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主题为《城市缝合:意大利战后建筑的城市策略》的文献展分别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D馆和深圳有方空间同时开展。本次展览是建筑学团体“拾柴”团队在创基金资助下展开的同主题研究的一部分,由团队自身策划并与一岸学院、有方空间共同主办。
此次研究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后,城市中出现的空间匮乏状况展开。为了获得处理城市空间问题的理想设计参照,“拾柴”将眼光投向文化积淀深厚的欧洲。“二战”后,一批通过建筑单体的设计操作来缝合残缺城市空间的经典现代建筑案例应运而生,使西欧建筑学中城市建筑的传统在现代建筑的技术语境下重焕光彩。作为意大利北部的主要城市,米兰和热那亚成为“城市缝合”研究的起点。这两座城市有着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厚重的历史,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地建筑师们给出了大量在城市层面有着深入思考,并通过建造来修补并重新组织城市空间的案例。
经过筛选,来自米兰和热那亚的五个建筑项目,米兰当代美术馆(Padiglione d’ Arte Contemporanea)、洛罗&帕里西尼办公室厂房(Stabilimento e uffici del la Loro & Parisini)、方济各教派圣安东尼修会(Convento di S. Antonio dei Frati Minori)、热那亚建筑学院(Facoltà di Architettura)和热那亚商住混合城市综合体(Centro Uffici INA e Abitazioni)成为本次城市策略研究的主要对象。在面对确切的城市空间问题时,这些建筑都进行了多层次的回应,创造出和环境的必然关联的同时,给出了特别的空间经验。
与本次展览同期,“城市缝合:城市建筑场地策略案例学习工作坊”也将于8月6日在同济大学展开。工作坊将主要以模型再现和研究性模型制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化讨论、解读五个案例在城市中的空间意义。它们如何在具体的场地中落脚,如何参与城市景观、文化的构成,如何回应历史,都成为工作坊的关注重点。因此,除了作为“城市缝合”主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总结,本次展览也将成为工作坊的序幕。
在展览中,分别来自米兰和热那亚的这五座房子的基本资料得以展出。具体内容包括米兰和热那亚两座城市的影像,建筑项目的图文详述,以及项目建成时发表的杂志以及其他相关出版物的影印件。
展览中出现的这些项目也将成为同时讨论三位重要的米兰建筑师——伊尼亚齐奥·加尔代拉 (Ignazio Gardella),弗兰克·阿尔比尼(Franco Albini)和路易吉·卡恰·多米尼奥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的契机。作为本次主体城市研究的基础工作,“拾柴”尽可能完整地收集了与五个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三位建筑师的工作。此外,对这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相关文献的收集,也让展览呈现了某种历史视角。
从诞生于上世纪初的几位意大利建筑师的作品中攫取养分,从城市空间到建筑作品,这次展览的意义除了让我们的城市设计工作者们有机会了解米兰和热那亚的空间修补经验,也触及了两座城市、这些作品以及与它们的作者们相关的历史。如果说文化是编织态的,本次展览希望可以化作文化的织针,将意大利战后的城市空间重塑,将几位建筑师在米兰和热那亚所完成的缝合动作织入中国的当下。
展览及工作坊信息
上海展览地点:西岸艺术中心D馆
展览时间:2019.08.01-2019.08.18
开幕时间:2019.08.01.19:30
主办单位:拾柴学社、一岸学院
深圳展览地点:有方空间
展览时间:2019.08.01-2019.08.15,工作日09:00-19:30
开幕时间:2019.08.01.19:30
公共导览:2019.08.04.10:30
观展方式:展览开放时间内(具体详上)均可免费参观。如需观展,请致电0755-86148369预约。
主办单位:拾柴学社、有方空间
城市缝合工作坊地点:同济大学B411
工作坊课程时间:2019.08.06-2019.08.12
工作坊开幕时间:2019.08.06.10:30
工作坊开幕地点:西岸艺术中心D馆
拾柴研究组成员:
郭廖辉、龚晨曦、梁琛、张洁、张早、周伊幸、冯文俊、洪超、李桃、李悦、刘智伟、田阳、吴限、张开
本文由策展团队授权有方发布,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彩釉瓷片:申窑艺术中心(二期) /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下一篇:谷口吉生新作:谷口吉郎·吉生纪念金泽建筑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