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梅勒是荷兰最年轻的城市,距离阿姆斯特丹半小时车程,市中心海拔高度为-3米。
荷兰的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水利史。首都阿姆斯特丹以东分布着马肯湖和艾瑟尔湖,它们前身是大西洋瓦登海延伸至荷兰心脏的内海——须德海。长久以来遭受大海威胁的荷兰人,在1916年水灾后决定兴建水利,将须德海与瓦登海隔绝,使它成为内湖。1932年,将两者完全切断的阿夫鲁戴克大堤(Afsluitdijk)完工;经过一段时间,须德海海水淡化,被重新命名为马肯湖和艾瑟尔湖。湖内三大片圩田(指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陆续建成并开发,并于1986年成为荷兰第十二省份弗莱福兰省,首府为莱利市。
弗莱福兰省原计划用于农业,但由于在“二战”结束后,阿姆斯特丹人口迅速增长,新的住房政策在省内规划了阿姆斯特丹的两座卫星城:莱利市及西南市,即后来的阿尔梅勒。
从1976年第一间房子在阿尔梅勒建成到今天,不到50年时间,阿尔梅勒已是荷兰的十大城市之一,展现了城市发展的巨大潜能。从内海变成都市,阿尔梅勒是成语“沧海桑田”的最佳范例。
阿尔梅勒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阿尔梅勒中心区规划
Almere Masterplan
OMA,1994—2005
从1994年起,库哈斯领导的OMA负责为阿尔梅勒中心区作城市规划。当时的阿尔梅勒人口超过10万,各区已发展成熟,呈现多中心态势。新的城市规划重点在于将城市自建立以来积累的量变变成质变,建立一个统领全市的商业、办公、文化和娱乐的密度核心。在此指导思想下,新规划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内的市政厅以南区域和火车站以北区域。集中的开发有利于提高集聚效应,与低密度的现状形成对比,提高识别性,同时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用地。
根据规划,数栋办公楼坐落在火车站北边,提供了绝佳的易达性和识别性。而在市政厅南部,数个不规则的巨型街区被几道斜交的道路划分出来,十几座来自著名建筑师的大型建筑安插其中——这不能不归功于库哈斯的影响力。新的建筑群为阿尔梅勒带来停车、交通、商业、文化和生活的密度中心。新的规划卓有成效,并由于明星建筑师的作品吸引越来越多慕名前来的访客。
02
阿尔梅勒公共图书馆
Public Library Almere
MVSA,2010
新公共图书馆位于3号地块,是OMA规划的新城中心最后落成的项目之一。楔形的场地占据了市政厅旁边的突出位置,其顶点位于市政厅广场。该街区容纳了几个不同的功能:对角线正面是零售空间,在Wandellaan有30套公寓,而西南角包含一个超过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战略储备。虽然主入口位于广场上,但图书馆突出地呈现在街区的四面八方。
图书馆由一连串的空间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一条长度约400米的路线。入口附近的自动扶梯将访客带到一系列上升露台的第一层,然后在二层,这条路线继续通过自动扶梯到达四楼的学习中心或礼堂。
礼堂与建筑顶部的“媒体”咖啡厅相连,位于入口上方。咖啡馆有自己的入口,有楼梯和电梯,可以通过滑动门与图书馆隔开。大的采光井形成了一个诱人而明亮的室内。整个玻璃墙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采光井和花园提供了建筑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建筑有一个8字形的平面,几个环路的组合给图书馆带来了清晰和灵活性。位于三楼和四楼的战略储备区有自己的街道入口,可以暂时出租,但如果图书馆需要扩建,可以通过拆除单个隔墙轻松地将储备空间并入现有的图书馆。
03
Smaragd商住楼
Gigon & Guyer architects,2007
由OMA规划的新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工抬高的“甲板”(Gebogen Maaiveld),它将现有的零售中心与Weerwater湖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新的行人平台。这个面层的下方是一个为当地东西向往来车辆服务的交通区域,以及送货、停车和公共汽车。由瑞士建筑事务所Gigon & Guyer设计的住宅和零售建筑位于“甲板”的最高点。
