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KAI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河南鹤壁
建成时间 2023年
建筑面积 10,0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场地
—
高铁与纺织机
从北京西站出发,乘坐向西的高铁,不到3个小时便抵达河南省鹤壁,从车站驱车也就十多分钟,就可以抵达鹤壁的工业科技园区。这里已经入驻了京东、富士康等科技企业。邦维高新材料的纺织园区也在2021年入驻这里,将在园区的入口处,建设一栋结合厂区的办公楼。
▲ 项目视频 视频制作:刘立超
起初的方案中,这里是一座单纯的办公楼,以条形体量建筑作为工厂园区的配套,格局是内部一条走廊,两端布置通用的房间。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甲方对着原先的方案,举棋不定。
对于沿高铁分布的产业转移,这是一种通用厂房类型——远离一线城市但选址交通方便、窄面宽、大进深的长条状规划用地,厂前区和厂区分离等等。
我们站在空地之上,目光越过树林,远处隆起地面的高铁路基依稀可见。每隔几分钟,一辆高铁就会轰隆而过。离京500公里车程,以及交通带来的噪音,是这块土地使用上的不利之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国家工业调控的大背景下,一线城市科技发达但成本高昂,次发达的三线城市拥有广阔土地但缺乏产业升级,整合各方资源进行产业交互,对双方均有好处。对于希望扩张的企业与当地政府而言,利用高铁连接产能,可以大幅降低用地成本,同时提高当地的引资收入,这是共赢的。这也同样是场地的优势所在。
策略
将功能剥离出来,首先意味着破坏传统办公楼的最熟悉的建筑经验,空间的意义变成不确定的,办公楼虽然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存在,但可以并不仅仅全部为了原有功能存在。邦维生产研发楼,通过对车间生产办公以及实验室的类型研究,深入分析功能和需求本身,也许可以消解概念,露出背后的真实。有没有可能,将“实验工厂”与“多层楼”相结合,创造一种新的的功能空间类型?
策略一:在已经规划好的厂区,十余座生产车间一字排开,南北700余米,各阶段的产品生产线按部就班地分布,但如果只进行小批量的研发实验,那么从南到北的线性排布就比较“折腾”。
如果有一种模式,可以紧密连接材料的设计与研发以及生产,将各分散车间串联的生产要素整合起来,也许将会大大促进研发实验人员的产品迭代研究,从而提高效率。
具体来说就是,在同一座建筑中,置入一套规模偏小但流水线完备的全周期生产线,用立体流线的方式,优化生产元素转移的空间距离。在实验室的小样材料研制成功之后,现场进行小批量打样测试,让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后整等流程与实验室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策略二:我们注意到,传统工业园区流线和分区泾渭分明,一般的产业工人是不进入厂前管理区的,而相应地,管理人员及外部人士也不会轻易进入厂区。这样的好处是管理高效、公私分明,但是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及情感连接。
如果有一种模式,能在满足基本办公需求的基础上,将产业工人与研究管理人员的等级鲜明感和隔阂感降低,也许会增强企业的整体效率以及凝聚力。具体来说,在同一座建筑中,让大家共处一个空间中,综合行政管理与实验研发、生产相关的人员有效连接,在特定的流线管理下,大家共享充满人情味的办公生活沟通空间。
现代纺织工序包括:纺纱、织造、染色、印花、绣花、后整理,其中“后整理”还包括了涂层、贴膜、烫金、轧光、压花、复合等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的工艺,也代表了邦维公司现代化的工业纺织水平。该建筑作为行业科普展示的重要窗口,如果能将这些工序结合空间展现在大众面前,一方面能增进人们对于公司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而言将是有趣的知识分享。
