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记录中国当代建筑的演变,捕捉中国新生代设计主体的多元状态和最新实践,从2016年起,有方连续4年在全国征集年轻事务所一年的成绩,我们期待在这种方式中得见某种趋势或变化。
2019年,我们共收回63份答卷。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年轻事务所进行了哪些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思考与转变?这一次从北京的10支团队讲起,期待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与激励。
北京LADDER设计事务所 / DK大可设计 / 合木建筑工作室 / 兼建筑 / 蔺科(北京)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 礽建筑 / SODA建筑师事务所 / 神奇建筑研究室 / 叙事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 / 中国乡建院适用建筑工作室
以下展示顺序依事务所首字音序排列
梯子( LADDER )是远古人类走向文明智慧的象征物品。人取到一颗高树上的果子,不是爬树取到,而是制造了梯子,利用创造工具得到果实,利用工具去实现自己的想法。LADDER象征设计的思考过程,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将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作研究,得到我们对于人们的需求,找到最合适的方案。LADDER致力于追求一个作品在呈现之前的所有过程——环境 – 建筑 – 空间 – 产品 – 材质 – 色彩——最终得到我们理想的解决方案。
▾ 2019代表作:南开私宅
该项目是一位父亲送给即将建立家庭的孩子的一份礼物,父亲希望“家”能给予孩子一种内在精神,是对生活的感恩,对未来的担当。所以在设计之初,对孩子生活场景的构想和家人在空间中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
我们在二楼原始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新的体块,它相对一层空间既共存又独立,形成了一种体块间的对话,通过空间的对话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设想清晨起床睡眼朦胧,面对楼下正在喝茶阅读的家人,一声问候,家人之间那份关于爱的体验才是空间应该表达的。
而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保留了一处原始墙面作为画来处理,它是关于精神的一个窗口,通过它看到内部世界的本来样子,让我们更关注外表之下对于内在精神的追求。
DK大可设计由杨攀成立于2016年,是由对设计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组成的研究型实践团队,大可设计坚持艺术原创设计,以“设计美好未来”为终极目标,开展着精品式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设计领域包括建筑、景观、室内、家具等。代表作品“日照1971研学营地旧学校改造设计”获得2019台北设计IFI特别奖。
▾ 2019代表作:山东日照1971研学营地旧学校改造
此次改造设计是将基地内荒废的旧学堂改造为1971研学营地的学生住宿及休息空间,在满足住宿功能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旧时学堂的记忆成为此次设计的核心。
基地原有建筑结构形式多为1980年代砖木结构,为了更好地传承老建筑的历史文脉,在改造中我们将红砖作为主要材料,沿用传统砌筑方法,将老建筑与新改造空间紧密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建筑群更加统一。同时将保留的建筑空间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五个独立的院落空间和一个休闲趣味景观带,继续沿用红砖作为建造的主材料来整合空间氛围。在尊重建筑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圆形元素配置每个庭院入口的专属空间,增加其趣味性和体验性。