总体规划将住宅和零售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而深的建筑体量,占地面积为27×55米。两侧向内弯曲的梯形平面图,可以在给定的周长内为住宅空间提供最大可能的自然光线。体量不是垂直上升,而是向南和向东倾斜,随着上升而扩大。
立面完全被玻璃包裹:一楼的包层采用彩釉玻璃,而公寓阳台的护墙由安全玻璃夹层和彩色薄膜组成。住宅区有落地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建筑立面的颜色概念是与艺术家Adrian Schiess合作开发的:面向南部和东部的角落为橙色;面向步行区的角落是浅绿色;面向北部的角落是浅蓝色;面向北部和南部的两个最长的倾斜立面,一半是高度反射的银色。向内和向外倾斜的玻璃表面反映了天空和周围的环境,钝角表面也反映了建筑本身及附近的外部空间。因此,周围环境在建筑的感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04
中心综合体
De Citadel
克里斯蒂安·德·鲍赞巴克,2006
设计源于这样一个想法,即一个新城市的中心需要历史参考,而不仅仅是建筑历史主义。位于1号地块的综合体“De Citadel”,位于新城市中心区的中心,横跨两段购物街。
法国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德·鲍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从中世纪的城堡中找到灵感,创造了一个由四个象限组成的现代版本。商店位于地面层,顶部是一个突出的混凝土山脊,指向下面的地质层。山脊那边是一个安静的住宅区,围绕着一大片绿地而建——那里是住宅的花园。
05
影院综合体
Block 6
OMA,2004
6号地块位于以娱乐为导向的海滨和密集的购物中心之间。与前面的楔形公寓楼(由van Sambeek & van Veen设计的6A地块)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行人层和车库中,它被连接新城市中心不同部分的通道所包围。车库位于建筑下方,减少了占地面积。建筑有三个不同的入口层:车库、建筑西北角的城市街道层和三面有入口的“甲板”(Gebogen Maaiveld)层。由于“甲板”层的坡度,连接到这一层的高度差最大为2.1米。
这个建筑的身份(它的“附加价值”)来源于它的组织。一个充满商业功能的通用体量被分为“实体”和“空隙”——实体包含了建筑师控制之外的功能,而空隙则是一个可以协调更连贯身份的体量。
较低的“实体”内包含遵循其自身身份要求的商店,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这些商店由室内建筑师、橱窗设计师、装饰师、营销人员不断重建。上层的体量包含了封闭的电影放映空间,它们的内容变化得更快。
“空隙”利用不同项目的协同作用创造了一个新的身份,决定了街区的整体特征,并定义了它的吸引力。该空间允许从行人层到电影院观众席的所有连接。它的组织方式是,所有的流通都位于购物中心的顶部。在没有任何额外楼层或阳台的情况下,“空隙”实现了最大化其空间存在功能。
06
阿尔梅勒城市剧院与文化中心
De Kunstlinie
SANAA,2007
阿尔梅勒城市剧院与文化中心是SANAA的第一个海外项目。这座建筑不仅要为专业表演团体提供剧场空间,还要求设立大量供市民学习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教室和业余排练室。
在外部形象处理上,城市和水面界线似有似无,建筑在水平方向延伸,强化了城市的物理边界;相反,从水面上看,建筑强调的则是一种漂浮感。方形的单层基座开有数个引入自然采光的露台,其内部方格网划分的小尺度空间,被用作文化中心的各种活动室。三个高出基座的矩形体量形成主要表演空间,其中最小的一个被纳入文化中心,最大的一个是主剧场,体量居中的则被两方共享。
