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筑境设计
项目地点 江西景德镇
完成时间 2021年5月
建筑面积 11331.9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千年瓷都的文脉传承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自古因制瓷而繁荣,创造了中国陶瓷悠久灿烂的历史。传统的窑厂及住宅围绕形成的特殊城市肌理,是这个城市传统街区的显著特征。
明朝初年,景德镇建御窑厂,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彻底推翻帝制,御窑厂寿终正寝。新中国成立后,在它旁边又新建了建国瓷厂,使景德镇出现近代厂房与传统建筑相融合的特有景色。
时代更迭,产业调整,工业历史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城市经济发生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根本转变,而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却一直留存,旧瓷厂转型成陶瓷文化旅游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的陶瓷设计师和艺术家来到这里,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国瓷厂作为代表一个时代“痕迹”的文物级建筑,结合整个御窑历史街区,应该如何保护?是将它们视为拥有历史价值,一成不变的工艺品,还是将其改做新建筑以增加创意元素?两种思路间我们最终采取了后者,就像再生的细胞焕发新的生机,让城市生命得以更好地延续。
原建国瓷厂被改造为一座专业的美术馆,承担新时代的艺术使命,完成文脉传承。我们同时采用针灸的办法来激活周边并加以利用,使老街区变得富有活力。
因势利导的更新改造
本项目更新改造范围包括建国瓷厂1#厂房、员工浴室、员工宿舍、民居及北侧空置场地。我们在现有建筑条件基础上,根据馆方提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结合场地周边环境,进行与历史街区的对话式设计。
1#厂房外立面风貌保存较好,内部为大空间厂房,承重结构为砖柱,屋顶为木结构桁架支撑轻质屋顶。为保证老厂房风貌不被破坏,我们原封不动地保留建国瓷厂1#厂房的外墙,保证建筑风貌的原汁原味。
但受限于老厂房规模较小,空间单一,无法满足专业美术馆的面积及流线需求,因此,我们向地下空间延伸一层,作为库房、设备、展厅等功能,增加美术馆可利用面积,同时解决后勤流线,使公众流线与后勤流线可以有效分开,互不干扰。
向下争取空间的同时,我们也在向上争取空间。老厂房中部增加了二层玻璃体量,作为特展展厅使用,同时由于新增玻璃体量在厂房中部,通过视线分析控制,周边道路人流无法看到这块新增玻璃体量,从而达到保护原有街区风貌的效果。
二层新增体量采用渐变的彩釉玻璃,以其轻盈的立面表情使原本厚实的体量消隐在环境中。同时,渐变的彩釉营造一种朦胧的釉色变化,犹如刚烧制好的陶瓷一般晶莹美丽,又宛如一幅水墨画与场地陶瓷文化相呼应。玻璃体量内部设有观景平台,观者可从渐变的彩釉玻璃中俯瞰整个千年历史街区,与整个历史街区及御窑厂形成时空的对话。
除老厂房本身改造外,我们在厂房北侧空地采用有机生长的方式增建入口体量。设计延承原有厂房的空间尺度、建筑形态、柱网跨度、立面模数等骨骼,利用现代的混凝土、玻璃、铝板等材料,以更加简洁的设计语言,塑造衍生于老厂房的新入口空间。新旧体量在肌理、比例上和谐一致,但在内部空间和建筑细部及材料构造上,却呈现出属于不同时代的建筑技艺,形成和而不同的设计效果,为整个千年历史街区植入当代表情。
原职工浴室建筑也被完整保留,因其为砖混结构,内部多为小空间,因此被改造为贵宾室等服务功能。其具有特色的山墙立面也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形成美术馆的海报墙。
场地周边的部分民居也属于美术馆的用地范围,其与周边历史街区浑然一体,因此我们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把民居加以修缮,改造为美术馆的艺术家工作室。在延续整体场地风貌的同时,注入新的艺术功能。
跌宕起伏的时空穿越
原建国瓷厂为工业厂房,空间单一,我们在设计空间的处理上,通过加建体量,在平面与立体维度均做突破,从而丰富空间层次,形成序列空间,并利用新旧对比,带来时空穿越般的体验。
