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语意为“遗址”,是青海省第一个、中国第二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坐落于青藏高原腹地,玉树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境内的尕朵觉悟神山为藏区四大名山之宗;此外还拥有“三江源”、隆宝滩和可可西里等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治州内佛教寺院林立,民俗风情浓郁;与壮阔的高原景观一同,为此地的当代建筑创作定下独特的基调。
玉树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2014
坐标: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扎曲北路
康巴艺术中心是为遭受玉树地震的结古镇所作震后重建工程,汇集了原玉树州的剧场、剧团、文化馆和图书馆等多种功能。
总体规划强调与原有城市环境的协调融合,布局自由松散但错落有致,强调与塔尔寺、唐蕃古道商业街、格萨尔广场等周边城市元素的对位呼应。从建筑的密度上与传统城市肌理相吻合,步行街道的尺度也尽力与唐蕃古道商业街相协调。
建筑形态着意表现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的聚落形态。将大剧院功能化整为零,打散成多个与周边城市尺度相协调的方形体量,形成了一种在剖面上起伏,在平面上错动的体型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出了藏式建筑顺应山势地形错落有致的特点,大小不一体块的高低变化,形成了丰富的立面和屋顶视觉效果。
02
格萨尔广场
设计: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3
坐标: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龙庆路
格萨尔广场项目包括了格萨尔王文化展示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档案馆等建筑及整块场地的设计。青海山脉高耸,河流纵横,大自然与土地亿万年的对话造就了玉树拙朴的风貌和苍健的体魄,使其有“大美”之誉。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师希望弱化建筑,使其作为自然的配角,尽可能保留这份原始而深沉的气质。
地震之前,格萨尔王雕像就立于广场中心,是藏民的精神中心,也是从城市西南方向的神山通往东北方向结古寺的转经道上的重要节点。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就是抬高由于地震导致下陷的雕像,角度、位置均不改变。雕像抬高后,在其基座下设置了格萨尔王文化展示馆,周边的广场依旧可做转经之用,符合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雕像及展馆周围的台阶及广场铺地均以此为圆心呈放射状布置,既强调雕像精神中心的作用,也更有引导性。
广场南侧是城市规划展览馆、档案馆、商业及一些附属功能建筑。形式借鉴当地最质朴的民居的做法,呈一个长210米的条状体量。建筑内部借鉴藏式“哑巴院”的空间形式,还原当地建筑的空间尺度,创造了内向含蓄的建筑意境,同时解决通风和采光的问题。
03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设计:深圳建筑总院孟建民建筑工作室,2014
坐标:玉树藏族自治州州结古镇治曲路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位于结古镇的南入口格萨尔王宾馆遗址旁边,成为进出玉树的必经之路。方案以保留的格萨尔王宾馆遗址为展示主体,纪念馆主体隐于地下。新旧建筑“一隐一显”,通过控制地面体量,尽可能突出遗址本身的视觉震撼力和纪念意义。地面通过两条线性元素进行限定,两者之间围合的广场是举行仪式集会的纪念场所。贯穿场地的折线形“裂痕”作为采光缝限定出遗址保护范围,同时建立起遗址与地下展厅的视觉联系。极简的直线形纪念长墙以暖色毛石制成,直指结古寺。长墙不仅隐含着内在精神寓意,同时作为遗址的背景与远方群山相融。沿着墙体设计的85个转经筒,成为人们进出玉树时的标志性建筑部分,在纪念馆转经祈福也成为当地藏民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主体藏于地下,以纯粹的“方”和“圆”为基本原型。方案采取地域建筑设计策略,通过“材料、色彩、光”三种基本建筑要素的运用,表达藏地建筑特色。内部空间采用暖色毛石、素混凝土、藏红色耐候钢板等现代材料营造内敛而庄重的空间氛围。当人们通过线性空间序列缓缓进入中央的祈福之庭,内聚的圆形空间和环绕的壁龛矩阵试图唤起观者内心的精神共鸣,把沉重的灾难记忆转化为对生命的祈福,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哲学。
