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向来是中国新建筑最活跃的试验场之一。在杭州(屋瓦之上的当代江南、江南新篇)与宁波(江南好风景)之外,浙江还有这些“地方”也散落着一批值得探访的优秀新建筑。
选自最近3年内建成的项目,从热门目的地松阳县,到台州、绍兴周边,好房子可以一一收藏,慢慢来看。
浙江省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STANCE中国智慧工厂
设计: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2018
坐标: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
位于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的FUTURE STITCH针永体育全新智慧工厂(Smart Factory)是美国休闲运动时尚品牌STANCE在全球唯一的产品专业生产基地。以生产和物流的工艺流程及空间要求为基本设计输入条件,设计方案特点鲜明:工厂也是美术馆。
建筑东立面和南立面是充满仪式感的户外楼梯廊道流线系统,厂房内部专门设定了一条和制造过程相对应的参观流线,从门厅开始便独立平行展开,穿过各楼层的生产车间,展示从原材料入库到包装完成的现代化制造与物流过程。参观流线在位于厂房中央位置的挑高STANCE美术馆停留,最后到达屋顶篮球场和长毛草屋顶花园。生产车间和公共艺术运动场所交替出现,专心服务于STANCE品牌推广,接待大量参观考察的来宾。
02
普利斐特生产基地一期组团
设计:gad · line+ studio(一体化改造),2019
坐标:浙江海宁尖山新区
建筑师尝试探索与周边封闭化管理的工业园区形成差异化的方向,参照传统村落集体性劳作与日常生活的群居模式,挖掘其与周边陆续入驻的企业的互动可能,通过“流线重构”打造如游园般的空间体验,重塑一场“山舍”生活的集体记忆。
建筑师将沿场地边四个体量最大程度地外推贴边布置,与外围环形车道连接以实现高效物流进出,在场地中央的剩余空间形成了一个回归生活的内院。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著作《芥子园画谱》作为线索,建筑师以一种“类型化”的视野来拆解传统山水绘画中的元素——山、石、屋宇、水、篱、台阁等要素,并以当代的建筑语汇与之相对应。一种关于限定及围合的空间构图已然呈现,以自然山水为中心,具有一定封闭性的内向空间,在人的心理上也建立起一种聚居环境的安全感、庇护感和认同感。
03
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
设计:西涛设计工作室,2019
坐标:浙江杭州桐庐县
建筑师应业主之邀改造这座老宅,在占地仅232平米、高7.2米的双层空间中,置入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在一个紧凑空间里既需要保证住宿区私密性,又要满足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整体空间的连续性。
拆除老宅原有的楼板和隔墙后,一楼作为图书馆和公共区域,在空间中置入两个“漂浮”的独立结构。为客房区域分层时,用坐卧所需的高度1.35米作为胶囊住宿区二层以上的楼板高度,以堆叠的形式构成三层“楼中楼”,制造出有趣的视角和不同寻常的空间尺度;相互交错的楼板也使得部分区域构成“双层”挑高,满足住客通行和站立的需要。
外墙开窗克制,新增玻璃木窗与夯土墙及原有旧窗浑然一体,室外地面的青砖也悄然延伸至室内。东面景观极佳,于是建筑师将整面山墙剖开,嵌入一个由木框架和聚碳酸酯波浪板构成的透明房子,让青山和绿林晕染至室内,屋顶的天窗也增加了室内空间的采光。
04
陈溪乡邻中心
设计:个别建筑,2019
坐标:浙江绍兴上虞区陈溪风情小镇
