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上海汉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上海闵行
建成时间 2021年
建筑面积 26万平方米
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与闵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园区。其不断推动园区产业升级换代,力图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闵行产业强区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而临港智慧广场借科创中心建设契机,以“移动+互联网”为主题,依靠园区中信息技术相关产业,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热点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移动应用平台、软件开发设计、移动终端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
本项目从整体规划及立面表达出发,采用了一系列参数化的设计手法,打破原有制造业园区空间闭塞、局促的环境基调,塑造业态多元、功能弹性灵活的办公空间,以及高效、精致、灵动的未来园区。
项目位于上海浦江高科技园区西北角,南临陈行路,东临三鲁路,西临恒南路,北临西俊环路。其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共计22个建筑单体,包括8幢多层厂房、4幢单栋高层厂房、3幢组合高层厂房、1幢低层厂房和1幢单层职工餐厅、2幢单层的垃圾房与开关站、2个单层门卫岗亭和1幢单层门卫接待用房。为实现高效、便捷的车流动线,7.5万平方米的地下面积被设置为园区可穿行的整体停车库。
整个建筑群由方形体块合为4个组团的形式呈现,且中轴对称,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空间。为满足灵活弹性的产业及办公环境需求,设计为企业提供独栋、多栋、高层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设计布置了在园区内部围绕的一条7米宽的环形道路,将各个建筑单体串联,同时在两侧高层和多层之间,设置两条6米宽的车行道贯通东西建筑组团,在确保景观资源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园区整体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为了满足不同规模用户的需求,同时顺应园区未来发展需要,设计在建筑退界处理方面,使建筑呈现以中轴景观为中心,高度向两边递增的立体山谷布局,以求达到景观资源最大化。同时,错落有致的方形建筑体量为园区整体布局增加了趣味性,打破了建筑刻板印象,形成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建筑群。
整个建筑环抱中心绿化,将中轴景观留给了城市面。在组团中心处设有一个下沉式庭院,与屋顶绿植相呼应,使建筑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空间形成互动,展现了园区的生机与活力。
园区的立面设计采用有限参数化的策略,在简洁高效的建筑形体和灵动飘逸的视觉感受间达到平衡。
设计仅采用了四种4.2×4.2米的基本单元,以标准宽度的玻璃和铝板折面巧妙组合,在建筑的各个面上形成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为单体建筑赋予了极强的韵律感。折面向上的表皮幕墙弱化了建筑体块的实体感,恰似“波光粼粼”的江水凌空而上,为空间增添更多奇趣想象。
立面除了带来丰富“表情”,也增加了内部空间的穿透性,使建筑的采光面和人们的视线与外部空间产生了更好的互动,呈现开阔、纯净的视野。立面与中轴景观、城市景观等形成良好的对话,演绎出自然、人文的产业办公空间。
面对城市快速路的一面,建筑立面的折面样式综合考虑了空间大小、玻璃光污染、噪音等多种因素,用参数化设计反复调整,最终才确定折面的角度与分布。在减小对城市界面影响的同时,玻璃幕墙将园区的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引入室内,使建筑与环境水乳交融,应景而变。这既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呆板与沉闷,又为建筑本身赋予了生命力和温度。
由于产业的高速迭代,新型产业园在设计策略上需要回应未来产业的空间需求。为此,临港智慧广场仔细地研究了功能多元化的方形体块组团、回应自然场地的折面设计以及内部空间采光,匹配各项需求,充分延展了产业园的生命周期。
在此基础上,设计从纯粹的方盒子出发,通过外立面折面设计,打破了产业园刻板印象。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在提供采光、景观等功能的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活力与自由的气息,在建筑表达的开放性上诠释多样化,冲破常规限制,用设计回应当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临港智慧广场项目的建设,丰富了园区的配套设施,顺应“产城融合”并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功能性需求,赋予园区空间更多弹性。它在设计上规避了繁琐的装饰,在体量形态中表现出其本质的美,彰显出最独特的生命力。
作为浦江高科技园有机生长的重要一环,设计随着与未来科技不断碰撞,将为城市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临港浦江智慧广场
项目地点: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
设计单位:上海汉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6年
建设时间:2021年
规划面积:1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主创设计:王青、林易
设计团队:王青、林易、王蓓、桑玮、董媛、黄宇
室内设计:上海汉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包: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师:刘磊
本文由上海汉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人造“盐田”:西藏曲孜卡壹捌陆伍酒庄 / 平时建筑设计事务所
下一篇:蓝天组作品:云形珍奇屋,PANEUM面包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