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巳己建筑
项目地点 江苏南京
方案状态 竞赛入围
建筑面积 1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2022年春,巳己建筑有幸入围了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望亭·小筑”设计竞赛。竞赛旨在推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质,打造民生服务和生态保护示范点,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推动南京设计文化的发展。竞赛的评委包括:克里斯蒂安·克雷兹(Christian Kerez)、塚本由晴(Yoshiharu Tsukamoto)、佩尔·奥拉夫·费德(Per Olaf Fjeld)、葛明、王维仁、庄慎、刘青昊、王辉。
尽管止步于入围,但通过这次竞赛,我们逐渐意识到,兼及概念与建造深度的建筑学思考不仅能帮助我们抵达一个城市、一个“地点”(place)体验的深处,也能促使我们达成一种并非慰藉的认识——没有任何一次竞赛失败是白费的,没有任何一轮设计推敲是徒劳的。
巳己建筑选择的基地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三桥湿地公园,建筑设计的具体要求为:在功能上,作为江边湿地生态观测点;在设计上,不仅要能俯瞰水面、登高远眺长江,还要能结合四周景观,提供休憩、观测的空间,以及少量配套科研服务和景区服务空间。
基地位于南京,但此南京非彼“南京”。与大多数城市一样,南京不断地运作着城市修辞术:它或持续地经营对偶的二元关系——古城更新,新区掘古;或习惯性的将一切宏伟化——大房子、大住区、大广场;或把一物与一物通过微弱的相似连接——清砼是设计,幕墙即高级……
但对基地所在的南京而言,对偶是最显著的特征。由长江、钟山、汤山和牛首山分别从西、北、东、南围合的广义南京属于宁镇扬丘陵,基地所在的具体地点——三桥湿地公园位于与牛首山大致平行的南京南郊临近长江的位置。但它着实难以让人感受到那个历史悠久的南京,因为基地不仅远离历史上的南京古城,且步行可及之处都是抹平了典型丘陵地形的“千城一面”新区。这似乎不是“南京”,但恰恰具有反差的是,在探访基地时,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正身处行政意义的、当下的南京。
上述体验构成了一种奇异的对偶:当我们谈南京的时候,我们谈的不仅仅是这个南京——行政区划意义的南京,也是那个南京——历史、地理意义的南京,此与彼、新与旧、古与今、历史与当下呈现着对偶的构型。
2.1 其他对偶线索
除了南京这座城市提供给我们的对偶感知,基地上还有更具体的线索:城市(人工)中的湿地(自然);远眺长江(仰观,远,江,高)和俯瞰水面(俯瞰,近,水,低)的设计要求;配套科研(私密,内)和景区服务(公共,外)的功能描述。
据此,我们确定了“以对偶来回应对偶,以对偶来书写对偶”的设计方向,尝试从类型、形式/空间、结构/空间和体验这4个层面,以一种对偶方法完成这个小亭子的设计。
2.2 类型对偶
一开始,从寻找参照入手,远眺长江(仰观,远,江,高)和俯瞰水面(俯瞰,近,水,低)的设计要求启发我们去寻找一种可参照的建筑类型。然而,我们发现与上述设计要求符合的并非是“1种”类型,而是“2种”,即塔和亭。
塔是高的、仰观的、远眺的,当达到某高度时,能观赏长江。亭是低的、俯瞰的、近看的,当延展出覆盖面时,能逼近水面。
因此,在这个小亭子的设计中,我们把塔和亭的类型结合,构造一种类型的对偶,在满足竞赛设计要求的同时连接基地的环境线索。
2.3 形式/空间对偶
作为类型对偶的结果,这个小亭子同时获得了形式/空间的对偶。
塔和亭的类型使小亭子的屋顶分为高、低两块,以满足功能上的远眺和近观需求;又进一步为高、低两块屋顶提供了形式限定——远眺不必延展,近观却需深远,于是建筑在“高、低”的基础上附加了“短、长”的效果。因此,屋顶的系列对偶关系定义了小亭子的空间——低、长的亭下,深远的空间将近处的水面纳入;高、短的塔内,薄浅的空间使得视线投向远处的长江。
2.4 结构/空间对偶
形式/空间的对偶需要可行的建造支持。如何在基地所处的湿地生态中,以最小程度的土地介入完成小亭子最适宜的空间覆盖?
为了回应基地的生态需求,我们采用了电力工程中常见的输电铁塔,以及造船工业中的箱型船体作为小亭子的主体结构,以实现用最小的占地面积、最短的施工时间获得最大的空间覆盖、最高的空间高度的设计目标。
但同时,为了和基地环境及其休闲的氛围协调,我们一方面使用人工砌筑的透水砖地面构成平台和延展的屋顶进行配合;另一方面,也利用再生砖来砌筑墙体满足小亭子内、外功能流线区隔的需求。
于是,结构、施工、氛围等个体层面的回应在全局形成了意外的对偶:预制和现场、急促和悠然、工业和自然。
2.5 体验对偶
在最终的体验上,进入这个小亭子时,人们需要贴着那道弧形的墙体,被迫稍稍远离水面。等钻进屋顶,延展的低矮屋顶配合层层下降的平台又将水面呈现在人身前。拾阶而上,深远的空间突然变得薄浅,人们会经过可俯瞰公园水面的第3层平台,最终到达能远眺长江的第4层观景平台。
不同于游客流线的回环,为配套科研设计的流线隐蔽而高效。通过一个不与游客交叉、被景观土丘遮挡的小道,研究者可以直达楼梯起点,进而迅速到达小亭子里的生态观测工作区。
出于生态的目的,结构选型中选择的输电铁塔和箱型船体促使我们在设计深化的过程中向工业建筑学习。于是,建筑学的知识在此发生了有趣的偏移——我们所参考的不再是《建筑设计资料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2、3)》,而是《输电线路杆塔制图和构造规定(DLT5442-2020)》、《输电线路铁塔制造技术条件(GB/T 2694-2018)》。
实际的深化设计中,我们结合设计的需求,对标准化的铁塔角钢构件及交接方式进行了灵活处理。比如,为强化延展感,且最大可能地维持结构构件的标准化,我们仅在最东侧两组竖向构件中使用了非标截面的角钢。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结构预制、缩短工期,在结构布置上,我们并未通过组合角钢将结果上呈现为两组铁塔的结构进行统一布置,而是把两组分别布置,通过填板将二者连接。
通过竞赛来进行设计方向、设计方法的探索显然是一种冒险。但对偶(antithesis)本身作为一种典型的二元秩序,不仅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方方面面,还存在于当下的文化细节中。此外,它更是一种贯穿多学科的、普遍的、底层的关系构型之一,这是我们对此进行探索的主要依据。
但也许,对偶之外,它本身就是一个好亭子。
注释:
【1】图源网站:https://www.douban.com/note/
【2】资料来源:《输电线路杆塔制图和构造规定(DLT5442-2020)》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偶园
项目类型:建筑/科研+景区配套
项目地点:江苏南京
项目状态:竞赛入围
设计时间:2022.2
用地面积:2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设计单位:巳己建筑
联系方式:contact@siarchitecture.com
建筑师:董笑笑
设计团队:董笑笑、李珂(实习)
模型摄影:罗思维
(特此感谢巳己建筑合伙人罗思维在发表过程提供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由巳己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小水滴幼儿园改造 / 竖梁社绿田工作室
下一篇:临时空出3个位置|向内的花园:巴拉干的世界·第6期(2024年7月9日—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