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时间整体中的“聚落城市”/ 散·建筑工作室

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时间整体中的“聚落城市”/ 散·建筑工作室
编辑:李敏 | 2020.09.29 20:18
©San Architects

设计单位  San Architects散·建筑工作室

项目位置  中国北京

建筑面积  50万平方米

项目状态  方案


 

北京新发地疫情过后,这个北京最大的农产批发市场成为焦点。在其全面复市的时期里,San Architects基于主要成员的长期聚落调查背景和10年以上采买经历,展开了一个以新发地市场为聚落研究对象的、“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项目。

 

San Architects认为,过去到未来不是若干事件在时间线上的先后罗列,而应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整体”。关于新发地未来的变动升级,市场中以交通工具为载体的露天交易是始终无间断的线索,也是事件整体的重心(图1)。在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建立一个跨越时空的完整事件,是我们对新发地未来的构想。

 

图1  ©San Architects

 

新发地是什么

 

新发地市场始于80年代末,今天的新发地已经由早期的15亩、发展为占地超过1500亩的超大型农产批发市场。其周边的长途汽车站与2000年后建成的京开高速,都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人员流量与货运便利。

 

农产市场、车站、物流、住区、苗圃以及零散的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了空间规划清晰的新发地地区。占比最大的市场用地和居住用地虽然存在大量使用者重叠,但它们在规划上被清晰分隔界定,并无功能交叉现象(图2)。

 

图2  ©San Architects

新发地最初聚集于新发地长途汽车站南侧,即铁路以北地区。2005年后,市场逐渐向铁路以南地区扩张,形成了现今铁路南北两片完整的批发区域。2010年以后,在铁路南、北区之外,市场向西南方向延伸,形成现今的占地格局。

 

我们依据时间与空间的膨胀顺序,把新发地的发展在时间上分为3个发展阶段,在空间上分为铁道以北、铁道以南、西南周边三大区块(图3)。基于现状分析,市场的聚集形式可分为无统一分布的露天临时性卡车聚集区、厂房建筑内部的固定聚集区两种聚集方式,它们相互交叉组成了整个批发市场(图4)。

 

图3  ©San Architects
图4  ©San Architects

新发地市场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农产交易区的改造升级,大量商户迁入新建交易大厅,商户的经营环境相较过去得到良好改善。将时间观察视点、市场聚集形式类别进行叠加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中每个区域内部的聚集特征。下面以北区和南区为例,进行2002至2020年间的比较分析。

 

在北区中,室内固定聚集区与户外临时聚集区始终并存。随着市场升级,大面积户外临时聚集区被厂房建筑替代(图5)。在南区中,户外临时聚集区始终占有较大比例,室内固定聚集区较少。若参照北区的发展模式,南区在未来将面临较大的改造升级(图6)。故而南区巨大的升级潜力,适合作为“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的城市试验场。

 

图5  ©San Architects
图6  ©San Architects

 

如何理解当代游牧 

 

游牧的聚集方式是与定居相对的,具有临时、零散、可移动等特征。随着汽车的普及,传统的游牧生活也随之变动,有一定运载能力的汽车逐渐成为具有游牧特征人群的重要工具。

 

现今,随着政府定居政策的引导,传统的游牧生活逐渐减少,但在我国北疆等西部地区仍有较多保留。比如北疆的哈萨克族、蒙古族,仍沿袭游牧生活、每年随季节变化转场。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转场已由传统的驼队搬运,转变为卡车装运,卡车已成为游牧民族现在及未来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图7)。

 

图7  ©San Architects

在我国东部地区,虽然生活方式以定居为主,但一些表演团体依然如游牧民族一样,按照自己的规则跨省市迁移表演。例如我们在广东偶遇的河南表演团体,他们是由四辆卡车、18人组成的表演班子,均是一家老小共同游居。卡车不仅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亦具有住宅的功能,其内部设有简易床铺、居室空调等设备,可以说是一处移动住宅(图8)。