为了避免剧场与小教室间的主次差异,SANAA在平面组织中平等安排了不同尺度的房间,每个空间都非常简单但灵活。室内没有特定的交通空间,也避免用走道连接房间,人们在活动时有种直接从一个房间进入另一个房间的感觉,也可以自己决定内部的交通方式。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也试图减少结构构件与隔断之间的差异,内部钢龙骨仅40毫米厚的承重墙与普通隔墙具有相同尺度。无论结构、隔断还是声学辅助,每种材料都被赋予同等的价值,让人们在均质的空间中感受自由和轻松。
07
Side by Side公寓楼
de Architekten Cie.,2007
两座住宅塔楼彼此成直角排列,标志着Weerwater河畔内城的边缘。绿色的玻璃,黑色框架窗格有节奏的间距,以及黑色的水平带都强调了塔楼的表皮。
向密斯在芝加哥的湖滨大道公寓楼致敬,Side by Side的两座相同的塔楼以L形站立,重复投射出和谐与安静的元素,旋转则传递出微妙的能量感。这种组合还具有语境意义:未来的路线从车站延伸到OMA的新城市中心,在塔楼上偏转,并回到现有的购物中心。因此,L形的结构在空间上清晰地表达了穿过市中心的新主干道,将新旧道路拼接在一起。
这些塔楼也从Weerwater的另一边协调了阿尔梅勒,给了它一个大都市的天际线。为了加强塔楼的地标性特征,并满足从城市中看到塔楼的所有面,立面故意用工业玻璃进行抽象渲染,因此从远处看,它似乎更像是两个立在湖边的水晶;从近距离看门和窗框的马赛克,才会意识到它们是两个包含大量住房的建筑。
除了20种类型的住宅之外,塔楼所在的基座还拥有广泛的公共设施,从码头和冬季花园,再到桑拿和健身房。
08
波浪大楼
The Wave
René van Zuuk Architekten,2005
波浪大楼位于16号地块,建筑的鳞状立面由镀锌平板组成,极富表现力。住宅被安排在6层,看起来像部分打开的火柴盒一样滑出立面。向外的凸起在面向水的一侧是最强的,它在立面表面投射出波浪状的阴影。建筑师René van Zuuk Architekten的建筑通常有着轻盈的外观,但这座建筑的巨大体量明确地标志着陆地和水的边界。
设计主要基于对隧道模板结构的分析。在发展大型住房项目方面,实施这种建设模式具有经济方面的优势。隧道模板的基本原理是楼板和侧墙同时浇筑。与挤压技术类似,这需要一个恒定的截面。通常的做法是隧道也是恒定长度,从而形成规则的混凝土骨架。相邻隧道长度的变化打破了单调的结构。其结果是一个波浪形的表面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质量块。隧道模板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应用,虽然意味着建筑成本相对较小的上升,但会产生了一个更具表现力的形象。
09
La Defense办公楼
La Defense
UNStudio,2004
办公楼以谦逊的姿态与周边的城市肌理发生对话:整个综合体以利于采光的板式办公楼作为基本形体语言,沿着地块四周分布,形成了基本的perimeter block街区形式(即建筑沿地块边长分布,是欧洲的典型地块布置形式)。综合体北边和东边各有一缺口形成两个主要入口,连接了城市和内院。北侧的入口开得较大,以迎合建筑北侧的城市绿地。
建筑的高度亦对周边环境作出回应。办公楼沿街面基本为四层,基本与街对面的建筑同高,只有在南边的角部沿街面逐渐升高为七层,以对其正对的主要干道和干道对面的高楼作出回应,而且整个沿街面在顶层向内收分,以减少其体量的视觉压迫。沿街立面采用了朴素的幕墙系统,水平方向的玻璃窗带和金属板带表达了建筑的层数,而玻璃窗的宽窄变化则表达了室内结构的韵律。
办公楼的内立面幕墙采用了有特殊镀膜的玻璃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察角度的变化,立面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此项目可视为UNstudio把建筑表皮作为与观察者视觉互动的界面的早期尝试之一。随着观察者位置的改变,La Defense办公楼呈现出变化的面貌,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谈”。UNStudio后期作品中不少采用LED像素点作为立面元素变幻出各种夸张图像,可看作是一种主动的“搭讪”。
参考资料:
[1]朱亦民,《迷宫式的清晰:荷兰结构主义建筑》,2016,有方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流动的立体街区:The Block大楼 / ISA
下一篇:乐山市东林村镇文化中心,在60米屋檐下穿街走巷 / 时地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