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ATLAS工作室
合作设计方 贰木建筑Unum Studio
项目地点 贵州黔东南
建成时间 2023年7月
建筑面积 1028平方米
撰文 Hongsoo
项目原址为一处梯田,基地面积4000平方米,对岸是一片竹林,中间有利洞溪横穿而过,由西南往东北方向流去。
为配合当地政府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利井上见新建了四栋分别落在2个高差平台上的建筑。其中最大栋单体为接待大厅,这座四间六柱19檩的悬山式人字坡屋顶建筑,承担商店、餐厅、接待大厅、布草间等混合功用,其余3栋建筑作为民宿客房空间。
ATLAS与合作方贰木建筑延续“穿斗结构”探索,针对现代生活的功能与便利,提出一种改良策略,以疏密、大小、明暗等古典空间的美学手法,交织渲染出独特的空间形态,作为回应古村落、积极发展当代可再生式旅游的物质性基础。
自然对位法
地块位于一块有着3层台阶的梯田,最大高差约3米。周围有着不错的自然风景,环东南面有一片清幽的竹林,西北面则靠近林地,一条蜿蜒的乡村小路在此处一分为二,上下岔开,一条继续往东北方向盘山伸去,通到村人的果园与耕地,一条则下行,并入环村干道的一部分。地块位于村寨尾部,行人需穿越寨尾花桥方能抵达,距村民住宅的聚落有一段物理距离。林地与竹林隔河相望,形成对立趋势,地块则恰好夹在这二者中间。
考虑到井上见·半山与井上见·稻田在定位上的延续与差异,如何将四周农业景观最大化吸收运用,并组织到现代居住体验?
设计者和运营方两相契合,达成一致观念——作为回应,设计者提出“与生态秩序内呼外应”的空间方案。具体来说,即是将梯田生态的自然高低差空间体验移植到房间内部。于是,经过数轮的精心推演,方案在3栋住宿建筑内分别设置了3级高低差地坪,以房间入口地面为基准,依次向寝台、阳台方向递减。而在配置阁楼的套间,这种台地手法,还往竖向延伸,发展成上下两路空间形态。
家具通常作为比结构次一层级的关系出现,家具的尺度与质感关乎空间内部是否融彻,最终决定着居住体验的舒适与否。
本次空间内的全部家具皆延请当地木工匠人现场手工打制,出于将家具纳入空间构成的一部分考虑,在序列上等同于柱子、檩条、横梁、地面等部件,选用的木材也与房间主结构杉木保持一致,以每间屋子的实际面积,量定与之相贴合的功能模块。
大于常规模数的几项物件,诸如长达3.6米的书桌、宽2.6米的洗手台、跨度3.6米的寝台,在物理上连成一片,维系了木结构系统空间单元的内外和谐,剥皮的原木木料为空间锚定了温暖松弛的氛围,而一体化设计思考进一步深化了梯田的地景体验。
住宿的房间内不设物理隔断,以确保空间的流动性。卧房与盥洗室之间以竹帘百叶轻掩,竹子这种材料最能传达山居的清旷瞑迷,但这份纤细,需细致搭配,才不致粗陋。同时裸露的原木结构部件,一律呼应自然建筑的轻快节奏。尽管阳台视野开阔,但增加的角窗和天窗为房间营造出了一点“捕风捉影,求物之妙”的自然情致,也带给居住者多重角度的视野体验。住宿房间的全部布置思路,旨在引导自然生态以不同方式进入空间,使室内不陷于沉闷。
原型与变体
经过对村落现存建筑的考察调研与类型学分析后,设计者希望在呼应传统与因循旧例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建筑语汇。对粮仓、禾晾架、花桥与火塘的继承性转化,则体现在新建筑对建筑原型的引用上,超越古老寓言的集体叙事。
倘若沿着村落的水泥基根道漫步走去,最先望见的是接待大厅山墙面,半实半虚;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入口通道,分别导向建筑的两个立面,即露出水泥路基地面的二层商店入口,和需要继续深入下行,折入建筑一层的悬挑平台。
这两个立面随即暗示了建筑的两种类型来源,如果仔细观察,西北面立面作法即是放大版的谷仓,去皮原木木板,不施漆饰,赋予建筑平实的外观印象,揭示材料本色,碳化押条增强了该立面水平向节奏秩序,而视觉上近乎2倍阔的宽屋顶,将外墙隐藏在刻意压低的檐口之内。作为一个公共建筑,2.7米房檐高度,从山道上来看恰好不过于醒目,而2米宽的入口门洞,径直通往室内商店,建筑显示出一种与村落环境相融的谦逊品质。