最终,这种空间模式,甚至可以进一步向社会开放,纺织科技是一门古老又现代的行业,社会上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如果可以适当地对外开放展览科普,组织当地小学的孩子,以及有合作的材料学院的学生、政府行政人员、高端材料学访问专家等等人群,并通过楼内的展陈、产品研发生产的展示,紧密连接不同的人群,最大化地创造出一种社会公共性。这样可以在宣扬企业品牌价值的同时,体现出顶尖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新生产研发楼, 重点是“连接”。这座建筑,需要建立和场地以及和高铁的联系,力图将北京和鹤壁在时空上紧密连接;这是一座办公楼,也是一座实验楼,更可以是一座先进的实验车间。“这是一座面向社会的,知识体验型的车间综合体。”
体量与象征
场地选址显然并非市区,园区与高铁干线垂直,南北700余米,东西仅150米。其周边环境既有民居村落、工业园区、仓库、住宅楼等建筑物,又有田地、交通道路、铁路干线,是与自然混杂的朦胧风景。
这里的氛围,超越了城市与田园的二元对立,开始变得模糊,既有自然的气息,又有城市的便利。不给它全新的定义,很难找到建筑设计的依据。控规中原有方案为南北向条状布局,可以顺应厂区的规划与道路,但这又会将狭窄的山墙面暴露给不远处的高铁干线,并且难以在成片的工业园区之中塑造鲜明形象。
我们决定做一个完整的形式,无论对于厂区内部或外部,希望都有一个清晰的秩序存在。
在场地中,45米面宽的立方体块和30米面宽的单层体块对角嵌套,与用地红线紧密贴合的一道片墙,将它们围合。既向西南侧提供了与园区主入口相对应的楼前庭院,亦向西北侧的员工餐饮入口提供了绿意盎然的私密庭院。
巨大的方形体块在东侧和西侧分别设有通透开口,用来呼应几分钟就呼啸而过的高铁,以及回望整个厂区的全貌。与此同时,候鸟式的纺织科研人员乘坐在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铁中,视野越过宽广的白杨防护林,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这座建筑。这对他们而言将增进身份的认同。
建筑体量的外部被4500余平米的白色竖向波纹穿孔网包裹,2毫米的金属网板由50毫米的角钢简洁地上下固定。为确保尽可能隐藏横向龙骨,最长7米的单元板块在工厂被预制,通长地固定于楼层结构板间。
100毫米的波峰谷间距,可以有效提供竖向刚性,而直径15毫米的孔间距,在提供半透明效果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降低风荷载。长短不一的水平金属檐板,将单元层高进行二次划分,檐板之上是穿孔板滤过的斑驳半透光线,檐板之下是透明玻璃的直射光线。这为建筑的室内室外,带来尺度感以及丰富的光照效果。
邦维生产研发楼的立面,由此产生出一种诗意,让人联想到工厂中,迷人的一根根竖直的丝,被拉进梭芯并在一起,梭机左右快速水平移动,将绷紧的几百根丝紧密锁缝在一起的场景,丝线呈现一种带有速度感的半透明状态。
车间模块的类型演化
我们注意到,尽管传统的车间内部高大宽敞,但外部人员要调研参观却并不方便,一方面这种活动会影响既有的内部工业操作,另一方面在安全防护上工厂也担心他们被机器所误伤。
新的邦维车间模块分别由9.6米和6米的大小柱网组成,在小柱网的上方设置夹层平面,设置为开放的展陈或者封闭的实验空间等等。设计使得参观人员和下方车间的生产人员既存在物理隔离又有视线连接。参观人员可以在不影响生产流程的情况下,安全地向下俯瞰车间,同时体验工业空间氛围。
单个车间模块结构层高定为8米,最大的纺织车间长宽超过18米和35米,可以容纳市场上包括细纺粗纺机,清流联合机、全自动杆织样机、单纱浆纱机、中空纤维膜纺丝机等各类先进机器。
而后整车间则包括数码印花机、定型烘干机、图层刮胶机、高温高压溢流机等等后区印染工艺的一些实验机器,例如长度7.5米的流延机和高度4米的吹膜机,均可以妥善布置。
三座车间可以进一步地被立体叠加,分别布置实验模块、纺织纺丝模块、以及后整模块。三者可以通过错层布置,将建筑总高度控制在24米范围内。
在建筑内部,利用车间体块的外部、空间的负体量,可以布置综合办公,设计研发,产品展陈,会议研讨等等,这类空间通常是开放、延绵、自由的。至此,生产车间、办公、展陈各类主要功能在一个建筑内共存。
复调动线
—
空间体验的连续与转化
为了让策略与项目伊始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对应,邦维生产研发楼共存着两条共生的动线。
一条是显性的对内流线,依靠紧凑的核心筒,人们通过每一层出电梯后的转换厅,进入车间或者通往办公研究区,两个主要方向的路径选择都指引鲜明,于是来者可以自觉地做出选择;
另一条隐形的对外参观展览流线,可以在不影响内部办公和生产的情况下,从头至尾贯穿整个楼体,这条流线,使不熟悉纺织工业的外部访问人员,加入到叙事流程当中。
