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深圳市龙华区福城实验学校(原名“冼屋学校”)
设计单位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钟中+钟波涛”工作室(Z&Z STUDIO)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建成时间 2023年12月
建筑面积 28694.93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在2021年已达1756万人。同时深圳的学位缺口巨大,2020年小一学位全市缺口达4.95万个,初一达1.06万个。城市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化,也使得中小学校建设用地十分匮乏。学位缺口和学校建设用地匮乏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
目前深圳“原特区内”建设用地已多年“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宝安、龙岗、光明和坪山等“原特区外”建设用地规模也在逐年下降。
自2017年起至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热点,比如“福田8+1新校园计划”等活动也都在探索上述矛盾之下校园设计新的突破和可能性,龙华区在这个方向上也在探索。
深圳市龙华区福城实验学校(原名“冼屋学校”)位于龙华区观澜办事处冼屋老村北部,北临悦兴路,东、南两侧为规划道路。本案北望狮径一组新村,南面现状为荒地,西面“冼屋大厦”是两栋高层住宅。基地呈矩形,用地范围北侧沿悦兴路有排洪渠,地形北低南高,高差约五米。
项目用地面积12192.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694.93平方米,容积率1.956,覆盖率24.4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7087.4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607.52平方米,共设 81个地下停车位和 268个地面自行车位。
1、学校起缘:树下院子
我国古代有“孔子杏坛讲学”,聚徒授业于杏林。美国建筑大师路易·康也曾提到“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的理解”。由此,本设计引入“大树”和“院子”概念,强调层次丰富的四个院落空间及其围合感,营造有如“岳麓书院”般的传统“书院”气质。
2、未来学校,资源共享
本设计采用“未来学校”的“资源共享”布局模式,利用地形高差形成5.1米高平台,含有专业教室、合班教室、微格教室、图书馆等学术共享功能,形成小学与初中共享的“学术中心”;平台以上是以普教为主的“教学中心”,与“学术中心”上下对接;教职工宿舍高架于“教学中心”北侧,与食堂形成相对独立安静的“生活中心”。体育馆与多功能厅等组成的“文体中心”位于-5.1米标高半地下室,与地面功能垂直连接。四大中心既保持独立性,也实现紧密的“共享”关系。
3、组团教学,就近活动
项目为27班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的平面排布以每年级3个班为一组团,每层容纳三个组团。其中初中组团位于南侧,小学组团结合部分专教围绕北部两个院落展开,其余专教沿北侧和东西侧呈“S”形布置穿行于三个组团,小学和初中可以就近使用。分散布局的大小活动平台便于课间就近活动而不必上下楼栋。
4、文体开放,服务社区
体育馆、游泳馆、多功能厅、图书馆、德育展厅等功能,设置在-5.1米标高,形成集中独立的“文体中心”。其中体育设施位于东北侧,在北入口设置独立门厅,便于周末节假日对社区开放。而文化设施位于西南侧,便于与“教学中心”上下连接。
5、院落开合,退台成趣
四个院落可分为“内院”与“外院”,内院服务于教学空间,营造丰富、活跃的环境,外院则直面公园绿地和运动场地、打通景观视线。结合院落布置的层层退台和楼梯,最大限度引入周边景观,给孩子提供充满乐趣的活动平台。
6、遮阳避雨,岭南风尚
连通全校的架空层连接5.1米标高南入口广场,位于“学术中心”和“教学中心”上下之间,为师生提供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遮阳避雨场所。外廊布局、底层架空、大板挑檐、庭院围合恰当地回应了岭南气候;灰白主色调点缀彩色墙面,彰显了青春跳跃的校园风尚。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市龙华区福城实验学校(原名“冼屋学校”)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项目地点: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
设计单位: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钟中+钟波涛”工作室(Z&Z STUDIO)
设计开始时间:2016年8月
建成时间:2023年12月
用地面积:12192.46平方米
建筑面积:28694.93平方米
容积率:1.956
覆盖率:24.4%
绿化率:30.06%
最大层数(地上/下):地上10层/地下2层
设计团队:
建筑高度:23.85米/36.9米(宿舍)
主创:钟中
建筑:钟中、钟波涛、杨晴文、李嘉欣、丁文书、范明、周征文、钟海焕、邓日星、叶建泽、张道真
总图:刘目
结构:孟美莉、游力、张剑
给排水:谢蓉、瞿雅琴、李赫
电气:刘中平、蓝少青、陈爱莲
暖通:王宏越、尚双双、韩国园
景观:李本池、高义军
室内:司徒伟强、安卓诚
门窗幕墙:李杨
岩土:钟睿、孙志
市政:李伟适
电气智能化:蔡楚冬、张颖
绿色建筑:钟璐
摄影:山间影像Inter_mountain、钟中
图文整理:胡镜澜、刘畅
版权声明:本文由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钟中+钟波涛”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镶嵌山体:大亚湾核能科技馆 / 易加独特视野+华艺设计
下一篇:“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南头古城NT33、NT34改造 / 南沙原创N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