04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
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4
坐标: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珠姆路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最大的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达7.2万平方米。设计一方面借鉴了藏文化传统中的宗山意象,折射出地方政权的象征、折射出地方文化和风情;二是通过藏式院落表达的当代行政建筑在内涵上的亲民。
在总体布局上,项目吸取了藏式“宗山”建筑的特点,从地域特征、民族历史文化中寻找建筑的原型。“宗”为旧制西藏地方政府的行政机构,“宗”建立在山头之上。宗山周围有层层叠叠的附属用房环绕,形成鲜明的层次和丰富的水平肌理,称为“雪”。设计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勾勒富有趣味和内涵的院落空间。主体建筑位于中央,庄严挺拔,作为“雪”的院落层叠交错,尺度宜人。“宗”“雪”相映,烘托出建筑群体的气势。
院落空间中因地制宜地布置一些水院,水院倒映出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倒映出建筑上富有藏式意味的牛角窗框和边玛墙。玉树气候严寒干燥,树木生长十分缓慢,当地每一棵大树都可以称之为“玉树”。在本项目场地中有结古镇上为数不多的高大乔木,其中包括141棵杨树,45棵松柏,33棵柳树,十分珍贵。设计团队对这些树木的位置和冠径仔细核实,并在设计中予以保留,所有建筑都对它们进行避让,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
05
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
设计:清华大学简盟工作室,2013
坐标: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新寨
玉树是藏区极其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这一价值主要来自于新寨的嘉那嘛呢石堆。它历经300余年的来自各方的信徒的堆放,目前有2.5亿块嘛呢石,规模为世界之最。
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一方面通过展示空间与观景台对嘉那嘛呢历史文化进行价值诠释,服务于到访信徙与游客;另一方面集成邮局、诊所、嘛呢石研究及公共卫生间等,服务于玉树本地社区。
建筑由回字型功能空间和环绕其周边的11个观景台组成,2个观景台指向嘛呢石堆,其余9个分别指向勒茨噶、格尼西巴旺秀、错尺克、洞那珠乃塔郎太钦楞、扎曲河谷(通天河)、拉藏龙巴、茹桑贡布神山、乃古滩、观世音轮回道场等9处嘉那嘛呢宗教活动的圣地或嘉那嘛呢历史上的重要地点。地方材料与建造工法的使用,则进一步加强了游访中心与嘉那嘛呢历史文化圈的时空连接。
06
赞普博物馆扩建
设计:亼建筑,2021
坐标: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214国道附近
赞普博物馆由第九世乔美仁波切发起并创建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白扎乡,博物馆建筑主体仿照吐蕃时期第一代赞普的宫殿——雍布拉康宫的形制,并采用西藏山南的垒石工艺建造,是整个博物馆建筑群的视觉中心,展品主要为铜像、唐卡和藏族民俗器物。
博物馆南面是配套用房,包括客房、餐厅、厨房、图书馆及庭院。此次扩建是在南面配套用房的用地范围内,增加博物馆的办公、展示及文化交流空间,其中包括一个150平方米的禅修中心和一个150平方米的展厅,设计的同时希望尽可能保留一部分庭院。
老馆和新馆的主要材料都取自当地石材,由藏民和僧人们合力建造。一个是传统的藏式风格,一个则是去除传统装饰,以石材建造朴素的立面,结合通透的玻璃幕墙,满足当代生活的使用需求。在传统建筑面前,建筑师希望新建筑呈现出既尊重传统、又不妥协的姿态。新馆通过几个体量相互错动创造了一些视觉空隙和平台,使人们无论是在庭院还是新馆都能时刻感受到视觉主体雍布拉康。同时利用老建筑的结构预留,在面向神山的最佳位置放置了一个玻璃盒子。白天,它利用对天空的反射半消隐于环境之中;夜晚,它又是通往西藏的214国道边最明亮的灯塔。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翻新而非拆除,奈尔维代表作法兰基球场改造获胜方案公布
下一篇:招标公告|光明科学家谷城市设计与重点项目建筑方案国际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