 

图8  ©San Architects

哈萨克转场与表演团体的巡演都是当代的游牧生活,而卡车则成为当代游牧的重要支撑。由此,新发地大量的货运卡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当代游牧。司机驾车辗转于货源地与批发市场,吃、住、买卖均依附于卡车,这种游牧式的卡车生活同样定义了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游牧特征。

 

我们再次以时间视点观察新发地市场。90年代至今,新发地市场的聚集方式与车辆有着密切关系:90年代的人力板车形成了露天市场;00年代板车更替为机动卡车;到了10年代,一部分露天市场转变成室内市场,车辆仅停在厂房周边的停车场,不再扮演摊位的角色。至此,以车辆为平台的摊位被取代。

 

如果我们把露天的车辆市场定义为游牧式买卖方式、把室内固定摊位定义为定居式买卖方式,新发地整体的发展趋势则是由游牧转变为定居。定居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市场管理,一方面也使得卖家离开日晒雨淋的环境,但原本贯穿时间线索的游牧方式被剔除。

 

在20年代这个可见的未来,新发地市场的改造升级是否可以延续传统的游牧方式成为San Architects关注的焦点,以建筑方式平衡游牧与定居,是新发地未来计划的主题(图9)。

 

图9  ©San Architects、北京新发地市场(市场照片)

 

聚落城市   

 

基于我们的观察,新发地市场南区在未来将迎来较多的改造升级,由此我们选定市场南区作为未来计划的试验场。车辆聚集形成的游牧特征是新发地市场的传统,我们认为,保留车辆聚集的露天市场是既有规则的延续,也是后疫情时代对人员密集区提出的要求。保持较大比例的露天或半室外市场是抵抗未知疫情的有效手段(图10)。

 

图10  ©San Architects

多元的功能布局是抵抗未知变动的筹码,未来的新发地市场不仅容纳农产交易这种单一业态。计划以延续游牧型车辆市场为起点,通过建立车辆与人行流线形成自由穿行、自由交易的空间骨架,形成容纳更为多元城市功能的基础。农产市场之外,农产商务办公、经营者住宅、农产文创等功能都是未来计划的必须内容,也是新发地超越农产市场、成为综合性农产城市聚落的前提(图11)。

 

图11  ©San Architects

在处理城市聚落与周边的关系上,试验场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设计通过地面车辆的交通流线联通市场南北两区、空中廊道联通南侧城铁枢纽、景观绿带联通周边三个方向的公园绿地,试验场在中间人的角色中逐渐成为地区的纽带,随着不同关系的相互纠缠,一座以农产为主题的城市聚落就此展开(图12)。

 

图12  ©San Architects

新发地市场被誉为北京的菜篮子,这一比喻促使了我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想象。如果把菜篮作为容器,其内部随意盛放的蔬菜瓜果会很自然地形成稳定状态,混乱,却相互之间倾斜倚靠,形成一种共存的稳定结构。这时候,整个菜篮内部的蔬菜成为一个空间结构意义上的整体。

 

同样,城市本应是一个相互纠缠与关联的整体,但在现行法规的引导下,城市建筑呈现出相互独立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群体城市”。在新发地未来计划中,我们希望模糊建筑之间的界限,从最基本的结构与空间切入,建立相互倚靠、相互纠缠的聚落城市(图13,14)。

 

图13  ©San Architects
图14  ©San Architects

相互纠缠的结构空间是一个关联的整体,内部不存在独立个体。这时候,一座城市也像是一座建筑,而不是若干建筑的总和,叠加态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如杂草般的自然状态。市场南区地块中,计划在纠缠的聚落城市中引入由卡车、人员主导的交通流线,这时候交通骨架与交错的结构空间相互叠合,呈现出新发地未来可能的空间形态(图15)。

 

