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记录中国当代建筑的演变,捕捉中国新生代设计主体的多元状态和最新实践,从2016年起,有方连续4年在全国征集年轻事务所一年的成绩,我们期待在这种方式中得见某种趋势或变化。
2019年,我们共收回63份答卷。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年轻事务所进行了哪些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思考与转变?这一次看看上海的11支团队,期待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与激励。
Atelier One and Many / DFA建筑事务所 / 锦莳设计 / 立木设计 / 裸筑更新建筑事务所 / Mur Mur Lab / 宋玮建筑工作室 / 序态设计研究室 / 寻长设计 / 研山建筑 / 之永建筑设计事务所
以下展示顺序依事务所首字音序排列
Atelier One and Many于2016年7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数字时代的年轻设计集体。我们希望通过鼓励个体的智慧,激发集体的创造力,设计令人眼前一亮的场所。既使用户得到关爱和灵感,也创造性地破解难题,使生活豁然开朗。 自由个体的知识和创造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个体”互动形成“许多”,“许多”构成涌现的网络。“壹”是主角,“多”是基础,“壹”和“多”具有等同的重要价值。
▾ 2019代表作: 巨人小亭
在巨人总部大楼旁完成一个建筑小品,对我们具有多重的意义。我们的思考也是多重的:一方面,Thom Mayne现有建筑的语汇,已经变成场所的语境;另一方面,考虑到造价的限制,我们对应的设计语言必须简练有效。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空间对使用者的意义。如果小亭是一个舞台,辛勤的保安、匆忙的访客、深夜下班的员工、雨天送货的快递员,就是这个空间的主角。我们希望他们的相遇和谐而愉快,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还能坐在室外屋檐下的长椅上,一起欣赏大师的建筑。
DFA建筑事务所践行独立建筑师工作理念,坚持设计从概念深入至施工完成,对建筑空间品质及细节深入把控。坚信城市建筑品质可以通过提升人居环境空间品质,以推动社会及人文思想的发展。希望通过建筑实践来参与到中国高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事务所专注于完成高品质的设计作品。合伙人在创办事务所前,曾于SOM及Gensler参与过众多地标级项目。在独立开业以后,由于项目周期、设计把控、国内的项目推进过程以及规范制约等多重因素,目前项目类型尽量希望聚焦在落地性较强,建筑师全过程把控的项目。
工作过程坚持以建构作为建筑师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扎实的体量推敲及空间研究对每一步的设计进行把控,对每一个项目个案进行独立分析,以在不同的语境下,提供出最优建筑解决方式,并且在实践中思辨空间和形式的类型与关系。
▾ 2019代表作:WE+酷窝联合办公 – 永华大厦
设计中将联合办公分为小型联合办公和大开间两种办公模式,将办公区域从视觉上进行划分,通过置入公共空间模糊物理区域的界限。
公共空间的处理上,通过置入新的功能来完善解决传统联合办公空间中存在的空间无法运营的问题。通过不同楼层错落的旋转楼梯将天光引入室内,给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自然照明。
▾ 2019代表作:西昌将军会馆(在建)
将军会馆新建部分位于老宅东侧,新老建筑通过连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新建筑有很多设计细节与材料选择,都与老建筑相呼应。空间形式的重构为老宅置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个外向的流线和一个内向的流线,使得游览新老建筑的空间体验充满复杂和有趣的过程。庭院中的风景,通过几个层级的庭院叠合,将远山和邛海框景如画。建筑融入景观,景观渗透到建筑内部。