叙事以主楼沿电梯直达顶层后的大厅作为起点,进入顶层车间的夹层空间,这里布置有关于纺织的基础科普,与此同时,可以俯瞰车间的生产链条感受氛围。从端部出来之后,通过楼梯由高至低地步行环绕,抵达中部楼层车间夹层,在这里可以观察布匹的印刷与染色吹膜。从西侧的中部车间出来后,会自然地进入到回望厅,这里可以感受到数十个标准车间有条不紊地布置在园区两侧;顺流线拾梯而下,则会到达创意设计区,布匹的肌理、色彩、纹样设计在这里呈现自由开敞沟通的工作室办公模式。穿过采光大厅继续向下,环绕来到建筑东北角部的空中庭院,我称之为“火车厅”,这里的地面高度与两百米开外的高铁是相同的高度,可以看得到对面呼啸往来的高铁,这亦是一种风景。
由此,结合一层的产品综合展厅,空间形成一条完整闭环的访客流线——既可以看到建筑内部的产业流水线,也能够看到建筑北侧的自然风景——河道以及北侧的村庄与远山。整个步道就变成了生产和观光产生关联的一条纽带。
尺度与氛围
随着动线的节奏性变换,叙事的尺度与氛围也随之变化,邦维生产研发楼包括两种尺度氛围:一种是巨构的工业车间氛围,在人工均匀光照下显现出一种暗的氛围;另一种是正常尺度的公共建筑氛围,即,在自然光照下的明亮的氛围。
走出车间,会感受到微小的差异感,因为楼板的结构仿佛消失了,但是柱子和墙体开始显现。在柔和的天庭自然采光下,同一座建筑内,会出现车间、办公、展陈的群居空间图景。他们是有差异的,但同时也是被隐含的秩序统一着。考虑到功能和流线的分隔,这种统一是通过包容获得艰难的统一,尺度得到转化。
巨构的尺度、日常的尺度,彼此之间通过节奏性的转化,忽大忽小,忽明忽暗,时而开放、时而闭合。外部的风景自二者之间渗入;但在你进入的瞬间,它们(或至少是它们的局部)已经同时呈现在你的面前,彼此交织,并且与室外更广阔的环境连在一起。
综合性与交流性的场景可以把视线引向场景之外,描绘了产业、风景这些微观或宏观的不同参照,甚至把思绪导向远方,而这正是一种慰藉,给当地职员带来一种温情,亦缓解了从异地调来指导配合的科研人员的差旅之疲乏。就此而言,其中几乎蕴含一种伦理性。
有温度的功能主义
整座建筑,在平静的外观之内,容纳了400座的报告厅和与之配套的厨房餐厅、会议接待空间,多个材料展厅,三个通高大跨度的实验车间包含纺织与后整加工的整套流程制作空间,气密实验室与造型设计中心,相应配套的厂区行政办公区。一条贯穿楼体始终的,完全公共对外的参观流线将功能区与公共区串联起来,不影响内部办公和实验。
一百多年前芝加哥派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由此作为信条,被贯彻在现代建筑之中,长久以来,工业建筑领域尤甚。
在今天,我们希望仍然从功能主义的出发点进行思考,通过“连接”,在邦维生产研发楼的设计中,由内向外地希望给予使用者更好的体验和尊严,将一座冰冷的工业建筑,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充满人情味的公共建筑。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业主: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
地点:河南省鹤壁市淇县
建造时间:2020年—2023年
用地面积:3500平米
建筑面积:10000平米
建筑设计:KAI建筑工作室 Atelier KAI Architectes
室内设计:KAI建筑工作室 Atelier KAI Architectes
景观设计:KAI建筑工作室 Atelier KAI Architectes
幕墙设计:北京博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张燕新、魏宇君)
灯光设计:辛格尔(北京)国际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机电设计:北京勤和科源机电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结构咨询:上海庐唯建筑结构设计有限公司 LAVA Structural Engineers
土建深化:鹤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室内深化:北京国盛源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主持:谢凯
设计团队:王浩、韩晔、王元媛、刘玉涵、刘立超、倪凌云、陈武顺、郭奕麟、刘世杰、刘静
项目管理:李茹茹、张军平、宋健、陈茂林、王瑞建、陈亮、焦柔
摄影:金伟琦
本文由KAI建筑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王子耕×张亚东概念提案:751D·PARK工业遗址声音装置
下一篇:沙特OXAGON未来城,漂浮于海上的港口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