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建筑,微介入。
建筑出现取决于场地,无论是高技术的还是地域性的,其产生背景都是因为场地的诉求。这个场地既包括古人所说的Genius Loci,也包括现代人精神网络。当对事物的认识从表象转移到本体时,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以往所分类的各种所谓的流派建筑均失去了意义。无论这是一个怎样独特的建筑,都对应了场地的呼唤。
在2017年,我们参加了浙江卫视“漂亮的房子”节目,与吴彦祖等艺人团队共同合作完成了在大草原上最孤独的蒙古包,其地域性的文化属性,与我们之前的高技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是我们的突破也是传承。我们不断立足于场地,去回应难题。在2018新的一年里,望与各位同仁一同努力工作,共同感悟生活。”
——华都设计国际所
上海华都-国际所团队于2009年开始深耕建筑全过程设计设计。团队贯穿从极大尺度到极小尺度的全方位设计,从北京APEC峰会酒店到上海极小户型爆改,项目涉及到大小尺度与各种类型。这是一支年轻而有活力的团队,积极参加国际竞赛与设计投标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地域性实践,解决实际的建造问题,全面参与从设计直至建成的全过程。设计层面上强调原创性与地域性,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同时,结合当地地域特点提出适应场地的建筑方案。施工控制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控制最终完成度的效果,让奇思妙想可以真正落地。欢迎有想法的建筑师加入,大家一起努力进行大小尺度的建筑实践。
场地是在木兰围场的天然的草原上,北面群山成半围合状态,南面视野开阔,生态系统保存完好,厚厚的草垫子下面时不时可以踩到新鲜的牛粪。这是一个所有都市人心目中的伊甸园。围场是满蒙自治县,有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的特色,随处可见一朵朵蒙古包散落在草原上。在这样一个原生态自然环境完好,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场上的建筑显然应当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老子以朴素的哲学观念道出了天地自然之道。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建筑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是本项目设计思想的源泉,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展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地域性的作品往往才能抓住人心。建筑的场所感和地域性(genius loci)给人一种此时此地的力量。创新性与保护性的碰撞既是本项目的难点,也是最大的特点。建筑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建筑在最终也是人的建筑,不仅功能布局上需要要满足使用,更加重要的是其人文属性,在未来这个建筑会成为社区的公共图书馆,为整个区域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主创建筑师: 张海翱
设计团队:姚奇炜、徐航、吴昊、李迪、李洪喜、王婷婷、赵双、程子峻、刘家伟、袁胤轩、李美娜(实习)
项目详细地址: 河北省围场县哈里哈乡八十三号村
项目完成年份:2017
建筑面积(平方米): 275
摄影师: 苏圣亮
建设单位:北京聚思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业主: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康养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结构机电设计:汪国勋、张弋、浦译文
施工单位:承德市嘉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负责人:尹宏伟
特别感谢:李庆、李光、王险峰、王晓军、白龙
这个设计依据人一天,一周的活动,划分了6大基本功能:起居模式,健身模式,睡觉模式,娱乐模式,书房模式,多人居住模式。每个空间通过楼板的上下移动,满足基本的空间功能需求,比如起居模式下,通过把床上升到顶部,获得了通高的客厅。或者是通过2个楼板都移动到半空中获得了上下居住的空间。但是,对应不同空间我们其实通过材料的变化获得不同的情绪。比如客厅空间下,主要由超白玻和拉模吊顶形成了一个白色的轻盈的空间。然后通过水平向拉开的墙体,配后隐藏在后面粗糙的红色砖墙形成了一个健身空间。再比如在书房模式中,我们需要打开所有的柜子,露出隐藏的办公桌,采用了大量的原木,形成了温暖的空间感受。总而言之,我们主要是利用不同模式下材料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的。
Project Name:百变智居
Architects: 张海翱
Project year: 2016
Aear: 19sqm
Location: Beijing
Photographs: 马晓春
Manufacturers: 合海智居
华都设计
http://hdd-group.com/zw/index.php
版权声明:本文由华都国际所授权有方发表,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上一篇:我们的理想在一一接受检阅:八作建筑设计的2017年
下一篇:AIA 2018 建筑奖的9个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