锦莳设计(JOY SEASON Studio)由梁海涛于2018年2月在上海成立,以贴近人体尺度的商业空间、展览空间为这个世界创造新的可能。成立短短两年的时间,锦莳设计合作的客户包括:中粮集团、宝武钢铁、中国新天地等国家重点品牌,以及连续7次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的ANNAKIKI、上海第一家越南咖啡VSmooth、设计上海、设计中国北京、中国广州定制家居展等知名品牌。
▾ 2019代表作:BOX OF JOY,105 Cafe
入口互为倒装、上下交错的两个拱门,紫色镜面金属打底。饱满的红色圆球收在拱门的尽头,像是高速旋转着互相追逐,一内一外,互为对仗,动态平衡。神秘的紫色和鲜明的红色对撞,形成具有戏剧冲突感的形态,从陈旧的老建筑环境中舒展开来。
▾ 2019代表作:ANNAKIKI品牌形象店
鲜艳的红色成为全新概念店的主角,具有光感和充满未来气息的银色拉丝不锈钢墙面为主色调铺垫出一个简洁有力的背景,从而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独立设计师品牌“拒绝千人一面”的主张。
“所有独特、记忆深刻的体验感都应从品牌基因出发,而当建造工艺愈加精湛、科技互动愈加高超时,人性层面的共鸣将成为一道迫切的命题。”
立木设计(L&M DESIGN)隐喻Logic is Magic,团队致力于在策划、设计、营销的全过程进行实践和研究,突破边界,超越想象,让改变发生。事务所坚持大胆的设计构思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全专业的紧密配合确保立木能够服务于从策划到落地的全过程。
▾ 2019代表作:“树林漫步”幼儿园
原始幼儿园建筑高度依赖于人工照明。设计保留全部结构的基础上打开了一个贯穿三层的中庭,确保所有教室实现双面采光,中庭利用保留结构将“小树林”搬进了“邮轮”里,小朋友上下奔跑,在自然里穿梭。柱子成为树,梁成为桥,连续的楼梯和滑梯围绕“树”盘旋而上,激活各层空间。树屋平台作为阅读角和手工角,是小朋友的专属空间。
幼儿园设计尺度以2—6岁幼儿为基准,并区分出1.5—3岁,3—6岁的不同年龄段。教室采用柔和的色彩和材料,创造像家一样安全、温馨、自在的氛围,鼓励孩子们激发自我的潜能。
裸筑更新建筑事务所由柏振琦在上海于2016年创立。事务所将城市更新、整体规划、旧区重塑等问题作为研究主线。目前设计项目涵盖城市更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工业设计等多个类别。
事务所坚持建筑学所带来的秩序审美,力图从建筑视角保留每个空间所独有的仪式感以及场域精神。裸筑更新的设计平衡于功能与形式之间,通过布局、空间形制、几何平面、工艺,创造一种“秩序中的惊鸿一瞥”。
▾ 2019代表作:巨鹿集团蒙西菜场
我们希望上海未来的菜场走向的是“精致的烟火气”而非普通的商超,是因为对这座城市“人情味”的留恋。不仅仅是买完就走的顾客关系,还希望蒙西的这条长廊,是能够承载更多的“设计善意”,让原本停留在马路边上的“噶三胡”(上海话“闲聊”),安全地回归到蒙西的长廊上。
蒙自西路这座“小菜场”是我对民生类项目在“材料”与“影射”意义上边界的探索。我们之所以热衷于民生项目的更新,也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的力量,去影响这座生我们养我们的城市,让他在金融属性之外,更添几分人文的温暖。
▾ 2019代表作:泰合玺南京老门东SPA馆
本项目位于南京秦淮区中华门以东的一片商业街巷内。设计师在考量了砖的“建筑性”、符号意义之后,确定其为空间的“灵魂”。青红砖是同一种材料形式,但所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
当夜幕降临,千灯的绽放,除了对应的祝福,同时还是“场域精神”的体现,而这种场域精神,是以夜空为背景的场所。“千灯”作为本案的设计点,其实是剥离了形式本体之后,将宗教所带来的“神性”与“场域精神”,完完整整的传承下来。
Mur Mur Lab由建筑师夏慕蓉、李智于2016年创立于上海。他们以建筑学为内核,通过创意,不断激发典雅趣味性审美范式的建立。将设计作为城市更新和社会改良的工具,关注未来商店、城市装置和微小建筑空间复兴。不囿于传统,于不意中见真知,创造日常的惊喜。
▾ 2019代表作:由心无限极大厦Touching门店
这是一处城市中的“自然地形”。起伏的山丘定义不同的由心体验:或坐或站,或群聚或独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舒服的姿势。这是一个与身体紧密关联的设计:以尺度,形态,色彩和光线为引,空间影响身体的感受,进而影响情绪体验。