乡邻中心的基地虽小,但却位于一块复杂的三角形地块上。建筑师希望建筑尽量低矮,但要遮挡住道路南侧的一排杂乱的农民房屋顶,远处的群山才能被最纯粹引入院中。从南侧道路看,把建筑体量抬起不仅为了地面停车和进入建筑留出足够空间,更为了水平的二楼体量腾空于斜向的山地道路,其对比可以揭示场地的特征。东侧相对较封闭的体量则尽量减少对邻居的干扰。这样自然形成了建筑中间的三角形空间,上方天光犹如James Turrell的空间艺术,在上楼时给予光的指引,暗示其作为陈溪乡的结构中心和精神中心。设计从周围的群山出发,把建筑和更大的村落结构和自然结构联系了起来。
乡邻中心只有三道Y字形的混凝土剪力墙支撑,没有任何多余的结构。空间和动线组织都基于这一结构主体,是几何秩序和建筑自治的体现。如此大跨度的结构显然是对传统乡村建造方式的一种“挑衅”,但却是根据现场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村落结构组织而成。
05
台州当代美术馆
设计:大舍建筑,2018
坐标:浙江台州椒江区沙门粮库文创区
美术馆试图以现浇混凝土的粗砺与平行筒拱空间的细腻营造崭新美术感的空间氛围,筒拱的结构既结合了展厅的灯光设计,并且在空间上沟通着建筑的内外。
在空间序列上,展览空间从面对广场开放的展厅开始,筒拱的方向也指向广场,逐层旋转而上,于顶层面对枫山一侧展厅再次开放,筒拱的方向也转向枫山,形成了结构与风景的对应。由于展厅的层高较高,建筑师通过错层的处理,减缓并延展了访客参观的路径,同时构成了丰富的立体空间序列。美术馆的南立面被处理成浅凹的波形,仿佛内部天花的筒拱在外部的延展,构成了美术馆面对广场的正面性。
06
台州小伍份村文化礼堂
设计:园·舍建筑景观,2020
坐标:浙江台州路桥区蓬街镇小伍份村
文化礼堂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或景观的营造,更像是对村落文化的挖掘和特征的重塑。不同于常规礼堂的大开间尺度,设计之初团队便深挖“伍份”特征,将建筑体量分成五个开间,协调村落周边建筑的小体量尺度,构成沿街错落的五间民宅。场地呈“L”形单侧靠河展开,设计利用这一特性进行拉伸,放置门厅、楼梯、过厅和交互空间,上盖流动飘逸的曲线游廊。
在功能上建筑可分成三个部分,多功能礼堂居中,两侧分置便民服务和村委办公功能。节时、闲时多种功能整合于同一屋檐下,使其成为一个实则融合多重生活场景为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体”,在流动的屋面之下构建出多样的乡村聚落生活。
07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设计:gad·line+ studio,2018
坐标:浙江丽水松阳县陈家铺村
在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的松阳,古村陈家铺悬于山崖峭壁之上,三面环山,面朝深谷,云雾缭绕。
飞蔦集是对两栋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后而成的酒店。整个设计建造过程始终遵循两条平行的路径:一是对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梳理与当地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复杂地形、生产与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相适应的空间型制和稳定的建造特征,为保护传统聚落风貌提供设计依据;二是运用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技术,植入新的建筑使用功能,适应严苛的现场作业条件,同时提供较好的建筑物理性能。
08
先锋松阳陈家铺平民书局
设计: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2018
坐标:浙江丽水松阳县陈家铺村
项目在村民礼堂旧址的西南角增加了单层体量,包括其屋顶的观景平台,将原来较为封闭的会堂建筑变得更具公共开放性;建筑内部开敞的两层空间正中心,有一个悬浮的半透明的盒体,贯通至屋面天窗,形成柔和的自然光的容器和内部空间的中心,“冥想”的功能主题,也使得这里成为图书馆仪式感的顶点。