合木建筑工作室(Atelier Heimat)于2017年在北京成立,自2013年即有创作实践,并获得2014年WA中国建筑奖居住贡献奖之佳作奖。Heimat是德语词汇,译为故乡、家乡、家园的意思;合木则取其音似及象形。故乡是事、是物;是空间和场所;是情感记忆和精神归宿;是我们人类的根和本。我们以建筑学的本体为根本核心,挖掘建筑本身所蕴藏的力量和魅力;再不断拓展向外延伸,而非相反。我们着眼于自己故乡(中国)的建筑现象,敏锐地观察,开放地学习,深度地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且做出我们的应答。作为一个小型的独立团队,在从事实践之余,也会做一些跟实践相关的研究;并对建筑设计行业、建筑工业、中国建筑传统、建筑学术和教育、建筑媒体等方面保持持续关注。
▾ 2019代表作:合木建筑新工作室
此项目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由化工厂转变的文创园内。园区肌理稀疏,原有建筑留存四周厚重墙体,屋顶严重损坏。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使建筑内部与外部社区和外界自然产生多样的空间联系。
设计以最小的动作和最少的元素增加,来调整空间以及人的行为感知。延伸向天空、引入天光的锯齿屋顶;四面外墙不同的开口,及雨篷下灰空间和花园带来的空间层次给人停留、交往创造可能性,将原生产性用房转变成社区性建筑。
造价控制和简便施工是设计之初的重要考量;材料及与之相关的建造方式、人员组织、设备工具、工艺技能等,成为我们挖掘设计潜能的出发点。建筑新增加的内容最终以“轻”的方式呈现:轻钢骨架+围护板材,与原有墙体结构的“重”得以区别。
兼建筑,2017年成立于北京,注重空间氛围探索及情感表达,试图通过空间中进行的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讨论,回归传统人文视角。同时,以一种肇始于本土的现代性表达为根基,回应当下日益剧烈的日常生活危机。
▾ 2019代表作:新匠人粉色市集
项目位于北京市,北京坊B2层,为10个中国新匠人品牌设计一个为期一年的市集。设计的灵感,源自对中国园林空间的思考。建筑师追寻园林之意象,通过墙体的变化,营造身体的多元体验。有遮挡,有穿透;有收,有放;可坐,可凭,可眺。空间高低错落、虚实相间,创造丰富的行走路径与视线关系,让进入其中的人们,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空间的流动性,提高商业位置的均好性,同时也让人们在这里不期而遇,自由分享。
▾ 2019代表作:树院
场地位于北京市小经厂胡同的一个大杂院内,地处西南角。占地仅为26.1平方米,在这个极小的空间里,想要创造丰富的自然并不容易。建筑师以退为进,让出3.6平方米的内院,通过“借景“将自然引入建筑,以此营造一个融入自然的工作室。在这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视觉上的呼应,更是丰富的身体体验。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光线与树影在空间中游走,极小的空间有了无限的变化。
蔺科建筑设计事务所隶属于蔺科设计集团,成立于2017年10月,在欧洲、中国大陆等地开展业务,几位合伙人均出自悉地国际,拥有丰富的公共建筑设计经验,在体育文化与商业办公建筑领域不断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哲学与风格。自成立以来,团队成员主持了多个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并多次获得了国际、建设部、科技部、行业协会、学会等优秀建筑设计奖,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事务所秉承“全生命周期建筑”的方法论思考,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感性创作,关注城市文脉在场地中的持续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和实践,以创意设计和精细技术为核心,以策划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为导向,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为中国城乡发展提供综合产品解决方案。
▾ 2019代表作:吴兴文体中心
湖州市吴兴区文体中心是湖州市东部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的文化体育综合体。
在满足承办省运会部分赛事需要并充分融入市民参与的要素,提高平时的场馆利用率,使文体中心成为集城市居住、体育运动、商业休闲、娱乐会展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公共服务板块。