图15  ©San Architects

在聚落城市中,相互关联的功能与相互倚靠的结构空间是同样重要的。底层架空为露天市场的车流与多样性提供了最大便利,架空层中的室内市场与南侧城铁高架形成高度对等的空中廊道。此外,一系列植入的城市功能使得市场由专门的农产批发,转型为农产主题的综合体(图16,17,18)。

 

图16  ©San Architects
图17  ©San Architects
图18  ©San Architects

 

时间聚落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中的若干事件理解为一个整体,那么这些事件之间一定是相互纠缠的。不同时间点发生的事件通过城市建筑方式呈现的集合,我们称为“时间聚落”。

 

90年代,新发地以露天聚集的农产市场为主,货运车辆是经营者的生活工具,并在产销圈形成了类似游牧转场的状态;10年代,大量固定的室内市场取代了露台聚集形式,市场兼具批发与零售。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来到新发地采买,形成长距离出行的当代都市转场。

 

在可见的未来,疫情强化了虚拟空间在社会运转中的角色重要性。人们在现实中的工作与交通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社会生活变成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地不断切换。新发地市场由人流聚集转变为信息聚集,成为一部类似蜂巢的运转机器,形成构想中的游牧圈。

 

设计通过底层、中间层、顶部以三大区块表达,顺延上述三个时期的概念特征,同时通过管状交通系统连接。这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纠缠的城市建筑就是时间视点下的聚落(图19)。

 

图19  ©San Architects
图20  ©San Architects
图21  ©San Architects
图22  ©San Architects

项目底层是传统露天市场的范围。市场通过环形车道组织交通,外圈布置了一系列服务设施、以及农产市场的大面积半地下冷库。内环场地通过弯曲次级车道、形成不同面积分区,为不同种类的农产售卖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场所。此外,在次级车道上方的二层楼面,设计布置了小汽车停车场,为综合体中层、及上部功能提供必要的辅助功能(图23)。

 

图23  ©San Architects
图24  ©San Architects
图25  ©San Architects

中间层是以室内市场为主体的农产销售区域,兼具零售与批发功能,是底部露天市场的补充,也是综合体与城市人员关联最为密切的部分。中间层由两条主要交通系统组织,其一是通过天桥把人流输送到项目中的城铁线路,人流根据需要搭乘小型摆渡车到达相应的农产区域;其二是通过曲线坡道与屋顶道路、连接的中间层与城铁连接道路,屋顶部种植了谷物、蔬菜等常见作物,是城市人群了解农产种植、采摘的农产知识普及场所(图26)。

 

图26  ©San Architects
图27  ©San Architects
图28  ©San Architects
图29  ©San Architects

在未来,物质生活与智能网络中的生活同时存在,人们在现实与虚拟中不断转场切换,飞行器作为可能的智能工具之一,是未来交通组织的重要方向。基于此,综合体的顶层屋面计划了智能飞行器的起降平台,为由新发地市场发起的二次短距离运输提供便利,亦利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全面化。中间层与底层的货物通过运输、装载入综合体下部的飞行器库区,飞行器通过垂直交通上升至顶层起落。虚拟空间发展促使人工智能扮演主要游牧角色,此时的综合体更像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一个蜂巢,不断地吞吐、运转(图30)。

 

图30  ©San Architects

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以时间为观察视点,以游牧为贯穿时间线索的事件整体,通过对该事件的连续性描述与可视化转换,对新发地未来的改造升级作出了可能的构想。它是以与城市相关事件为主的概念设计,关于露天市场中现代的管理与服务、室内市场的具体功能布局、住宅及飞行器系统的详细设计并不在本案范围中。新发地未来计划是基于时间与聚落的实验,同时也为场地东侧的京开高速提供了连续的城市界面,促使新发地市场成为该地区的地标性场所。

 

图31  ©San Architects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

项目位置:中国北京

设计时间:2020年7—8月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及综合体

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用地面积:46公顷

建筑设计:San Architects散·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李喆


 

版权声明:本文“游牧”主题源自李喆、刘晶的新疆聚落研究,图文由散·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散·建筑工作室
新发地未来游牧计划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