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是学校里最大的教具。横跨五十年,台湾的校园设计总是为学生和老师留下了舒展的自由空间。图书馆、研究院、美术馆中都渗透着通透、贯穿、协调。当代设计融合在地传统的空间让教与学得到永续。
王大闳,1961年
台湾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的出现,标志着王大闳心目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个问题有了自己初步理解。活动中心位于台大椰林大道底端一角——台大的前身是建于1929 年的台北帝国大学,校舍清一色为折衷主义建筑,既有古典的柱头,也有国防色面砖。王大闳以折叠板薄壳屋顶象征飞檐,以修长的柱列、长窗和庭院展现东方传统韵味,又巧妙地结合了战后精致而形式化的现代主义,如格罗皮乌斯在希腊雅典曾设计过的美国大使馆。
张肇康,1964 年
台大农业陈列馆俗称“洞洞馆”,以象征手法分为三段,分别是台基、隐喻屋身的回廊,以及二三层象征屋顶的外挑管状琉璃筒瓦墙。利用筒瓦做大面积的构图,除隐喻传统屋顶之外,细部还以金黄色的大直径筒瓦代表麦穗,绿色小直径筒瓦代表稻叶,象征台湾以农立国的大地景色。更有趣的是,琉璃瓦筒墙上间歇性的长条红色亚克力窗,则隐喻传统建筑的朱红柱子。
王立甫、李俊仁,1984年
共同教学馆,沿用台大校园建筑传统的土黄色十三沟面砖,塑造出砖造建筑的墙面视觉效果,但在各层楼板的位置,将十三沟面砖倒过来竖贴,用意在表现沟面砖竖贴时不同的光影效果,也是辨认楼层的功能性装饰。以洗石子处理开口,表达拱窗开口的石材效果。面向后方农业综合馆的拱窗细部处理精致,以垂直线条呼应椰林大道的老建筑群。
伊东丰雄、邱文杰,2013年
伊东的设计跳脱台大校园遗留的日治时期古典建筑风格,延续其“所有建筑都应该从‘自然’生长出来”的理念,台大社科院具备“绿建筑”的节能条件,最特别的是社科院入口、独立成栋的“玻璃屋”图书馆,要让民众产生有如置身森林看书的惬意。这座新社会科学院院馆是混合使用钢骨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地上八层、地下两层建筑物,与法学院同为台大校总区北侧的重要门户。
张肇康,1985年
本馆馆舍宽五十公尺,长六十五公尺,共五层,呈回字形,兼具传统之庄重与现代之美感。最具特色者,有宽敞之中庭与四周之园地,游息其间,仰望苍穹,俯视琼林,实令人神往;为师生活动休憩之最佳场所。全馆总面积达4130坪,可容藏书量达50万册;阅览座位2000余席,內有研究室三十间,供师生个别研究之用。
此外,又有“良鑑厅”的设立,可供国际性学术会议及电子教学之用;另有小型个人电子教学室,用以鼓励学生独立研修正式课程所未能顾及者。其他设备,诸如个人用之研究小桌、缩影阅读复印机、存物柜等均多处配置;为便于残障同学上下楼及输送书籍并设有大型电梯一部。
贝聿铭、陈其宽,1963年
路思义教堂是一座位于台中市东海大学的基督教礼拜堂,位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贝聿铭起初想用砖砌哥特式的建筑,但因台湾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后来由陈其宽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状,逐步修正形成现在的教堂造型。教堂外观由四片面组合,于屋脊分开,构成一线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与屋脊,两边为直线,所形成的曲面,称为圆锥体双曲面,使屋檐曲线更具有美感。
安藤忠雄,2013年
亚洲大学亚洲现代美术馆建筑主体由清水混凝土与帷幕墙构成。依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设计,以正三角形为设计基本元素,将正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成3个楼层,再错落堆栈成不规则的无数个三角形。藉由错落平移而产生的天井空间和户外平台,将变身为雕刻台、露天咖啡座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李祖原、王重平建筑师事务所,1993年
如何将东方传统的人文气象与现代文明结合,以象征现今东方艺术的一条出路,为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挑战。平面规划上,整个学院以陶渊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方式,来做平面的舖展,再以“依山制宜”的概念,随着地势起伏来配置空间,曲折的空间便如山的走势,且每座群组建筑都有合院,让人有游山玩水的心情。
造型上依古意的形象,再辅以细部的现代语汇与建材,来表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传统建筑斜屋顶加以错落组合,发展出既像学校、又像村庄的风情,让自然环境与人为景观的尽量融合。
姚仁喜,1998年
姚仁喜在1998年建成图书馆,并于两年后继续设计了相邻的行政教学大楼,两栋校园核心建筑塑造出校园中央广场的伦匡。图书馆为大型的框架式结构。建筑物向西,以厚重如纪念碑似的立面意向屹立于校园中央广场。中央大型楼梯、坡道及桥梁构成主要的向上通道,引导师生及建筑物不同的空间机能及不同楼层的室外阳光。
行政教学大楼包括两大部分,圆柱塔内是行政办公室与研究中心,教室分布在长方形的水平空体量。圆柱塔楼以立面上的狭长开窗强调建筑量体的垂直感,顶部的玻璃帷幕墙方盒,将原有空间转换为宽敞透明的天地。
杨家凯,2008年
杨家凯设计的通讯大楼,是元智大学校园内的第七栋教学系馆,地上十层楼,地下一层楼,占地四千六百平方公尺。整栋建筑物是以清水混凝土建造而成,外表朴实又兼具科技感,建筑的一侧被一片“翼墙”从上到下分隔开,这片翼墙到下层之后弯曲,夹层可作为咖啡厅的空间,继续往下延伸就变成户外的坡道阶梯,相当有趣。整栋大楼的建造经费约为七亿五千万(台币)。
这栋建筑就像是一座超级大电脑,是一个社会网络平台,人在里头可以自由地穿梭活动,因此,这个空间也必须是机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空间。由此,杨家凯对于公共空间的琢磨相当重视,他增宽走廊的通道,也特別预留广场空间,他说“走廊不是过道,未来也是学生可以在此学习交流,因为中庭未来会架设LED电视墙,可以播放教学影片;而半开放空间的广场,也可以作为学生团体活动、跳街舞、或是摇滚乐团表演的地方。”
有方“沉潜的现代
台湾现当代建筑·第7期(16年4月27日-5月3日)”http://www.archiposition.com/20160224/将走进台湾的校园,感受别样的教学空间。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部分文字整理自网络,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建筑摄影课10 | Michael Wolf:离得够远,城市更清晰
下一篇:建筑5分钟15 | 董豫赣:为看尽美景,日本人对庭园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