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项目地点 广东广州
建成时间 2021年7月
建筑面积 400平方米
撰文 肖宁菲、董艺
工作室近期被广州盛高投资委任承担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项目,并完成了东山肉菜市场的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设计改造。
对文化底色的挖掘、日常性的塑造、空间脉络的厘清、激活点的打造,以及地域元素的提炼等微更新的设计策略,在这一项目中再次得到应用。基于以往在城市微更新领域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学术思考,团队用专业设计能力在改善提升空间品质同时,也再塑了新河浦街区的新文化。
传统空间更新的意义不仅在于塑造物质性的空间,也是对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场景的一场重构。一个融入使用需求和当代生活方式,重新焕发生机的历史场所,就是对于传统菜场文化的再定义。
01
日常性:一种广州
场所精神
日升日落,从喧闹到寂静,城市的日常就在这短短的24小时间循环往复,可人类的创造就正源于每日的生活,城市也应该是有一种恒久的引领。
东山也是最具有广州精神的地方。所谓“广州精神”,在自古就有的对外通商贸易和19世纪末的现代化进程中萌动与生长。传统岭南风光,诉说着华侨开发历史的近代文化景观及红色文化,还有居民聊天、买菜等的市井场景……共同演绎着城市生活中的“日常性”。
02
人间烟火,一片东山
室外改造策略:骑楼
广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项目所在地东山片区(今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同样历史悠久。东山得名于明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华侨在此投资建设,为原本寂静的区域带来经济商业活动,进而生发为一片繁华之地。东山发展至今留下诸多历史遗迹,遍布政治、文化名人故居,是广州近代文化的一张名片。
时光流转,繁华不息。临近东山肉菜市场的龟岗大马路,这条近代的商业街道在20世纪中旬时商业贸易活动便已频繁,道路两边的传统骑楼建筑成为重要的空间特点,也形成了特征明显的建筑风貌。菜市场的前身,即因社区自发性的建造而出现于两栋居民楼间,在服务于居民的同时,也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气息。
以三大会址历史文化区构成的红色革命建筑文化、侨资开发社区蕴含的侨资文化,以及龟岗大马路商业街为主的市井生活,共同构成设计依据来源的三条线索。设计团队合理处理三种文化间的关系。在提升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做好文化再塑造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
市场嘈杂、凌乱的空间与原有基地上存在的红色文化、侨资文化,以及现代高品质生活空间的诉求相差甚远。周边使用者并不愿意在此过多停留,在里面的购物体验也并不良好:局促且缺乏标识性的入口空间,场内部混杂的交通流线,给人昏暗、潮湿感受的通廊空间,缺乏统一设计协调的杂乱店招,以及各类随意架设的电线管道,都让市场难以满足今时所需,空间品质亟需提升。
此外,业主也要求在不停业的情形下完成快速改造更新,施工时间只能放在晚上,所以预制化、快速安装的建造方式被设计团队首先采用。
打造活力公共空间
广州常见的骑楼建筑,其底层沿街面后退并留出人行公共区域,提供了一种可停留驻足、聊天的灰空间,是非常典型的岭南空间形态,也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在沿街立面加建了一组传统骑楼空间,在提升建筑立面形象的同时,增加避阴、停留的交往空间。“骑楼”空间采用拱廊形态,也丰富了空间的元素。
设计团队在主入口处增加醒目雨棚,其造型经过推敲,最终采用广州传统缓顶宽檐的建筑形态,提升整体标志性;膜结构选材营造出轻盈的视觉观感,也呼应了广州的气候特点。
入口空间经过梳理,清理了违章搭建,形成一个放大的空间节点。团队在其中植入公共艺术装置,在满足通行要求的同时增加休憩空间,并为社区艺术共创空间作出预留,为未来引进更多商业创造条件。