从入口广场拾阶而上,便可进入新的门厅空间,门厅空间采用“人”字形混凝土屋顶,其原型来源于老厂房屋架空间,但以更加现代简洁的手法诠释艺术空间的魅力。门厅内灯具设计为陶状,与当地文化呼应,同时强化门厅空间艺术性。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越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过程实现完美融合。
穿过门厅后经由片墙引导,再穿过有高差的过渡空间(保留浴室建筑的底层)进入老厂房,保留浴室建筑的老墙被保护在玻璃中,如展品般映入眼帘。穿越低矮的浴室底层空间,犹如穿越时空隧道,完成从新门厅进入老厂房公共大厅的变幻之旅。
老厂房公共大厅主要作为举办公共活动的使用功能,室内改造本着恢复原有厂房空间气质的原则,延续厂房木屋架形式,增加钢构件以保证其结构合理。墙面恢复红砖效果,复原50年代建国瓷厂的工业感,从而与新入口空间形成强烈的时代反差。
穿过公共大厅,经由空间中异形体(放映厅)的引导,进入三层通高的中庭空间,到达平面的高潮。设计以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空间体验——现有厂房之内,利用二层局部凸起及地下体量,设有贯穿三层的吹拔中庭,使原本单一的厂房空间变得立体丰富,气势恢宏。
沿中庭楼梯拾级而上,到达二层展厅。二层曲线特展展厅的墙面开设面向公共大厅的水平洞口,以线型的窗洞塑造永恒感,并在展厅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回望,从而把公共空间的活动如展览般纳入参观者的视线中,让观众的公共活动亦成为美术馆展览的一部分。
二层展厅采用彩釉玻璃幕墙围合,向周边环境开放,并设计观景平台,观景平台高度恰好可从厂房山墙之间一览整个历史街区,并与御窑厂龙珠阁形成视线对望。观者从朦胧的彩釉玻璃中俯瞰整个千年历史街区,渐变的彩釉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从而达成观者思想与场地文脉间的时空对话。
精细入微的技术手段
从破旧的工业厂房到满足恒温恒湿展厅的现代美术馆,这之间要解决的结构、设备、构造的问题是本案的现实诉求。
原厂房为上世纪50年代建造,受限于当时技术材料的局限性,采用砖柱支撑木桁架屋顶,四周以砖墙围合。为保留老墙,主体结构与老墙脱开,并对老墙采用钢丝网片加固,局部设置连接。为保证外墙基础不受影响,地下室外轮廓与外墙基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首层梁及楼板外挑,尽可能靠近外墙,在外墙砖柱旁增加新的混凝土柱来支撑钢木桁架屋顶。原厂房柱为砖柱,现为地下一层,地上局部二层的框架结构,因此砖柱被换为混凝土柱。但在与外围老墙的交接处,又采用混凝土柱外包砖的做法,与老墙风貌保持一致。
原屋顶结构采用轻质木桁架,年久失修。改造过程中我们先拆除原木桁架,对可用木材进行回收。新结构以钢木桁架代替原本的木桁架,增加屋顶承载力。新的钢木结构中部分利用回收木材,延续古朴风貌。
屋顶轻质彩钢瓦屋面,已出现屋面腐锈漏水等情况,且室内空间品质很差,冬冷夏热。此次改造,我们更换屋顶构造,增加防水层与保温层,屋顶采用黑脊瓦。原屋顶侧百叶窗增加low-e玻璃,并将木百叶换成金属木纹理百叶。以改善室内物理空间的环境。
结语
不同时代建筑的共生,是历史的传承与生长。改造应该树立适应新时代、新功能、新时代视角的对话关系,这样的城市更新才有生命力。
感谢刘子力董事长、熊洪华总经理、雷子人院长专业的定位及大力支持,也感谢程泰宁院士、廖鹏馆长的技术指导。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
设计方:筑境设计
设计时间:2018年—2019年
完成时间:2021年5月
主创建筑师:周旭宏
建筑方案设计:周旭宏、杨嘉、郑从涛、李雪晗
建筑施工图设计:周旭宏、范晶晶、杨嘉、杨磊明、郑从涛、肖俊龙、徐超华
结构设计:倪兴惠、王梦筱
设备设计:潘军、王自立、沈丹群、 邱平、李浩、孙超
室内设计:周旭宏、常红亮、杨嘉
项目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胜利路63号
建筑面积:11331.9平方米
摄影:根本堂建筑摄影、筑境设计
客户:景德镇陶文旅集团
品牌:渐变彩釉玻璃—广东南亮艺术玻璃
版权声明:本文由筑境设计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居住是建筑中最崇高、最重要的议题 | 2021普利兹克奖得主领奖辞
下一篇:根植于半山:东胡林民宿 / 未来以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