少量的玻璃、阳光板等半透明的材料,作为传统木结构的背景存在,空间的划分组织依然附着并强化了原有传统材料的形式秩序。金属、玻璃、混凝土这些当代材料形式被表达为抽象的几何界面,使得灰泥、原木、麻绳这些材料的物质性越发强烈。原有木屋架的次级联系杆件被大量增加,形成空间顶面柔和深邃的界面,顶面成为一个逐渐消失的边界。
09
文里·松阳街区保护与更新
设计:家琨建筑,2020
坐标: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城
文庙城隍庙街区位于松阳县城正中,自古便是松阳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精神中心,历经百年变迁,遗存有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色建筑。设计对现存建筑进行细致评估和分级保护,力图呈现完整连续的历史断层,使不同时空的物质遗存与场所记忆得以交融共生。
建筑师在梳理场地时反复与居民协商,于一尺一寸的进退中切削出场地边界,同时疏解后期加建建筑以恢复原有街区肌理。着重释放两庙前的公共空间,并打通街区与周边社区连通的巷道“孔隙”。在梳理后的基地内植入更新系统—— 一个蜿蜒连续的深红色耐候钢廊道。廊道对现状树木和保留遗存进行了审慎退让。窄处为廊,串联保留老建筑;宽处为房,容纳新增业态。整体营造出一个既公共开放又具有传统情致的当代园林。
10
独山驿站
设计:DnA建筑事务所,2020
坐标:浙江丽水松阳县江南公路
独山坐落于松古平原的松阴溪南岸,又称“百仞云峰”,是古时松阳十景之一。独山驿站位于松阳母亲河松阴溪畔的一块下洼湿地,作为松阴溪景区的关键节点,规划功能定位为游客资讯服务以及水上运动中心,包括专业运动训练和休闲水上活动设施等,三角形湿地区块也将改造成船只的停留小港。
设计上将周边区块统一考虑,功能的多样性通过水面上的螺旋形展开,分为近端中心的游客功能以及远端的运动员训练空间。东西方向的直线廊道贯穿螺旋体量,形成直接交通路径。由于水位不同而形成的“C”型坝面向独山,围拢船只停留港湾,同时也成为游客以及观光电瓶车的步道。建筑功能和景观廊道/坡道等互相融合,通过水面上起伏的户外游廊路径,展现山水景观的持续转换视角。
11
米酒工坊
设计:DnA建筑事务所,2019
坐标: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山头村
建筑形式体量和周边的民宅楼房呼应,采用混凝土建造。拱顶结构成为空间的竖向标识,在不同标高上形成逐渐退减的空间密度。根据功能需求,墙面围护采用当地常见的镂空红砖墙,强调了拱顶结构形态。
结合场地特征和功能要求,地下一层作为藏酒的酒窖,和道路衔接的地面一层为生产空间,生产的序列沿着场地线性延伸:浸米、煮米、发酵混合、过滤、挤压、杀菌、产品包装。这一系列的工序形成了建筑整体的空间韵律。同时,一条平行的遮阳步道为参观者提供了参观走廊,也为村民提供了开放的公共休息廊道。
12
石仓契约博物馆
设计:DnA建筑事务所,2018
坐标:浙江丽水松阳县大东坝镇六村
石仓契约博物馆是松阳乡村建设的“建筑针灸”系列项目之一。建筑体量通过贯穿场地的一条水渠的引导联系村庄,主要展示嘉庆、道光、光绪、民国等多个时期的阙姓族谱、古契约、古代帐本、分家书等。
博物馆依山坡而建,房屋墙体全部采用当地石材砌筑,从远处看过去,如同河岸或山上梯田的挡土墙,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南北两侧形成半围合的庭院,提示出入口所在,也和环境形成对话关系,尤其在北侧和村庄相连,共同围合出一个小型广场,作为供村民室外活动的开放场地。
室内空间参照当地多天井的民居形态,顺着水渠线性展开,形成三个展览区间。空间以及亮暗层次被进一步压缩进室内,与水渠的流水声、夏季的穿堂风、室内相比室外明显的凉意,共同组成独特的空间体验。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均来源事务所官网及有方网站已发表项目,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中国建筑摄影师35 | 李逸:创造更大的个体差异
下一篇:惠州诺瓦品牌体验店:产品作为空间本身 / 力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