同时,该区域也设置为复合性功能空间,可举办一些与商业有关的艺术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为丰富周边社区功能提供空间上可能性。入口处采用彩色水磨石掺杂彩釉玻璃材料,呼应了广式彩色玻璃窗的传统文化元素。
03
冷暖人情,一方菜市
室内改造策略:冷巷
菜市场从来不应该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就本义来说,菜市场的场就是集,市场就是集市,菜市场也即集中农副产品买卖的场所,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交换农产品的活动,《周礼·考工记》曾曰:“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而在我国过去的住区规划设计中,菜市场的建设标准并未被充分考虑,后由于居民需求,大多为自发建造,以未经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面貌依附于社区周边。直到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我国才明确提出将菜市场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相比于超市,菜场不仅拥有更低廉的价格和新鲜多样的本地食材,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同时菜场也是社区重要社交场所,周边的常住居民与零售菜贩往往熟悉,相熟的社区居民也会在菜场驻足交谈,具有浓浓烟火气和人情味。此外,菜市场的从业人员多半是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这部分人口保留需求空间,对于城市功能正常运转及防止“绅士化”现象也提供积极作用。
对于菜市场这一项目类型,设计团队并不陌生。与其他类型的城市微更新相比,菜市场的改造更重要的是解决日常性问题,让周边使用者能够放松地社交,增加邻里沟通机会,为人气、烟火气的聚集提供更为轻松的氛围,从而激活社区文化,增加归属感,焕发活力。
设计团队重新梳理原有市场通道,碉楼冷巷是广州园林典型的空间形态。在对传统冷巷空间进行研究后,团队对通道顶部采光进行调整,优化原先杂乱的内部空间,梳理招牌设计,营造更为舒适内部空间。
04
彩色、诗意的日常
建构与色彩
此次更新中,团队采用对比的设计策略来向原有厚重的文化致敬。用神似替代形似,并未使用具象的传统建筑元素,视觉上的轻松愉快的处理方式为使用者提供耳目一新的感觉。
沿着整个片区的交通流线,团队赋予了一条灵动的“彩色走廊”。在重要空间节点,包括建筑入口、院落出入口、廊道等处均使用了覆盖全部路线的彩色荫蔽系统。团队还大胆使用膜、鱼鳞网等现代材料,这些看起来更为时尚简约,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几何图形漂浮在传统的空间里,让诗意成为真实。
设计整体在策略上借用万花筒的概念,意图通过打散空间的要素来构建全新体验,以轻质介入营造出一个斑斓的全新空间。因此,色彩光影的效果也在设计中得以体现,团队将广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将红砖、彩色玻璃窗等形态进行打散抽象,形成装饰性图案。
这些抽象后的图案应用在建筑屋顶、立面、建筑入口和廊道空间的设计中,也为未来还预留了再创作的可能,让使用者也能参与建筑立面的艺术共创,将红色文化、历史印记、时尚活力、日常生活等不同元素如万花筒的镜像效果般呈现在龟岗大马路上。
日常生活本身也如同万花筒一般,美丽、鲜活、不确定、变幻无穷。万花筒的建筑意向来唤醒当地文化再生,团队试图突破原有空间模式,为日常使用者营造不同的视觉体验,唤醒其记忆深处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记忆,塑造日常的仪式性。
膜结构:蔬果的颜色
团队在骑楼廊下天花的彩色膜结构装置设计中采用了菜场常见的蔬菜水果的颜色,让使用者在熟悉的空间环境里察觉到勃勃生机。
这层荫蔽系统颇为轻质,以拉索结构凸显视觉观感,符合菜市场空间意向。可拆卸的设计灵活可变,陶管的设计也利于场地排水,这些生态可持续的建筑细节,不仅是为了呼应传统菜场的市井气息,也更多是为了象征未来。
鱼鳞网:补色的韵律
室内市场廊道天花亦采用了蔬果的颜色,并结合了补色的运用,在与鱼鳞网的结合拼贴后,呈现出一种时尚的韵律。
