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方案状态 中标方案
建筑面积 9657.84平方米(原有建筑)+17900平方米(新增建筑)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这是一所改扩建学校,在现场踏勘中,几个关键的感性印象成为了开启设计的底色:
这是一所生长在绿色中的学校。校园的西南面被榕树围绕,绿色生命在走廊边恣意生长。
这是一所沉浸在书香内的学校。校园里随处可见具有故事性的典故、书画、雕塑。
这是一所融解在社区里的学校。校园位于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中海怡翠小区里,建筑均为多层,街道尺度舒适,邻里氛围浓厚。
高密校园:
弹性布局,用最少的体量容纳最多的功能
为了给社区留出足量的呼吸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可变空间,将任务书中的功能极致地整合在一起,让整个校园都没有高层建筑的存在,充分融入社区关系,并让动静区严格分开。北部是安静的文化教学区,南部是热闹的运动生活区,也延续了从校园—社区的城市空间序列。
▲ 方案介绍视频 ©中建西南院
榕下校园:
赋名校园记忆——榕下也好,光荫亦可
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也是青春和记忆传承的地方。
场地里西侧有若干的榕树,我们想要尽量完整地把这片绿荫保留下来,创造一处有回忆有故事的场所,让社区大爷依然可以在这里等待孩童放学,或者仅仅是乘凉和闲聊。
从学校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首先会是一个极具震撼力的榕树客厅,我们希望这件艺术的榕树能够恰好的回应深圳的热带气候,传承绿荫下的回忆,成为学校的精神中心,多年以后,从这里走出的师生们依然能共同回忆起在这片光影天地下度过的美好光阴。
邻里校园:
是校园,也是老社区的邻里中心
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也是社区居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地方。
社区的文体设施非常缺乏,因此我们在设计中也时刻关注现有建筑与社区的诉求。未来的怡翠不仅是学校活动的原点,也是服务社区的文体驿站。我们用“轻介入”和“微改造”的理念,致力于建立“社区+学校”的实践共享空间,通过夹层空间的退让,延续了南部的商业街,拓展出了社区集市和运动中心,不仅可以分时,还能分区与社区共享,让校园成为联系社区若干个家庭的纽带。
融合校园:
新与旧的共同成长体
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也是城市发展与建筑生长的历史。
朦胧的百叶笼罩在老建筑外围,隐隐透出年代刻下的痕迹,新旧建筑通过水平的横向百叶以及庭院连接成为一体化的整体。入口处的榕树被保留,藤蔓植物在白色围网上自由生长,都是我们向龙岗传统围屋致敬的方式。
活力校园:
有梗有料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也是新教育模式下人才孵化的摇篮。
受现状学校内多个课余学习空间的启发,我们拓宽了教室外的走廊,设置了多个非正式的学习空间,像插件一般嵌入学校的各个角落。例如负一层的阅读洞穴、森林剧场、架空层里的迷你球场、顶层的蓝天农场等等。希望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秘密角落,看着校园伴随着自己共同生长。
低碳校园:
“怡翠”生活的若干种解法
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也是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生活的全新范式。
改扩建项目除了需满足功能、更新形象外,对原有建筑与场地减碳固碳的提升也不可或缺。我们在规划中通过薄剖面的体型设计,让自然通风采光变轻而易举。还有立体种植绿化、海绵城市、预制外墙、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绿色节能热回收、虹吸拓宽了教室外的走廊雨水等新技术,让“新怡翠”走在碳中和的前沿。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吉华街道怡翠实验学校改扩建工程
项目地点: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
方案状态:中标方案
用地面积:9002.53平方米
建筑面积:9657.84平方米(原有建筑)+17900平方米(新增建筑)
项目团队
设计总负责人:刘艺、林绍平
设计执行负责人:兰觅、李翔、杨丹
建筑团队:李童洋、廖培然、曹安东、卢亦庄、张姝蕙、张佳婷
结构团队:蒋朝志、蒋巍
给排水团队:谭春、王淳贤
暖通团队:莫斌、唐靖斌
电气团队:郭东、唐一鸣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社区公园:JINS眼镜前桥店 / Yuko Nagayama and Associates
下一篇:层层展开:曼谷新加坡国际学校,吞武里校区二期 / PLAN ARCHI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