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融,建筑/景观摄影师,Holi河狸景观摄影合伙人,现居成都。
作为存在建筑摄影团队的一员,马承融平日里拍摄侧重点是公共景观,并与团队一起主导创立了“Holi河狸景观摄影”。
作为一位致力于拍摄公共景观的(建筑)摄影师,马承融认为:区别于建筑的复杂性,景观的存在首先是源于人对大自然本能的热爱,不管是什么类型、风格、功能的景观,都应给人带去放松、愉悦、疗愈。一张照片如果拥有愉悦的氛围感,那么它大概率是一张好的景观摄影作品;因此,对人物情感的捕捉在他的拍摄中至关重要。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景观摄影工作几年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马承融 6年了,目前是全职状态,职业侧重点是公共景观拍摄方向。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成为职业摄影师之前的经历吗?
马承融 我第一份工作在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期间因为爱好摄影,参与了设计院的项目拍摄。在工作中认识了存在建筑,与存在的两位创始人逐渐熟悉了解,后来干脆辞职加入存在。五年前,我们意识到景观摄影与建筑摄影存在本质区别,因此创立了专门针对景观拍摄的“Holi河狸景观摄影”。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半年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马承融 给大家分享几个近期拍摄的公共景观项目。
前海桂湾公园 -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第一次遇到委托方提出表现潮汐水位变化的拍摄要求,让我在项目现场犯了难。景观区域刚好位于入海口汽水区域河道,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位,让拍摄过程充满不确定和惊喜。非常期待以后能跟踪拍摄这个项目,见证将来自然之力介入景观的生长期、成熟期。以前读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觉得一本联系不上实际的景观学理论书,拍摄体验完这个项目,仿佛找到了鲜活的注解案例。
宝安滨海文化公园 - 欧博设计+SWA
因为天气炎热,在深圳拍摄大型公园是很辛苦的,作为“职业逛公园”选手,一逛就需要一整天。滨海文化公园却一直带给我惊喜,当周遭的人都是很舒适欢乐的状态,你很难不被这种轻松的氛围所感染,这样热烈又温柔的城市谁不喜欢。
Hylla物与岚 - 致舍景观
2022年冬天,无意间看到云南大面积下雪的消息,当晚丽江破天荒地会有中雪,立刻想到之前已经在夏季拍摄完成的物与岚项目,雪中应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疫情防控要求去丽江要有核酸检测报告,结果第二天早上才能出来;次日中午等我赶到现场,雪刚刚融化,完美错过了雪景。但来都来了,索性拍摄了无雪的深秋景象,没想到更加具有荒野气息。
行走中的建筑学 拍摄一个项目的周期一般需要多长?平时的拍摄习惯是怎样的?
马承融 通常的拍摄周期是1-3天。在拍摄过程中,我偏向于更感性的创作方式。首先会有一段体验项目熟悉项目的过程,进入到灵感创作的节奏后,拍摄会非常的高效快速且忘我。触发灵光闪现的因素有很多,有时是自己融入场地被氛围感染;有时是被精巧的设计折服、跟设计师产生共鸣;有时只是一束光、一棵树,或是一个玩耍的小朋友。我一直觉得在半小时的灵感时间里拍摄的照片效果和出片率,甚至超过两三天的其他时间。
行走中的建筑学 目前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马承融 跟多数建筑/景观摄影师不一样,在我看来器材对效果的影响不重要,在各种极限条件下够用就行。最近我把富士旗舰GFX100降级换成了轻便很多的GFX50s2,三脚架也挑选了市面上折叠尺寸最小最轻便的一款,最近更是在尝试拍摄全程不使用三脚架。器材只是工具,并不是参数越高就越好,我更看重实用、顺手和稳定。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马承融 我更擅长拍摄公共景观或是具备公共景观属性的建筑,个人职业发展重心也更偏向于这个方向。
两个原因:一是过往经历;我从小喜爱亲近自然环境,儿时学习国画让我乐于观察自然,大学专业也是选的景观相关专业,现在最大业余爱好是养热带植物,所以我天然地更喜欢能接触自然的景观项目拍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扬长避短;跟工作室的其他同伴相比,我捕捉建筑形式感的能力天生差一些。这是我拍建筑项目的缺点,但也正是我拍景观项目的长处。我在拍摄过程中是感性的体验派,画面效果强调氛围,不去刻意强调形式;较为关注人处于景观中的状态,敏感发掘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如何处理画面里景观与人的关系?
马承融 我希望尽量用自然抓拍的方式来呈现画面里的人。人物在拍摄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我也做过各种尝试。早期我在拍摄时会摆拍或“设计”人物动作,这样固然能提升出片效率,但我觉得这一定程度上是在偷懒,带来的弊端是经常能一眼看出来图片里的人物是摆拍,破坏了照片的客观性。所以也在不断优化审美和迭代方法,现在都是尽量去抓拍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互动、真实的场景。如果迫不得已需要临时模特凑数,我也会让人在场景里自由地与景观互动,不摆拍动作。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如何处理气象和景观的关系?
马承融 我和团队都有些天气完美强迫症,习惯在拍摄之前反复确认推演项目地的天气变化。在建筑/景观摄影的客观条件中,气象是为数不多摄影师可以主动把握取舍的因素,所以在气象方面我的态度是不妥协。在能控制调整的拍摄周期里,我一定会选天气最好的时候去拍摄。如果项目拍摄周期能放在更大的时间维度里,也会给甲方建议一些季节限定的气象效果,让植物草花在最适合的季节或气象条件里被呈现。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怎么看待客观表达设计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马承融 建筑摄影一直以来都具备建筑评论的属性,可以推动建筑学及建筑行业发展进步。我相信景观拍摄也一定有类似作用。在发挥这个功能的过程中,客观表达几乎是最基础的要素。如果失去客观性,也失去了摄影存在的意义。再创作应该是摄影师提供的附加服务,是给设计师的惊喜,是摄影师个人审美偏好的体现,我不排斥也不推崇再创作,但是一定要克制。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景观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到目前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
马承融 我认为好的景观摄影,氛围最重要!
区别于建筑的复杂性,景观的存在首先是源于人对大自然本能的热爱,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风格、功能的景观,都应给人带去放松、愉悦、疗愈感。一张照片如果拥有愉悦的氛围感,那么它大概率是一张好的景观摄影作品;因此,对人物情感的捕捉在我的拍摄中至关重要。除此之外,真实、生动、精准、克制等等方面,都可能成就一张好的照片。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谁?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马承融 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是Iwan Baan,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除了设计本身,还融合了人物、环境、甚至是时代背景。虽然他很少拍景观,但是依然能从他的建筑摄影作品中获取灵感、方法和拍摄策略。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自荐请将作品集请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光的漏斗:偏锋画廊改造 /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下一篇:秦淮新河入江口步行桥(暂定名) | 非常建筑+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