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
项目地点 江苏南通
建成时间 2019年
建筑面积 6339平方米
项目位于南通老城濠河风景区畔的百年历史校园内,其西侧隔操场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以及寺街历史街区相望,其北侧校园内仍留存有北极阁老城墙遗址,东南侧紧邻校园主入口及教学楼,周边环境复杂且敏感。
建筑功能包括1200座多功能报告厅、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排练厅、学生及校友艺术作品陈列室、艺术交流空间等。设计基于对历史场域的谨慎应对和校园文化的传承发展,以“艺海磐石”为核心理念,通过“抽象—组合—调适”的设计过程,创造出具有标志性的艺术形象。整体设计以重构场地秩序及新老关系为契机,使校园空间成为一个富含历史信息和日常活力的复合载体。
历史家园
—
类型图式的场域应对
正如拉斐尔·莫内欧在其建筑类型学研究中所阐释的,建筑设计需要找到集体记忆中的类型特征,该类型作为一种形式结构,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下与历史、传统、文化等息息相关,并和日常现实紧密相接。类型须进一步抽象成为可传达相似信息的意向“图式”,并以此融入建筑及其现实环境中。
于是,设计从承载着历史文化及场所记忆的校训石、城墙砖等受到启发,经过原型抽象、图式提取、有机组合等过程,形成具有“类型图式”意味的“艺海磐石”造型,从而谨慎并清晰地实现对该历史场域的类型学应对。
同时,相对局促的用地条件也为“抽象原型”的模式组合提供了边界限制,故建筑采用集中布局,在保证对东侧及南侧建筑合理退让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给西侧及北侧留出足够的校园公共空间。东北角的樟树亦作为场所记忆,得以完好保留。
艺术田园
—
传承创新的当代书院
建筑在形式表达与材质运用上注重与校园历史环境的谐调,并体现“和而不同”。展现细腻手工纹理的横纹饰面砂浆、具有砖饰表情的铝格栅幕墙、与周边红砖教学楼呼应的暗红铝板等多种材料有机组合,其形式语汇既体现了城市特色与地域性,又能与百年历史的校园氛围相协调。
通过“抽象继承”和“转化创新”的方式,既有传统元素又具当代感的建筑形式一方面强化了“类型图式”的表意特征,另一方面也彰显着这一座以艺术教育为指向的独特气质,结合历史文化展示与校友艺术展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文化空间。
在建筑的核心功能——1200座报告厅(多功能剧场)的厅堂室内设计中亦秉持传承创新的理念,从校园西侧寺街历史街区中的天井、山墙、屋檐等传统元素中获得灵感,并结合了厅堂的声学要求。经过艺术化重组运用于报告厅四周的木饰墙面、顶部GRG(玻璃纤维增强石膏板)形成层层交叠的跃动造型,姿态各异并具艺术气息。
师生乐园
—
高效集约的共享空间
设计将艺术剧场、音美教室、舞蹈排练、艺术陈列等多元功能立体叠置,并以环绕剧场厅堂拾级而上的艺术长廊作为串联各功能的公共空间,形成一座艺术教育综合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建筑功能使用效率和公共空间活力。
在历史校园场所中,为了减少对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设计师在满足剧场空间及舞台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将建筑高度尽量压低。基于报告厅疏散和功能分区等要求,设计将剧场布置在中心以东位置,自东向西依次为舞台、观众厅、门厅,观众厅采用钟形平面,池座约900座,楼座约300座,观众席采用短排法,布局紧凑,视线条件良好。专业教室围绕观众厅西侧及北侧布置,校友艺术作品陈列及舞蹈排练厅则布置在地下一层,其南北两侧设有下沉庭院,以改善通风采光条件。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江苏省南通中学艺术教育中心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项目地点:江苏南通
方案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
主创建筑师:蒋楠、袁伟俊、任晓兵
设计团队:蒋楠、任晓兵、袁伟俊、孙李珉、姚富民、张玉兰、赵勇杰、俞建宾、尹美琴、谢红银、徐秋丽、黄海丰、张志民、马芹等
施工图设计:南通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厅堂室内设计:上海朱永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江苏省南通中学、南通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心
造价:约4000万元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年10月—2018年4月
建设时间:2018年4月—2019年4月
用地面积:2450平方米
建筑面积:6339平方米(地上4247平方米,地下2092平方米)
摄影:陈颢、蒋楠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185****9921
2年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