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百花书局,嵌入式书店“剧场” / 青天制作所

百花书局,嵌入式书店“剧场” / 青天制作所
编辑:陆慧玲 | 校对:宋诗雨 | 2025.08.27 14:41

百花书局  ©Wen Studio

设计单位  青天制作所

项目地点  江苏苏州

建成时间  2025年4月

建筑面积  63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1993年,隶属于中国昆曲博物馆的百花书局,是苏州最老的一批书局之一;三十余年来,它始终与昆曲文化深度捆绑,见证过无数人捧着戏本、对着馆藏戏服驻足的模样。

 

△ 百花书局外观  ©青天制作所

 

在接到百花书局改造的任务时,设计面临的是一个尺度极小、年久失修的附属用房。它原为中国昆曲博物馆内部的一间书屋,面积仅65平方米,常年作为博物馆出口,功能与结构已基本脱离原有文脉。但设计并未仅将它视为“空间改造”,而希望它能重新纳入博物馆的文化系统中,成为一个具有“生产能力”的“书店+”模式新节点。

 

百花书局唤起了对苏州传统沿街商铺排门板的集体记忆  ©青天制作所

 

“堂名担”:传统戏台的便携性逻辑

 

设计从一个极小的元素切入:一件常被忽略的博物馆藏品——“堂名担”。这是介入设计的起点,也是整个空间改造的主轴。“堂名担”是江南传统戏班中使用的便携式门面结构。结构轻巧、可拆可合,是一种“走着演”的舞台机制。

 

现存堂名担展品  ©青天制作所

这类构件虽然微小,却浓缩了古代戏曲文化的移动性、适应性与组织结构,也体现出舞台精神与民间社会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设计不复刻它,而是提取其中的逻辑,并转译为当代表达的空间语言。

 

初步概念设想  ©青天制作所

 

一种“可被带走”的剧场意识

 

百花书局的空间改造,围绕“堂名担”展开。它不再是单一功能的展陈场所,而是被重新定位为一个动态的文化发生地—— 一个“嵌入式的微型剧场”。设计把“堂名担”从昆曲语境中解构为三种空间元素:标识性、生成性、可移动性,并据此建立起书局的空间策略。

 

百花书局已成为一个动态的文化发生场所  ©青天制作所
“新堂名担”  ©Wen Studio

整个空间的视觉与动线中心被交由一个独立装置承担,它即是“新堂名担”。不是道具,也非纯装置,它游走于“剧场门面”与“构造核心”之间。

 

平面图  ©青天制作所

书店空间  ©Wen Studio

在这个不到7平米的结构中,设计置入了四面不同材质与语意的立面,使其在物理上定义空间中心,在象征上激活仪式感,在操作上支持不同活动的灵活展开。

 

剖面图  ©青天制作所

“新堂名担”左右通道  ©Wen Studio

 

拆与合:从演出逻辑生成空间逻辑

 

设计没有追求空间形式上的“像舞台”,而是更专注于舞台如何生成。传统戏班带着“堂名担”走街串巷,其空间逻辑是拆—合、开—聚、现—隐。这种方式启发设计建立起空间的基础机制:所有展陈结构都可移动;墙面为磁吸系统;帘幕可收合;导视为模块化——这是为了让空间可以轻装上阵、快速转场,支持多样的文化活动从日常中生成。

 

新“堂名担”的所有零件  ©青天制作所

△ 新“堂名担”组装过程  ©青天制作所

 

例如北侧墙面设有三组带轮装置的木展墙,既可贴墙展陈,也可推动至中央围合空间,与“堂名担”协同形成临时剧场。

 

所有展陈结构都可移动  ©Wen Studio
木展墙围合形成临时剧场©  Wen Studio

西侧为戏曲黑胶展区,借由“堂名担”西面可开启门板与镂空窗,观者可透视另一空间中的播放装置,强化“台前台后”的视觉联系,形成文化事件可预见、可延展的临界状态。

 

墙面为磁吸系统  © Wen Studio
从“堂名担”看书柜  ©Wen Studio
书柜  ©Wen Studio

 

材料转译:从旧门板到穿孔钢板

 

“堂名担”的北面使用了现场回收的旧木门板,设计以炭烧工艺将其脱漆显纹,使其转化为温润的木肌底色。

 

木板再利用过程图  ©青天制作所
旧木门板  ©Wen Studio
回收于现场的旧木门板,经炭烧工艺转化,再度融入原址  ©Wen Studio

镂空的花窗被保留,作为来自前身空间的“文化残件”,它不是背景,而是成为新的叙事接口。

 

花窗语言的再探索  ©青天制作所
花窗语言  ©青天制作所
从“堂名担”出发,推演出新的花窗语言©  Wen Studio

南面则反向使用当代语言。设计以工业材料——穿孔镀锌钢板构成其立面,打孔图案脱胎于昆曲演员头面上的“一弯”结构,通过抽象提炼与图案重组,形成一种“像传统又不是传统”的模糊秩序。细看每一块钢板,它的几何节奏实则源自“堂名”书法的线性笔触。

 

南面的新结构  ©Wen Studio

 

以叙事书写空间构造

 

此次65平米的小空间里,设计希望并非强调“设计完成”,而是像传统的“堂名担”,强调其可再书写性:空间可以被反复使用、被不同使用者接管、被新叙事重新嵌入。

 

书店外立面  ©Wen Studio

“近两年我们持续尝试在一些尺度较小、处于边缘状态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探索“最小介入”下的结构再生与文化嵌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条件受限、预算有限、公共性模糊,设计无法依赖单一形式的表达,也难以通过一次性完成来实现“项目闭合”。但正是在这些缝隙空间中,我们反而找到了可能:通过一种轻量、嵌入式、可再书写的空间结构,使它们重新被公众看见、使用,并参与到新的叙事当中。”

——青天制作所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百花书局

项目类型:室内、改造

项目地点:江苏苏州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4年12月

建设时间:2025年4月

用地面积:65平方米

建筑面积:63平方米

业主:情调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

设计单位:青天制作所

主创建筑师:包理佳Freja Bao

设计团队:刘姝岑、杨祖铭、朱弘轩、冯羽优(实习)、杨佳怡(实习)

施工:上海中耕装饰

材料:辰弈设计(灯光顾问)

摄影师:Wen Studio

视频版权:青天制作所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天制作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室内
江苏苏州
青天制作所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