湖州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以“气韵”、“笔触”作为设计源点,借当代建筑技术为载体,再现传统文化之神韵,而非具象。地域文化以太湖流域的“吴文化”为主,形成“粉墙黛瓦,山水交叠“的江南建筑风貌。 我们希望设计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叙述,希望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人们对传统、生态、山水的认知与互动。
礽建筑是由建筑师章礽然和施新桐创始并主持的建筑设计团队,工作室成立于北京。实践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及当代艺术创作。我们希望把生活中所感悟到的真实感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中,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环境与设计内容的内在关联性,以此挖掘出更多的精神内容。
▾ 2019代表作:风拾光居民宿
风拾光居民宿位于北京市延庆区香营乡后所屯村。所处位置风景优美,民宿北边与东边是成片的玉米地,远处是层层的山峦起伏,使得建筑获得极好的视野,西边和南边紧挨周边邻里。建筑主体为两层民宿住宿区和礼堂、儿童房、书房等公共空间,其中住宿区包含七间客房和一个公共客厅。
对公共空间的重视表达了我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儿童房与礼堂的空间布置,儿时的成长,长大后的仪式,在大地上做出了空间的展开。
礼堂坐落在院落中心,形式上是一个上小下大,北面向南方倾斜的建筑。顶部朝南的开口成为了阳光的通道,光线通过开口进入到空间内部。光线可达的地方,雨水也皆可到达,顺着向内拱起的墙面缓缓滑落,最终于底部汇集,并向外流出。
▾ 2019代表作: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空间设计
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空间综合了舞蹈教学、课堂讲座、艺术展示、休闲交流、活动聚会和会议办公等多种功能,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家长、老师、办公者、宾客的需求,让参与者身心愉悦,体验舞蹈空间的艺术氛围。
接待空间作为主入口区域的重点空间,设计中考虑到使其成为一个明亮的视觉中心。空间上部采用了视觉轻盈的软膜天花吊顶,通过灯光营造和倾斜形式的张力将视觉感加大,表达舞蹈艺术中流动的意向。
休闲空间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空间衔接接待区域到会议室,通过流线型墙体将两个空间连在一起,形成了流动线条感。
设计中采用了多种色彩让空间视觉年轻有活力,呼应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丰富的色彩感觉意向。
SODA建筑师事务所由姜元、宋晨创建于北京北池子大街的传统小院里。“媒体空间”是两人融合十几年欧洲与亚洲的建筑经验,提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理念。媒体空间旨在用空间连通虚拟与现实,将新媒体作为材料与空间形态融合,以探索人与空间体验的全新可能,为城市闲置空间,未来商业空间,居住单元,艺术装置等提供智能而优雅的解决方案。
姜元曾在Atelier Jean Nouvel参与完成了Philharmonie de Paris,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NAMOC)等项目。宋晨曾任职Pei Cobb Freed & Partner亚洲公司,参与了苏州博物馆等项目。
SODA的设计荣获过A’Design Award大奖、安德·马丁大奖、金点设计大奖。曾被 Prada选为“当代文化”代表,并受顶级建筑媒体“DOMUS”邀请加入“Domus创意青年 100+”出版计划。
▾ 2019代表作:言乐庭-苏州国际设计周主展亭
Pavilion「言乐庭」(Whisper of Wind)位于苏州国际设计周,桃花坞唐寅片区内。
“言乐庭”取自唐寅《看泉听风图》,进入装置,观者便可在风声泉景中体验当代设计与苏州充满历史感的文人气质碰撞出的契合感。
SODA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以苏州折扇作为灵感来源,借用扇子的结构形态和宣纸质感的材料在水塘中打造出沉浸式的扇形装置。扇面用清透、质感温和的Tyvek®打造,由中轴向两端展开垂向水面,打破对原建筑内水景的观看方式,用当代的设计讲述苏州传统的文化故事。言乐庭垂向水面的画卷上,由唐寅的《桃花庵歌》雕刻而成的山水画面取自《烟波浩渺图卷》。清浅的水面映出山水的倒影,延展出模糊的虚拟景象。穿行于画中,观者的身影也被投入画卷,融为景致的一部分。