朝向东南面的立面,由2组禾晾架组织起长约15米的水平向秩序,作为架空平台的栏杆,联系起另外三个立面。花桥是大利寨内较为显著的交通路网组成部分,与村落水系相辅相成,也是村民日常闲暇聚会聊天的公共场所。花桥的原型则被运用在接待大厅一层的悬挑平台,三分之二个柱距宽的长条形木廊,自然垂落,距离地面约50公分高的宽阔窗台,模仿花桥两侧的美人靠,提供给人或躺或坐。
作为一栋公共建筑,接待大厅不仅需要在形貌上与村落达成和谐一致,成为可被解读的连续文本,同时亦承担着展望一个肉眼可见之未来的世俗诉求。
大厅空间的功能分割可粗略归纳为四个部分,具体来说,即一个贯穿上下,通高两层的中庭空间,接待区域设置在此处;一个包含厨房、布草间、设备室、储物间等服务性空间的封闭盒子;一个包围建筑二分之一表面的双层架空走廊平台;一个携带餐室与展示空间的乡村商店。
从一层通往二层的室内楼梯,隐藏在接待区大面积碳化木片墙背后,后者刚好从山墙面中心将建筑一剖为二。也可以说大厅为了营造“旷奥”的空间深度,围绕接待中庭的“虚”空间,利用明暗、疏密、虚实等组织起空间秩序。若从商店一侧渡入空间内部,可以明确感受到木构造内部空间的层级变化,由小及大,忽远忽深。
由于使用不同的隔断材料,以及安排不同的滤光方式,空间拥有多维度的身体体验。举例而言,接待区与双层架高平台都安装了玻璃木框门窗,大厅室内得到三个方向的采光效果,也获得了视觉上的连续景观。而在大厅二层,嵌入走廊窗框表层的竹条,模仿百叶效果,又将空间效果推远至另一重朦胧氛围。
位于同层另一端的商铺空间内部,由三面实木木板墙围合,开窗方式是在木板墙面切出数个高70公分、长1米的条形窗带,相较之下,此处的感受更为寂静。阳台空间则因为设有低平的房檐,能使释放出去的视线聚焦到一定范围,若以郭熙构图三远法论,基本做到平远可观。
透过光影的层层皴染,建筑完全融入周边林地环境,夜间则呈现给人一种隐秘幽深,似真似幻的感觉。无论从室外还是室内逡巡游走,空间表现出同样丰富的纵深感,给人予身体与意识、自然与人工,虚实难辨的奇妙景象。
重返生态秩序
生产力发展,财产越积越多,自然需要存放的储物空间。举世闻名的伊势神宫、出云大社其宫殿原型本为粮仓,历史上虽经过多次改建,依旧维持创建时期的构造样式,风貌雄健,造型简洁,无论居住还是仓储,昔日功能早被神圣化和象征化,作为举办重大祭祀庆典的活动场所。贵州地区的板仓建筑却长期以来被世人忽略,乏人问津,尽管二者同根同源,都源自劳动生产中的附属建筑类型。
再次回溯到“地域性”主题,建筑理论家吉迪恩曾在《空间·时间·建筑》强调了建筑传统的再一次发展(develop),提出了新传统(new tradition)的概念。历史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新传统的成长,显然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可供它生发的现实性基础。迥异于西方石头城堡,从空间形态上看,东方人所具备的开放性,架构在连续变动生活价值层面,它强调与自然环境的休戚与共,与生活时序的一脉相连。
无疑,大利井上见·稻田的营造设计,回归东方人文传统对空间的定义,回到了人跟过去时空的再连接,也是立足于肉眼可见,身体可感,一般生活层面的基础性营造活动,它包含咫尺山林的居住理想,体与用的辩证思维,别出心裁的手法技艺,亦是将空间装置融入宇宙大化,又最终指向平凡岁月的健康生活“心”观想。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井上见·稻田 The Well House Dali Village on Terrace
项目类型:建筑,酒店
项目地点:贵州,黔东南,榕江,大利
设计单位:ATLAS工作室
事务所网站:studio-atlas.com
合作设计方:贰木建筑Unum Studio
设计团队:周贞徵、林宜萱、朴永春、尹虹程、刘心如
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
项目时间:2021.11-2023.7
联系邮箱:press@stduio-atlas.com
摄影:朱雨蒙
撰文:Hongsoo
版权声明:本文由ATLAS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米粒与机器:南京江宁凤凰山粮食储备库项目 / 张·雷设计研究 azLa
下一篇:gmp新作:广州珠江·星火1926购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