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地方工作室+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湖南长沙
竣工时间 2023年
建筑面积 1.23万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地方工作室提供。
项目位于世界计算·长沙智谷产业园内,园区承载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计算产业协同的前沿科技布局。快速、而非理性的向城市蔓延,导致围绕着高新技术产业混杂部分的居住与商业地块,周边配套环境也缺乏适合年轻科技专业人士使用的公共社交空间。
△ 项目视频 ©地方工作室
以往体现科技性,往往采用空的、轻的、透明的、反光的材料,而建筑与土地的关系采取锚固式的“密接”或“硬接”,或多或少体现着科技的力量。相较于惯常的表达,设计尝试提出悬空的“浮石”图式。
数字空间站采用两个巨型核心筒,辅以西侧两排“X”形的异形柱,共同撑起建筑的荷载,此外不设任何与地面发生联系的结构柱。巨型核心筒中型钢柱与混凝土的组合结构,让建筑出挑深远。被承托于空中的厚重混凝土板,既是楼面板,也是屋顶。
建筑的内部需要通过一个栈桥徐徐上升而入,到达的第一处精心编排的空间是半室外的阶梯台阶,它对城市开放,也没有具体的功能所指,但它不止于实用的空间。
室内多为高大空间,以满足日后多元的展览形式。起拱的楼板自然地成为大台阶所在,联系上下两个主要展示空间。混凝土巨筒又与椭圆形天井夹着两个小台阶,与大台阶呈反方向,联系更上一层的展示空间。
结构采用钢支撑框架+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组合。核心筒内置0.7米型钢柱,墙体厚度1.1米至1.6米线性递增以增重抗倾覆并提升刚度。筒间钢梁及桁架实现50米大跨。
悬浮的底面以弧线姿态悬置于下沉广场上空,它起始于西侧水面附近,以微妙的弧度掠过广场、掠过自身高点后下落,在东侧台阶入口处压低、停止。
如果说“浮石”意象很好地表达了科技性,悬浮之下的“第三空间”就是市民社交、文化活动的场所,它形成了一个市民皆可到达的公共下沉广场。
广场的北向椭圆形天井让下沉区域直通天地,阳光如日晷般印在墙与地面,阴影的弧线随着时间而变换模样,阴雨天的雨水顺着天井外壁自由落下,使得“第三空间”恰似中国传统院落的四水归堂。
地方工作室近年来持续关注建筑的自治性与社会属性共存的实践探索,挖掘建筑类型与原型的深层潜力及其当代衍生图式语言,并尝试诗意地融入当代城市营建活动之中。数字空间站针对科技与文化的辩证分析,建构了“浮石”的基本图式,旨在提供跨文化的情感共鸣。
设计图纸与模型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长沙智谷·数字空间站
项目地点:湖南长沙
建成时间:2023年
用地面积:9.35公顷(E12 地块总净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
业主:长沙麓谷城市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建筑师:魏春雨、蒋康宁
地方工作室:曹开元、张添翼、游佑萱、李静波、张懿、裴伟华、燕良峰,潘旭阳、刘骞、黄文琦、张广宁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郭健,汪刘英、孙建辉、黄频、康旦、康迪、张海洋,伍俊、刘剑、吴逊、毛颖杰,罗轶伦、郑少平、段煜钦、刘质宽、钟鸣、刘付华
总结构师:肖从真
结构咨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机电设计: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内设计
长沙视码空间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
湖南水立方建筑与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幕墙设计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复杂性结构与幕墙设计研究中心
夜景照明湖南兰德马克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结构形式:钢支撑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合结构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孔锦权
版权声明:本文由地方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树上的云、谷里的窗,南京四方艺术湖区公共卫生间 / 南京大学物物建筑
下一篇:追寻光的容器:柯布建筑朝圣笔记|旅行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