体,不应该以静物的眼光去观察。
很多人在拍摄建筑时也会注意到周围的环境或者景观,但大部分人仅会局限在建筑的周围。这样的拍摄方法对于呈现建筑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于城市生活意义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我会尽可能到达各个能够看见这座建筑的角落,甚至远到拍摄的建筑已经开始模糊的地方,从不同的视角,更贴近当地的生活方式来拍摄。
比如三亚的凤凰岛,拍摄时我租了一辆自行车,在长达数公里的海岸线独自骑行寻找我想要的拍摄点,最终找到了这个地方拍出了清晨太阳透过云彩散发出的光,在右下角既是拍摄的建筑。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取景离建筑实在太远,甚至都已有些看不清了,但我认为这才是当地清晨人们在海边散步的场景下看到的真实建筑,而这种场景往往要比“静物”式场景更加生活与真实。
对银河SOHO、北海假山的拍摄也是从当地生活的区域来看待被拍摄的建筑,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及社会形态来看建筑。
现代人几乎生命的所有时刻都在与建筑发生着关系,所以建筑似乎犹如空气一样成为人们低敏感甚至多时无视的介质,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可它确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一座城市的主宰。
从个体上这个不太好说,因为每座建筑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性对于周围的“景”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就像我一直都在说的一句话就是“建筑摄影不仅仅是拍建筑 ”。
人对建筑是至关重要的。建筑从无到有,从新到旧甚至最终被拆除又到无,这个过程始终都离不开“人”这个因素。而我的拍摄也经常会把人物放进去,这样一个是会显得照片更生动自然更贴近生活,另一个也会看出建筑的尺度。
但当人进去画面时我们就要重新考虑构图,人的形态,位置,甚至穿着与表情都要考虑其中。在对外开放的公共建筑拍摄中,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如何来把握时机来拍出想要的照片一个是要看怎样安排拍摄时间,再一个就是拍摄的经验。
这个经验我称之为“预见性”,也就是当你希望出现的人物还没有进入到拍摄范围时,就要提前到达你想拍摄的空间或区域做好准备,等人走到你想要的位置时快速按下快门来完成这张照片,通常这种情况我称之为“狙击”。
人相对于“景”更难控制,但人给建筑会带来更多不一样的活力与生气。不同的人,不同的状态,甚至与建筑发生不同的关系都会给你拍摄的建筑带来不同的意义。拍摄龙美术馆时我看到参观的人在不同的位置,从他们各自的角度中看待这样一个空间体量的建筑所带来的不同感受。直岛码头的照片也体现出了使用者与观光者对于同一座建筑的不同使用形态。
在处理人物与建筑的关系时候还会一种情况就是人实在多到对于建筑空间与构图的表现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时,我通常选择等待或是先拍摄其他区域。
当地人会用一个使用者来看待自己城市的建筑,即便他们未必真的是使用者。了解他们对建筑的评价对于一个职业的建筑摄影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将听到的转换为想法,再把想法融入到拍摄中,这样呈现的作品才更能体现建筑的本真。
图片提供 夏至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深圳市中心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资料汇编 |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04(附)
下一篇:建筑摄影课03 | 张永和:手机摄影中的“质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