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职业建筑摄影师,行知影像创始合伙人。现居上海、长沙。早年拍摄主题多为街头、人文,全职投入建筑摄影后也一直尝试在建筑摄影的基础上融入纪实的温度。
李逸认为,拍摄任何类型的建筑都需要结合地理及人文环境去分析,在满足客观描述的前提下,找到最符合场所感和设计亮点的角度去放大这种特征。摄影师应多尝试在照片中融入自己的思考,用风光或是纪实的手法,创造更大的个体差异,让整个建筑摄影生态圈更加活跃。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李逸 6年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李逸 在成为全职建筑摄影师之前,我在两个城市从事过6年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在深圳生活期间,经常往返于深港两地,快速发展的深圳和拥有独特地理及文化环境的香港,都是观察建筑的绝佳场所。而在上海工作时,则经常留意新建筑体量与旧街巷弄堂之间的强烈冲突,这些观感上的刺激让我对建筑与摄影都有了新的认知。后来便决定辞去设计院工作、全职投入到建筑摄影中。
从正式接触摄影到现在,刚好第十个年头;从最初的风光摄影转向街头纪实,到现在的建筑摄影。不工作的时候,我更喜欢穿梭在街头巷尾,用手机记录人们的行为和生活状态,以此作为不同生活节奏的调剂、审美的训练场所,并最终反馈到项目拍摄的思考中去。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半年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李逸 近期刚完成拍摄的项目有长沙湘江财富金融中心、深圳南头古城风貌改造、设计上海·新天地艺术节。
滨江新城属于长沙的后起之秀,相对河东的老街巷陌来说,这里的规划设计显得更泾渭分明。建成后即成为河西第一高楼的湘江财富金融中心,恰好在这条景观轴线上,近可睥睨北城一众高楼,也能远眺橘子洲头和岳麓山,已然成为具有高识别度的门户地标。
南头古城在深圳是极为独特的存在。里面有着从清朝前期到民国,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甚至现代风格的建筑。各时期的建筑相互交织,共生融合,加上之前许多设计事务所在此均有作品记录古城变迁,因此近几年南头古城热度很高。我们接到的委托是拍摄记录南北街建筑风貌改造,内容极为庞杂。经过考虑,我们决定通过展示古城区位关系、新旧建筑在材质上的呼应关系、街道空间尺度的收放等设计手法来表达这种层叠的历史感。
在2020年新天地艺术节的视频拍摄中,我们以“天空之镜”项目为代表同步进行了影像创作。设计师以“同聚于蓝天”为旨,通过两个不同功能的不锈钢艺术装置的组合,引导人们完成并思考“一同坐下来看看天”这样在如今城市中显得另类却格外珍贵的行为。在拍摄时我们着力抓取装置的纯净感和人们向内聚合的交流形态。
行走中的建筑学 拍摄一个项目的周期一般需要多长?平时的拍摄习惯是怎样的?
李逸 单次拍摄一般1—3天不等,若是带施工记录的项目,拍摄时间一般需要横跨大半个建造周期。理想状况下,我们会依据项目的不同使用功能、材料特性、周边环境、建筑朝向、季节变换等因素来考虑拍摄时机,也需要和委托方沟通方案构思,这样可以更顺利地表达设计意图。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李逸 拍摄任何类型的建筑都需要结合地理及人文环境去分析,在满足客观描述的前提下,找到最符合场所感和设计亮点的角度去放大这种特征。摄影师应多尝试在照片中融入自己的思考,用风光或是纪实的手法,创造更大的个体差异,让整个建筑摄影生态圈更加活跃。
对于大体量的建筑和城市更新类项目而言,我更喜欢从复杂的城市界面中找到能与之呼应的城市精神。而对于个体性较强的建筑,要挖掘其立面的母题与光影关系,以及空间自身的延展性。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李逸 画面中出现的人物,第一层作用是体现空间尺度,第二层作用是为画面增加活力,如果该人物刚好能体现建筑空间主要使用功能,符合该建筑的气质,我认为这是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李逸 晴天适合展示建筑的材质和光影层次,阴雨天能让人更平静地去感受建筑的空间和体量,雨雪天和雾天更适合特殊地域条件下的建筑作品。总的来说,建筑的在地性和被赋予的使用功能,决定了它更值得在何种天气环境下被记录。但我们也乐于将拍摄档期横跨在不同天气范围内,期待以此能够获得令人惊喜的影像。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怎么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李逸 客观表达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当我们从拍摄场景、焦段选择、天气光线等因素出发时,便是在向观者展现眼前建筑在当下的状态。
但掌机者对拍摄时机的选取,体现的是众多观察角度中的某一种,然后将这种细腻的情感放大。所以摄影本身也是再创作。客观表达与再创作两者并不冲突,且相互依存。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李逸 我认为应当首先判断建筑好在哪里,为人们提供了怎样的活动空间和交流场所,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建筑摄影正是在适当表达建筑氛围的前提下,去服务它的使用功能和在地性,来表达设计意图。如此反推出来的建筑摄影作品才是值得品味的。
拍摄宁波甬江实验学校的时候,我们提前跟建筑师探讨过设计概念,将表达重心放在功能实体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上,把教学楼、底层灰空间、露台、礼堂、绿化空间和最重要的使用者纳入画面,形成美学构成与画面趣味上的双重平衡。
湖南美术馆位于湘江西岸,毗邻中南大学和后湖艺术区。我们将拍摄时机定在清晨,河东一众高楼尚笼罩在晨雾中,橘子洲和航行船只若隐若现;将拍摄主体和长沙地标同时纳入画面,意欲表达建筑的清新与活力,红色的基座也暗示了湖湘文化的传承。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谁?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李逸 前几年Michael Wolf广为人知的“Tokyo Compression”“Back Door”和“Architectural of Densitiy”系列作品,对我的影响比较大。他的镜头语言非常克制,但总能让人联想到画面背后的故事,这对培养美感大有裨益。国内的街头摄影师刘涛也非常优秀,他的作品经常带有强烈冲突感。
商业建筑摄影师里比较欣赏Hufton + Crow。他们的作品风格明快,色彩浓郁却不油腻。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自荐请将作品集请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演讲实录 | 董功:北门外&玉米地,手脑并行的建筑历程
下一篇:建筑地图114 | 浙江:江南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