项目引入特色饮食、艺术创意等灵活可变的业态,内部空间采用拉丝不锈钢等当代材料和传统的红砖拱廊、木制招牌相结合。
拉索膜:万花筒光影
入口处拉索艺术装置的引入,整合了原有较为混乱的店招和上空居民区,形成了统一的视线连接。设计将原有室外特色饮食店面和拱廊、传统红砖元素结合,消解了街道的繁杂感。
在彩色膜结构拉索之下,阳光投射于地面,呈现五彩斑斓的光影,这是日常的诗。
树池入口:红色记忆
树池无障碍入口结合了花砖地面,其图案具有传统的广式风格,围合场地的古树打造出舒适的氛围。
考虑到当地的老龄化现状,团队在建筑的细部采用了无障碍设计和地面照明泛光灯光,便于社区居民行走和停留。与拉索膜结构一致,红色文化的色彩元素也是对基地不远处三大会址的一处致敬。
05
迎难而上的更新过程
项目伊始,菜市场租户及周边社区居民对设计工作的开展采取观望的态度,而伴随调研工作的开展,多次上门走访、工作坊等活动的进行,使用者逐渐与设计团队熟络起来,吐露自身诉求,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
到施工阶段时,他们更乐意参与到监工过程来,对发现问题也愿意找设计团队沟通,很多原来在图纸上没有考虑周全的细节问题,也在相互磨合中变得更为完善。从调研、设计到施工,在地的使用者不知不觉地参与进来,这也是在重新发现熟悉环境中蕴藏着的丰富历史的过程,再次找回文化上归属感。如此深度参与,也是为日后更长期的共建共治创造更良好的社区氛围。
由于时间久远,资料缺失,城市微更新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反复修改的情形颇为常见,在这一项目中也不例外。在整个施工中团队也进行了多次设计调整和修正。例如,主入口拱廊的高度根据店面招牌的高度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使用方的需求。
由于材料扭曲不挺,主立面材料由一开始的镜面不锈钢改为磨砂不锈钢,最后又改为阳光板,也更具有通透和干净的视觉效果。由于预留制作时间不足,阳光板最终由钉子拼接而成,建造工人就势将钉子排布成一定的韵律感,也达到了美观。
室内市场廊道天花屋顶结构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也经历了三次修改,拱顶在改为平顶后,又改为优化后的拱顶。在施工过程中,方案中的天花原本采用了拱廊膜结构,参照现场梁柱情况后最终改为鱼鳞网,表面经彩色喷绘,以更好地适应场地条件。
拉索膜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现状建筑年代久远,结构管线无法判断,导致最终结构固定点选取受限,仅有一处最优解可供选择,设计范围不得不缩小,原有的两层拉索也减少为一层。
06
城市更新也是一种广州精神
在后现代旅游社会的话语范式下,居民、务工人员、往来的游客、外来艺术家等借助亲身体验及社交媒体,对于东山的传统气息、文化特质和当代生活方式进行感知。东山肉菜市场的更新,就是一次对于“日常性”景观叙事的当代建构。
城市更新的目标,不仅是令更多居民和务工人员能更好地使用这个传统的公共场所,也是在满足当代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其文化性。更新后的菜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和外来艺术家了解到广州东山的地域文化,使用人群的多样化也使得整个社区的活力大幅提升。一个脏乱的传统菜场最终转变为传播地域文化的当代活力公共空间。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项目地点:广州越秀区龟岗大马路
建筑面积:400平米
项目时间:2020年9月—2021年7月
项目主创:张海翱,徐航
设计团队:渠基建、杨格、潘文琪、肖宁菲、刘静茹、钱琨、王唯亚、
业主单位:广州盛高投资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广州市番禺大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膜结构单位:法拉利技术织物 x 广州凯诺毕尔
撰文:肖宁菲、董艺
摄影:关江驰(广州力驰视觉)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东京,你想到或想不到的视角
下一篇:NCaved住宅:生于岩间,直面大海 / Mold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