▾ 2019代表作:AKATOAO赤青餐厅
在北京三里屯,受林立的高楼阻隔,越来越少能看到毫无遮挡的蓝天。赤青户外的露台刚好圈住了一方纯净的天空。SODA希望在嘈杂的城市腹地,能保留一处可自由呼吸的场所以消除现代生活的紧张感。
SODA以“留住天空的一角”为主题,设计出沉浸式的大型风筝云装置,通过装置与光影的独特视效,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现实,感受实体空间带来的丰富体验。风筝云装置由质感温和的特卫强打造,能将光线柔和的散射到环境中,其表面的纤维肌理在光照下若隐若现,产生令人惊喜的视觉效果。风筝内预置多种可变的LED灯光,与户外日间、日落、夜晚天空色彩的真实变化相呼应,营造出室内外相互映衬的环境氛围。
神奇建筑研究室,由朱起鹏、王冲、王斯迪于2017年创立于北京。
神奇建筑倾向模糊学科的边界,努力坚持研究型的设计方式,虽然这看起来挺轴的。我们始终相信神奇建筑的存在。相信它们在用更有趣和聪明的办法解决城市和乡村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是找到或创造它们。
我们关注城市的复杂性,也对建立乡村新型的生产关系抱有热情。我们对通过建造影响社会仍怀有幻想,也时刻关注更有弹性的功能和空间经济性的实现。
我们相信普遍联系和地理决定论,热衷博物与考古,珍爱自然并对艺术充满好奇。神奇建筑研究室的家伙是以建筑设计为兴趣的,激进的保守主义者。
▾ 2019代表作:荏苒堂
荏苒堂的基地是片废弃已久的老屋。环顾四邻,只有它还维持着工业时代之前的面貌。
新建筑尝试着收藏这些“特殊”的风景。各种使用空间环抱着旧院落的痕迹。新旧并置,建立起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废墟并没有被修缮为新的“老房子”,而是继续以废墟的状态,作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新生活发生在曾衰败的旧遗迹之间,层层砖墙围合出记忆的乌托邦。
时光流转,老屋会继续坍塌,最终成一堆瓦砾。但一旁的新树也将不断发芽滋长。彼时,它们仍是这个建筑的一部分。人们会和这些风景在不同时间相遇,标记彼此生命的痕迹。
如今,以乡土材料和技术重塑的荏苒堂已经成为乡村日常风景的一部分。我们期待人们重新审视历史痕迹的意义,也期待人们能发现废墟与时间的美,我们更期待人们能重新关注这片土地,让它们能够再次被艺术描绘和歌颂。
▾ 2019代表作:互舍
华北乡村一直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和生活并非没有价值,这些记忆的容器如何在乡村更新中得以存续,是个问题。
“互舍”试着通过四重交互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与乡村肌理、尺度的交互:同质的坡屋顶体量、邻里间相似的檐口高度被引入设计;其次是扩建部分与保留老房的空间交互,通过下沉连接的方式扩大室内空间感受、形成丰富游线;再次是材质的交互,天青色的瓷砖呼应旧有的淡绿色窗框,与原有红砖色彩碰撞,钩沉渐渐逝去的乡村生活;最后的交互则是文化的交互,曾经的乡村婚房迎来丰裕文旅新消费,两重记忆如何相逢?华北乡村的记忆拼图或是一种角度。
叙事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Narrative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于2018年在北京成立。叙事空间这个名称即是我们的设计宣言,我们坚信空间的叙事性是使建筑能够具有生命的唯一手段。而人作为主体,在空间中发生不同的行为则是与建筑发生互动的唯一方式。我们尝试通过对光线,形态的营造使空间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利用这种方式表达空间的情绪和质感,由此激发参观者最大化的共鸣。同时,我们希望能够打破建筑与室内,建筑与景观的界线。以更加完整的设计语言,设计出更具可持续性的空间环境。
▾ 2019代表作:深圳平安大厦AN+艺术设计博物馆
在深圳最高的建筑里放进一座现代的美术馆加上一座现代的园林会是什么样子?当我们开始着手这个设计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刻意削弱了展示空间常规的功能性,而希望它能够具有叙事和情感的双重表达,以挑战传统展示空间的呆板和生硬。项目虽然位于这样一个绝佳的位置,但却有极低的预算和非常严格的工期,我们只好放弃对光线的追求,转到通过设计空间的相互嵌套,使得各个空间之间发生了有机的变化,时而放大,时而缩小,一种看与被看的状态,成为了空间实现游园式流线方式的关键。由此,观众在这原本不算很大的空间里拥有了无限延伸的空间体验。空间的透明性和流动性在这个设计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达。
