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点 中国台州
设计单位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建筑面积 260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
撰稿 胡沂佳
逝去的原风景
记忆中修整前的永宁公园是一片禁地,江水危险,满是滩涂。儿时放学后,总会与小伙伴相约去江边捉蟹玩耍,内心却满是忐忑,提防着落日退潮的危险,耳边父母的训斥、余晖隐入地平面的霎那、快速躲藏进泥里的螃蟹……这些瞬间片段的不确定感,定格成记忆深处的一个印象词——稍纵即逝的风景。
“风景这个词本身就有丰富的内涵……正如它的德国词根landschaft一样,landschap意味着人类占有,这实际是一种判断,即将其视为值得描述的迷人事物。因此,landschap这一理念产生于荷兰防洪领域,绝不是一个偶然。这个词在同时代的英语口语中演变成landskip。它的意大利同义词parerga,指向小何潺潺、满山金黄麦田的田园牧歌的发源地,众所周知的古典神话的辅助背景。”[1]可见,“风景”一词,从词源的出发就已深深烙上了人工的痕迹。西蒙·沙玛在《风景与记忆》一书里继续写道:关照的是“风景”,而通往“风景”的途径是“记忆”。观看并重新发现我们早已拥有,却忽略和漠视的东西……开掘我们的传统视界,重新发现隐藏于表面之下的……记忆的脉络。
重返现场
2018年5月,我回到家乡,受委托在永宁江边做一个以公厕功能为主体,结合休闲、展示等配套服务的城市小型综合驿站。永宁公园在2004年时,曾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将一个以防洪为单一功能的河道,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建设,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被形容为“漂浮的花园”。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活动空间重心的转移,现在这一地块慢慢衰败失去活力,渐成城市的灰色地带。
场地的现状交织着自然植被旺盛的生命感,与人群活动的颓废感。直面这样的场景,“不确定”、“瞬间”、“消失”,这些记忆中原风景的关键字在跳跃,我思考着以怎样的策略,来把握场地里蕴含的某种气息和脉络。如何通过设计的转化,而不是简单的继承或延续,重新开启与自然风景的一种新的关系和体验?如何捕捉、再现、定格风景?如何以建筑空间的装置语言吸纳、放大、凝聚风景,以重新激活场地的活力?
“屏”的风景
对于永宁驿站,有三个基本功能模块的限定: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公厕,一个与公厕面积相当的公共展厅,以及一个户外可休憩的长廊。因此,创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与私密”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体,使外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与内在私密的如厕空间在景观里达到统一。
引“屏”入境。“屏”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有着多重含义,巫鸿在《重屏》一书中阐释道:“屏风是一种准建筑形式,既是一件实物、一种绘画媒材、一个绘画图像,也可以是三者兼有,为绘画提供了理想的平面……此外,屏风还可以为画家们的艺术修辞手法提供了多重的选择。”[2]
在宋代马远的《雕台望云图》中,一座多层的高台耸立于精巧的宫殿之上,露台顶上,一架单扇屏风立于巨大的伞盖之下,这一屏风的意义在于为前观的士人,挡住了从外部射来的未经允许的视线,保证其是所有风景的唯一欣赏者。[3]《西厢记》里第十三出“月下佳期”的插画,挂着帷幔的床被多面屏风贴牢围合,似乎是被一个巨大的盒子所包裹,屏风的一面打开,未能直接看到身体,但是起伏的床褥让人浮想,以及屏风外两个偷窥姿态的人物,愈加暗示了这个空间的私密程度。此时,屏风作为一种非镜面的实物,以它的围合性以及场景构建,为观者提供了一个隐喻性的幻想空间,这空间不是通过视觉直观,而是借由内心品验。
风景再现
“天真纯洁的眼睛只是一个神话,”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里谈论道,“所有的思考都在进行分类和甄选,所有的感知都与预期相关,并因此而与比较相关。”[4]可理解为,风景的艺术价值并不是景象本身固有的,它不是“本质”中的一部分,而是被观察者“构造”出来的。于是,“风景”就成为了创作者从土地原始的元素中抽选的一部分,按照构造“美好景象”的惯有概念,进行一定的编辑和修改后“再现”出的产物。
该项目以“屏”为核心要素,将自然的风景、公共的服务空间、私密的如厕空间,按层级一一过滤,将自然的风景在建筑立面上蔓延再现。
场地位于景观漫步道与城市快速道路的过渡部分,“OPEN”(打开)是建筑对场地介入的第一思维,开启城市与景观的视觉通道,形成倒“八”字的造型,将一线江景进行最大程度的释放。
公共展厅临一线江景,有着近120度的全开放视野。空间的设计将“屏”的厚度进行了功能转换,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立体的“屏龛”,一个心物观象的小世界,隔离开喧嚣城市的车水马龙与自然江景的距离。实体部分隐藏售卖、洗漱、仓储等服务功能,留白的窗洞成为捕捉自然变幻的风景之眼,空间漏窗的透视引导,将内在观者的视线引向一线风景的远山层叠。
如厕空间是对“回归公共的私密空间”这一概念的核心诠释。对内按照300毫米的模数布置平面,墙体柱网、卫浴设备、暖通排风等功能模块以此为基础进行安装。标准的模数化单元,限定了使用者最小的单元空间,达到私密空间最小化。对外是环绕一圈的自然、城市的风景,“屏”的空间压缩为薄薄的一层镜面,包裹出四个独立的盒子,与地面曲线相交,在透明空间里游离浮动。表面采用的带有竖向肌理的镜面不锈钢,将斑驳的外在景观一一过滤,留下层层剥离的山水切片。入夜,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屏”又变成了与城市霓虹交互的媒体界面。
景观长廊的处理,在于对现场桂花树组团的界面规整与柱网空间的回应。4.5米的高度与倒置的不锈钢表皮形成的镜像,产生一种陌生的疏离感,而正是这种陌生,扩展了长廊风景的视野。
卡夫卡说,“艺术是一面像表一样快走的镜子”。
风景,从表象上看,或许是无序蔓延的客观存在,但因作品的介入,使之突破日常的经验和惯性的认知,揭示与再发现了场地里隐含着的某种秩序。与风景中“人”发生关系,风景转化为场景从而进化成情境,作品的自生长性也由此变成了一种世界观的空间再建构。儿时记忆中家乡的原风景,定格成“山水画屏”之上、永恒自然中稍纵即逝的瞬间。
设计图纸 ▽
注释
[1]西蒙·沙马,p9-13,《风景与记忆》,译林出版社,2013,P08
[2]巫鸿,《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1
[3]巫鸿,《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13
[4]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屏的风景——永恒自然中稍纵即逝的瞬间(永宁驿站)
项目类型:城市小型公共建筑
项目地点:台州
设计单位: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主创建筑师:胡沂佳
设计团队:章菊新、陈一宁、叶彤、周越辰、毛贺严、何火卫、刘超杰、于磊、白月平
业主:台州黄岩旅游投资集团
造价:约每平方米6200元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8.05—2018.08
建设时间:2018.12—2019.05
用地面积:418平方米
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建筑类型:公建
结构类型:轻钢框架
摄影师:胡义杰、张毅
撰稿人:胡沂佳
本文由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网谷之眼”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展示中心 /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下一篇:玻璃盒子引入自然:Naked Design Office / 重庆朗图室内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