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结构即装饰:武汉红钢城设计创意中心更新改造 / 都市再生

结构即装饰:武汉红钢城设计创意中心更新改造 / 都市再生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1.08.07 23:39
改造后建筑南侧外观  摄影:四目空间摄影 刘安琪

设计单位  上海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  湖北武汉
建成时间  2021年4月
建筑面积  4703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前言

 

这是一次极具实验性,且面向未来的历史演绎。

 

70年前,十万大军建武钢,为解决如此庞大人口的居住问题,红钢城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示范样本应运而生。而70年后的今天,在疫情后武汉雄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如此宏大的历史,钢城第三小学作为青山红钢城片区更新的起点,从多维度、多尺度、多进程中,探讨和实践武钢精神与红坊价值的未来演绎,更具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在这样一栋4700平方米的建筑中,我们通过建筑、室内、景观及展览等多种设计方式,共同尝试通过空间设计传递有机更新的城市观、“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历史观、活力需重置的更新观,以及建筑可阅读的设计观。

 

改造后建筑北侧外观  摄影:四目空间摄影 刘安琪

 

城市观
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不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而是发展观念的新演进。城市更新不是一个新词,广义来说,中国快速的城市改造活动也是一种城市更新。若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命体,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是必然的趋势。

 

改造前的场地  ©都市再生

首先,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城市有机更新的成功实践。而最大的成功,就是原本规划中要被拆除的钢城三小被保留下来。

 

小学改造前原貌  供图:都市再生

其次,本次设计也绝不只是着眼于钢城三小建筑本身,更要服务于城市建设。因此,设计从以下四个层级着手展开:

 

· 第1层级:红钢城片区应定位为与新天地、光谷同等级的武汉城市级中心活力区(Central Activity Zone);
· 第2层级:钢城三小所处的联通红钢城与长江的中心轴线是叠加文化、生态、活力之轴;
· 第3层级:7、8街坊的局部空间需承接社区与城市级文化设施的功用;
· 第4层级:钢城三小及前后两片场地需要承载片区活力中心的功能,并预留城市级文化设施的入口。

 

建筑及景观生成逻辑示意  ©都市再生

基于这样多层级、多尺度的定位,设计首先解锁中轴线上最大的公共开放空间,完整保留既有教学楼,拆除操场及场地内其他建筑,展现完整的南侧历史建筑界面。通过“红钢之丘”景观建筑化的设计手法,与南侧城市核心设施互动并预留其主入口。而屋顶“红钢之冠”的平台,又可从视觉上链接北侧长江与南侧整个红钢城片区。

 

北接长江,南连城市  摄影:四目空间摄影 刘安琪

 

历史观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此次对钢城三小的改造也同样是在续写历史,它既是未来武汉城市发展的过往,也将成为青山红坊片区更新的序章。

 

改造后的建筑北侧外观  摄影:四目空间摄影 刘安琪

70年前,新中国以发展工业城市为核心,红钢城是大工业时代职住平衡的典范。“产—人—城”模式中,产业是主体,城市是配套,红钢城作为钢铁产业的配套应运而生。1954年,武汉钢铁公司被批准建立,定址青山,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5万多名工人和7万多名家属集结在汉。为解决工人和家属的居住问题,武钢开始以苏联工业集合性住宅区——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为范本开始建设红房子片区。

 

建筑保留俄罗斯的设计风格,墙体厚度、开窗形式中都能看出欧洲建筑的影子。分段式的外立面,在建筑细部上随处可见多层次的檐口处理、对称的三角形山花、细微处的浮雕装饰等。强调平面构图与立体轮廓,讲求轴线、对称、放射路、对景等古典形式主义手法,均蕴含在这一街坊式居住区之中。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与武汉红钢城  供图:都市再生

根据资料显示,红房子由管立青设计、绘制,并在细部中加入了中国传统纹样。八、九街坊形成了“囍”字整体结构布局,似乎寓意着中国传统“双喜临门”含义,与“家”的含义不谋而。

 

70年后,武汉以城市文化复兴为核心,将红钢城打造城市文化复兴示范区、长江主轴北起点。“城—人—产”模式中,人是主体,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