▾ 2019代表作:叙事空间建筑事务所工作室改造
2019年我们租下了一个6乘6乘6米的立方体空间作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室。我们没有选择追求面积最大化,做两个整层的方案。而是希望我们的工作室能够打破办公空间的一般格局,变得不是那么的严肃。于是我们决定将更具公共性和可变性的功能引入进来。一个大台阶出现在这样一样不算很大的空间中也许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但它恰恰成为了我们整个空间的核心。一楼作为公共和会议的空间,二楼作为办公空间。连接一二层的台阶除了交通功能外,平时作为放置模型和同事午休的场所。到了周末我们会在这里举办分享会和播放电影。由此在空间并不充裕的条件下,我们得到了一个丰富有趣并且多变的办公空间。
适用建筑工作室(f.i.t.)由一群热衷于探索乡村建设“适用之道”的伙伴组成,秉承乡建院的开放和协作精神,以Fun(快乐)、Inspiration(灵感)、Transformation(转译)为工作原则,以社区总体营造为工作框架,拒绝照搬和复刻,追求以当代技术和材料诠释地域文化,营造富含快乐和灵感的乡土空间。
▾ 2019代表作:南村镇桥上候车亭
项目位于大同市广灵县南村镇。基地横跨泄洪渠,两侧临路。南侧为大量货运、客运车辆密集通行的镇区唯一主路,北侧为门面房。该区域作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集贸市场和公共活动空间,人流、车流量大,但空间十分紧张,并且时有安全事故发生。政府希望新建一座桥来连接两侧道路,进而缓解交通压力。同时设计师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居民缺少安全有序的候车空间,故决定将此桥结合候车功能打造成一座候车桥。
设计通过两个折板形体限定出候车停留空间与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前者在满足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之外,置入不同高度的座椅及秋千,丰富空间体验。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去直取弯”,“S”型的车行路线有助于减缓行驶速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材料上延续当地老街常见的水刷石,通过分缝处理形成不同于传统做法的立面语言。
▾ 2019代表作:太行村公共生活空间
太行村位于秦巴山脉,风景宜人。随着游客数量的增长,当地政府希望建设一处可供本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山区村落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建筑师建议以几处相邻的闲置民居进行改造。
改造前的院落独立、封闭,被树林稻田所包围。为增强场地公共性,基于聚会、用餐、住宿等业态,进行如下操作:保留民居主要起居空间;拆除多余构筑物;增加多功能空间;组织新的路径连接几处院落,将几处民居整合为一簇半围合的聚落。
为改善建筑的结构与热工性能,对建筑室内外进行修缮。过程中,尽量保留所有历史形成的细节。室外新增建筑物使用素混凝土,随时间推移,素混凝土表面将留下新的时间痕迹。室内置入“盒子”来增加使用面积,完善卫浴暖通设备,并增加高窗和天窗以改善采光。改造后的四个庭院保留原有的尺度与围合感,在院中可围炉而坐。
往期北京合集回顾
C+ Architects / 大料建筑 / 大观建筑设计 / 绘造社 / 临界工作室 / MAT Office / META-工作室 / 槃达建筑 / 普罗建筑工作室 / 微建筑工作室
八作建筑设计事务所 / BWAO鲍威建筑工作室 / C+ Architects / 大观建筑设计DAGA / 合木建筑 / hyperSity / 绘造社 / 临界reMIX工作室 / 路塔路塔工作室 / 全壹建筑设计 / 散建筑工作室 / 神奇建筑研究室 / UUA建筑师事务所北京工作室 / 原本营造
即作建筑 / 罗宇杰工作室 / MAT超级建筑 / 槃达建筑 / 普罗建筑 / San Architects / 三文建筑 / 时境建筑 / 适用建筑 / Temp / 未舍建筑 / 吾方建筑 / 一棵建筑 / 原本营造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资料由各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华黎:我依然在思考,如何营造一个场所 | 有方专访
下一篇:向上走:48家中国年轻建筑事务所的2020新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