这是事务所探索“走向自然叙事的空间”中一个特别的尝试。每一处严谨的几何关系背后,都有自然的联想和参照。可能是山谷、星光、雾霭。我们不想将它们与形式语言一一对应,那样只会破坏最美好的想象。它从自然中抽象而来,又回到自然的体验中去。
△ 平面图 ©Mur Mur Lab
▾ 2019代表作:GORDON’S KITCHEN(BFC外滩金融中心)
我们将室内空间类比为城市的一个片段,那些固定的功能类比为一系列建筑,建筑之间限定的是连续的开放空间。
圆柱形体量将长条形房间有效分割形成不同就餐区域,延伸的屋顶又合理组织水吧,酒吧及服务功能。通过调整“建筑”的形式和位置,我们获得对周边环境的应对,同时合理组织起内部的功能流线。以这样的方法,一个室内空间好像也获得了一些城市的公共属性。
宋玮建筑工作室(SWArchitects)由宋玮博士与田唯佳副教授共同成立。工作室位于上海,主要从事建筑、景观、室内设计项目,同时也介入设计研究与展览策划方面工作。二人皆毕业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作品以大城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改造和乡野地区实践为主,团队在激活场地特质、材料的多元使用与低技术低造价控制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色。
▾ 2019代表作:蒙山颛臾文化中心
受限于当地风貌控制,设计在维持传统石屋特征的基础上加以转译,充分结合了原有场地的地貌特征,以房间内的景深为原则,分别设立了近、中、远的层级,向客人暗示身体所在的高程改变,最终以一种基于观者体验的策略来实现对场地的重塑。
高程的调控也同样用于区分住宿区和公共活动区。住宿区外置而公共区内嵌,两种功能层高需求的不同,保证了后者依旧有着良好的景观。区域中间内嵌步道,枕木作为材质来寓意方向,也是酒店主照明区,借助高程整条步道在夜间如同一条通往天上的光路。
▾ 2019代表作:停车场下茶室
项目是对于山地停车场下空间的改造。建筑师通过一片由外至内连续折变的砖墙,同时实现对正立面的塑造、前厅和厕所的空间分割以及对非轴网柱子的隐藏。以当地玻璃废料加工而成的玻璃砖与传统灰砖,基于传统花砌的方式混合而成,令整个房间铺上了一层宝石般的绿色,光线穿过绿色玻璃砖变得如丝绒般光滑。
序态设计研究室于2017年创立于上海,是一家致力于创新与改善设计的室内建筑研究室。业务类型包括住宅、公共项目,及研究性的空间项目。我们追寻的是那些真实而动人的美好,自然的呼吸。我们希望结合当代美学,探索每一个空间最适合的气质。
事务所追求客户、设计、施工、运营、环境的共赢,达到个体、群体、社区、环境的协同改善,履行一份责任,表达积极的精神品质。
▾ 2019代表作:码趣学院
我们尝试在空间的视觉上保证树林的光影感,北面沿街外立面用铝板渐变穿孔表皮,形成编程代码结合繁星的璀璨效果。在功能上强调通道路径的自由,然后连接到各个具体功能区域。不同的功能区域之间通过材料、颜色、冷暖的不同对比增加体验。
▾ 2019代表作:香港华心糖水铺
我们移植“楼宇”与“街道”这种场景,“楼宇”成为空间实际的交通空间。“街道”形成人群就餐空间。为了增加空间的呼吸感,室外和店铺之间,用发光亚克力来区分内外。内部的“楼宇”与“街道”,采用瓦楞玻璃和金属网,形成空间两层叠加的朦胧感。
主题色调从中抽取了红、绿、黄三色,还原香港复古的市井色调。马赛克,回收旧木板,皮革和金属等材料的组织是表达香港的独特氛围。糖水是通过味觉蓓蕾的方式唤起人们记忆,而空间通过组织明与暗、粗糙与细腻、明艳与低饱和、清晰和朦胧共同对比塑造着空间的氛围。
寻,古代长度单位,度人两臂为寻;长,甲骨文为人披长发之形。事务所英文名“NARMAL”是自造词,将“NORMAL”中的“O”替换为“A”,使中间三个字母组成单词“ARM”。
尊重规则,理性突破,以逻辑和艺术的双重武器创造戏剧性的空间场景和运维模式,始终关注空间使用者的身体体验和精神需求。我们将每个项目视作一次专有的品牌建构过程,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建筑、城市,努力拓展设计本体以外的价值空间,从而用设计影响更多的人。发现“美好”,用设计创造“美好”,并将“美好”传递出去。
▾ 2019代表作: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系装配式建筑展厅
