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莫干山多元文化圈模组B / 或间建筑

莫干山多元文化圈模组B / 或间建筑
编辑:宋诗雨 | 审校:李博超 | 2025.05.27 18:48
项目沿街效果 ©莫干·庾街

设计单位  或间建筑

项目地址  浙江湖州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42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项目位于莫干山镇黄郛东路与庾信北街交叉口东南侧地块内部,是莫干·庾街文旅项目中莫干山艺术公社的一组商业办公楼。这块用地原为镇上的两座工厂,东侧与居民区相接,南侧临阜溪。一南一北的两栋改造厂房定义了这个地块的原始边界,总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的间筑填充其间。

 

项目由六栋16.8米长、12.6米宽的二层半单体组成,分为两组:西北侧的4栋以连廊串接,与场地北侧保留厂房改造的美术馆、公共大台阶、东北侧的沿街商业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内广场;东南侧的2栋与另一栋保留厂房改造的Live house相接。

 

项目所在街区  ©莫干·庾街

设计团队最初介入项目时,面临充满限制的现状条件:上位城市设计策略已定;外部交通进出口与流线、相邻建筑功能、公共空间位置均已确定;建筑体量、轮廓线也已框定。同时,地下车库8.4米的柱网决定了地面建筑的结构形式。因此,建筑设计要考虑的主要是建筑开口方向及其群组形成的内部街区流线和体验、建筑立面形式与材料对整体街区形象的影响,以回应城市层面的要求。这是一个更接近建筑改造的新建项目。

 

项目总平面图  ©或间建筑

在单体建筑层面,项目有着明确又暧昧的设计要求。它原本有个极为复杂的命名:莫干山多元文化圈模组B。这个名字可以拆成三个部分:

 

“莫干山”是一个地点,作为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避暑度假地,这个名词暗含了场地气质、消费环境和其背后的度假客群——略显刻板的山村度假场景。

 

“多元文化圈”是一种正在浮现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模式——预设具有差异性又相关联的服务类商业业态比邻共生的状态,每种业态的空间需求较小,但又要求一定程度的灵活可变性和增长可能性。店主往往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的店既是商业活动的发生地,更是兴趣、社交、生活方式的集合地。

 

“模组B”说明它只是一群模组中的一部分,属于生产型建筑,是工业建造遗留(固定的基坑和柱网)和某个阶段商业业态需求下的共同产物。总而言之,这个复杂名词描述了当下莫干山潜在的社会经济诉求与寻求建筑化的过程。也是项目设计尝试的原点。

 

街区环境  ©莫干·庾街

“这是一个条件明确的解题型建筑设计,然而现代建筑出现至今的经验告诉我们,把任何一种社会或经济关系转化为一对一的空间都是极度危险的行为。空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冗余,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而人的行为不可预测,也不(应)受建筑师的主观约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集体遵从的秩序。它们往往是经营布局、建造方式、设备接口等多重目的复合的结果,表达为边界、分隔、开口等秩序结构。原本这是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残存物,难点在于现在要从无到有。无论如何,设计尝试由此展开。”

——或间建筑

 

设计于2021年秋开始,彼时上海市梧桐区的街道上已经出现了大量联合开店的尝试。有些是在同一层空间中,以“夹带”的方式出售旨趣相似的物品,比如服饰店的墙壁上陈列的陶瓷产品;有一些则把沿街需求较低的业态放在二层或三层,比如咖啡店楼上的理发店。这种社群内部拼合的商业模式在互惠互利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2021—2023年的特殊时期加速了“游牧”办公的合理性——将工作任务和工作地点切开,这一流动特征鼓励了身份上多元的可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身兼数职,成为“斜杠一族”。

 

社区活动与街区氛围  ©莫干·庾街

通过对商业模式和人的工作角色的观察,设计团队对项目未来的使用者和空间模式作出了假定:所谓多元文化圈的使用者可以与某个(些)组织共同工作或联合经商,也可以自我雇佣与独立开店。这些组织配备了诸如茶水间、卫生间、打印等基础设施,也保留了相应的“介入”空间——从一张桌子到分时段使用的可闭合隔间,再到一间完全独立的符合特殊功能的房间。无论这些使用者是各自租下店面、保留接纳另一个使用者的扩展可能性,还是合租下一整栋再进行内部划分,空间的共享性、可变性与基础设施的叠加性,都将在8.4米固定柱网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建筑设计的条件。

 

基于8.4米柱网,单栋建筑长边为2柱跨(16.8米),短边为1.5柱跨(12.6米),设计将0.5x1柱跨作为最小模数,在首层和二层穿插设置35平方米的小型店铺与70平方米的中型店铺。考察上海里弄住宅转变为商业空间的实际案例可知,3-5米的开间和8-12米的进深为单间商铺较为合理的最小规模,而中型店铺包含一定的办公、展示等其它功能。三层的150平方米不再细分,用于公共消费、休闲餐厅、酒吧、会所等功能。

 

店铺模块设计分析图 ©或间建筑

“介入”空间既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扩展为小隔间或是合并比邻的商铺,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连通上方或下方的商铺,后者通过调转首层和二层商铺方向,避开主梁在楼板上较为明确的位置预留楼梯井实现。水平拓展看似更容易实现,但设置的位置并不容易明确。商业建筑消防规范规定,没有条件独立到达室外或是面积超过50平方米、但只有一个开口朝向室外的商铺需要保留1.4米宽的消防通道通向疏散楼梯。在通常固定划分商铺的做法中,这条通道会被留在无法满足条件的商铺外部,很容易成为消极空间。

 

设计团队设想取消绝对的商铺划分,将原先铺面划分边界向内移1.4米,既作为预留的消防通道,也可以成为最小扩展单元,使得实际租赁时能够发生三种情况:1)缩减5-10平方米的更小铺面,牺牲内部1.4米作为消防通道或相邻店铺扩展空间;2)正常铺面;3)增加5-10平方米的更大铺面,获得外部1.4米作为扩展空间。

 

外部平台串联建筑 ©周平浪

为实现商铺划分的三种可能性,空间之间的隔墙需要在初始阶段消隐,以其他形式暗示划分的边界。由于“介入”空间和原商铺空间需要共享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管网走线恰好使共享的“空”转换为边界。

 

设计团队在楼板下方引入吊挂板体系,它的范围是预设划分铺面的天花投影,从楼板上以吊柱的方式悬挂,两边各挑出1.4米的混凝土板,在板下中线位置设置凸起构件引导入驻商户根据需要分隔墙面。上下水、冷媒等天花走管尽可能被布设在混凝土吊挂板上方,并通过综合管井(含强弱电井、给排水井、冷媒井、新风井、雨水井及消防上水井)收束于建筑两侧。吊挂板上方与建筑结构统一涂刷为黑色,使其在视觉上退到背景中,留下较为完整的商业界面。吊挂板的强介入赋予了使用者某种依傍,空间不再是空无一物,而是可想象、可创造、可改变的介质。

 

吊挂板应用后的室内空间 ©周平浪

这一策略也被应用于建筑外部。主体建筑的灰色水刷石是对莫干山民国青砖的转译,外露设备(比如电梯井、屋顶设备间等)为消隐的黑色、屋顶为反光的银色,都旨在于密集的建筑环境中消解体量。

 

项目施工中的立面 ©或间建筑

设计团队在两年多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些具有实验性的设计策略充满了自我怀疑,而当建造终于进入尾声,图纸上的内容呈现在面前时,实体的真实性给了设计团队些许信心。

 

“后疫情时代,我们确实认识到,当初对于使用者的假想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虽然空间的冗余同样能胜任这种变化。如今更适应间筑的是称为“生活方式店”的商业业态,它通过紧紧抓住客群的消费偏向开拓出不同的销售品类,为它们提供了骨架。无论如何,这是一片试验场,而试验才刚刚开始。”

——或间建筑

 

项目施工中的状态  ©或间建筑
建筑与莫干山的对望 ©周平浪

 

完整项目信息

时间:2021年—2024年

面积:4200平方米

类型:商业建筑

状态:建成

地点:浙江湖州

业主: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或间建筑

主持建筑师:郑皓钟、张洁

设计团队:施晟宇、宋依

策划:urbaneer都市工作群

设计统筹管理:ConCom集良建筑

城市设计:叙微建筑

施工图团队:悉地 (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施工:浙江大东吴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摄影:周平浪、或间建筑、莫干·庾街运营团队


版权声明:本文由或间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商业建筑
或间建筑工作室
浙江湖州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