我们用“全装配式图书馆”的概念来传达对这一展示空间的解读和对教学空间的回应。用“装配的方式”来设计“装配的内容”,所有设计元素皆由各自的单元模块装配组合而成,将展陈方式、道具、内容、照明设备都变成了诠释者,实现单元模块的理性表达和感性阐述。
“团扇画”装配式建筑知识图标、光的“柱廊”、“拱桥”展台、书册式抽拉展架、以及由“机器人木构”技术生成的“太湖石”装置等,借园林意象表达新科技的文化传播特性,赋予空间传统与未来的戏剧冲突感。
研山建筑2016年成立于上海,设计团队在公共建筑、产业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旧有建筑改造领域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秉承逻辑、严谨的设计态度,与图纸和现实的正逆向反思的工作方式,发掘和解决设计任务的核心问题。真实建造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维度、综合性的,特别是在中国当下的建造环境下,我们所提供的不止是任务书中的图纸内容,更涵盖对建造逻辑、经济性、以及建筑语言其内在逻辑的社会、人文等学科的思考,寻求与之契合并相互制衡的设计策略。
▾ 2019代表作:尚明甸厂房改造设计
新建的东西走向的道路改变了村民进入尚明甸村落的路径。原先的视觉死角成为进入村落的第一眼”风景”。通过对山形外立面形式的保留,材料的甄选,及大空间内植入的小空间,建立起空间和人、建筑和场地的关系。
北厂房山墙用压型钢板来塑造。单层山墙尺度上契合村舍,山形又恰是拾级而上的台阶。半透明阳光板的使用,弱化材质对形式的影响。
▾ 2019代表作:松江创异工房D地块产业园区设计
公共空间的塑造是该设计的核心。三个关键的要素——人的活动、环境的留存、物流的线路,它们决定了公共空间是否成立,并相互牵扯。
基地处于工业密集区,园区已存在不同时期的工业建筑,一条东西向的河流穿过园区。我们在水系的南侧通过三个单体的错落布局,腾挪出开阔的滨水空间。以原有步行桥作为起点,一条新的步行系统沿河展开。三个单体在二层通过平台联系,实现了公共空间的贯通。
之永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项目涉及文化、办公、住宅、时尚和艺术展览等领域。从建立开始,将工艺、科学和诗意联系起来成为实践的核心。事务所非常关注建造和最终实现的细节,通过基地现状、功能需求以及材料等多种因素推动空间概念的产生,并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不断变化的设计方法。
▾ 2019代表作:Residence F
优秀的空间设计应该拥有自己内部的一套合理的逻辑体系。围绕公寓核心区设置了类似“伞”状的屋顶造型,技术上将所有的空调设备和管线全部隐藏在这个造型中,内部设置了主卫和客卫。
公寓顶部结构梁高最低只有2.15米,我们尝试在伞状屋顶造型上做了波浪起伏的处理,并在凹上去的圆洞设置均匀的光照,形成了类似星球坑洞的感受,增建空间的趣味。
▾ 2019代表作:味从山海
设计师利用中间的天花高度优势做了巨大的拱形天花,完整地覆盖在客人就餐位和吧台的正上方。三个混凝土结构柱将空间分隔,顺应着空间的纵深方向设置贯穿的长条形吧台。
材料选择天然形成的沉积岩石板,拥有贝壳、海洋生物化石的自然纹理质感。内部员工和设备间区域的墙壁使用整面火烧杉木板铺装。拱形的屋顶和墙壁连接为一个整体,全部采用定制艺术灰泥的环保材料,细腻并富有层次。
往期上海合集回顾
亘建筑事务所 / 润·建筑工作室 / GOA大象设计 / 瓦拓建筑设计事务所 / 旭可建筑工作室 / 大正建筑事务所 / 一栋建筑设计工作室
出品建筑事务所 / 大正建筑事务所 / 空格建筑 / 空崆建筑设计事务所 / L.I.N 建筑设计事务所 / 目心设计研究室 / 普泛建筑工作室 / 前及建筑设计事务所 / tao+c 西涛设计工作室
ArchUnits / 间筑设计 / 空崆建筑 / MONOARCHI度向建筑 / Mur Mur Lab /nota / 〇筑设计 / 休耕建筑 / 艺瓦建筑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资料由各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中国建筑摄影师32 | 朱清言:制作一张好照片
下一篇:旅行现场 | 巴西建筑的野性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