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树上的云、谷里的窗,南京四方艺术湖区公共卫生间 / 南京大学物物建筑

树上的云、谷里的窗,南京四方艺术湖区公共卫生间 / 南京大学物物建筑
编辑:宋诗雨 | 审校:宋诗雨 | 2025.08.18 16:45
树上的云  ©侯博文
谷里的窗  ©侯博文

设计单位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物物建筑

项目地点  江苏南京

建成时间  2024年12月

建筑面积  谷里的窗120平方米、树上的云126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建筑或架在松林中,或隐匿在谷地里,希望建筑退后,以谦逊的姿态回应场地,构建人与自然环境新的视角。同时通过独特建造方式的选择,无定形的混凝土回应无定形的自然,唤起感官,激发人们对身体、自然、时间的感知。”

 

建筑架在松林中  ©侯博文
建筑隐匿在谷地里  ©侯博文

 

/ 背景

 

南京四方艺术湖区承载着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事件。2003年8月,国内首次以建筑实物作为展品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CIPEA)在南京浦口佛手湖畔拉开了帷幕,这一场当代建筑艺术的盛会汇集了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上的24位建筑大师,包含当下5位普利茨克奖获得者。

 

面对如此隆重的场地,设计团队希望公共卫生间尽量消隐,同时与现有建筑保持适当距离,强化所处环境的山林景观。

 

△ 园区航拍  ©潘幼建

 

 

设计从建造方式开始入手,清水混凝土是园区建筑使用最普遍的材料, 在这里设计团队尝试给予混凝土自然的肌理,强化它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我以为我们先是自然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我们很容易和原始或者说接近原始状态的文明产生共情。它们是朴拙的、抽象的,也是充满对比的,自然与人工、原始与几何。它们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置在了一起,产生了戏剧性的冲突,激发人们在空间中的感知。”

 

参照 左图:埃塞俄比亚拉里贝拉的圣·乔治教堂,在石头坡地上开凿的石头教堂  图源:flickr 右图:沙特·古城萨利赫迈达古墓,戈壁风化砂岩自然与人工的并置  图源:wikipedia
园区内已有建筑对清水混凝土的尝试  ©潘幼建

 

/ 树上的云

 

它位于园区入口停车场一侧的松林里,与停车场有两三米左右的高差,是块逐步下降的坡地。不规则的自然肌理混凝土板像云一样架在松树林之间,柱子直径与松树相仿,以此来回应所在的场地。架起来的公共卫生间直视树梢为人们提供了非日常的观赏树木的视角。

 

通过窄桥来连接建筑与场地  ©侯博文
架起来的建筑,透过建筑可以看到背后的树林 ©潘幼建
建筑入口视角,与松树相仿的柱子  ©潘幼建
自然随机的混凝土肌理也是对树皮的回应  ©潘幼建
窄桥作为建筑入口  ©侯博文
混凝土顶面与光滑不锈钢墙面形成对比  ©潘幼建

平面中间设置了开敞休息空间,为建筑与树林的对话留了口子,面向建筑另一侧深深的密林。保留的一棵松树,从建筑中穿过,讲述着场地的故事,也允许少量雨水的飘落。

 

开敞休息空间  ©侯博文
保留的松树从建筑中穿过 ©侯博文
仿佛从山洞往外眺望 ©潘幼建

所有厕间面对树林一侧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直面树林,仿佛在密林中如厕。设置的兼顾隐私需求的电动雾化玻璃,让勇敢者和害羞者都有选择的可能。

 

以开敞的姿态面对树林  ©侯博文
所有厕间面对树林一侧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直面树林 ©潘幼建
家庭卫生间  ©潘幼建
设置兼顾隐私需求的电动雾化玻璃 ©潘幼建

架起来的建筑,让底部的坡地可以连续,花草昆虫也可以穿行。以一种低介入的姿态来迎向密林,强化其所在的场地特征。

 

架起来的建筑 ©侯博文
无定形的混凝土回应无定形的自然  ©侯博文
建筑背面隐匿在树林中  ©潘幼建

建筑背面隐匿在树林中  ©潘幼建

 

/ 谷里的窗

 

它位于园区环形道路一侧的谷地里,与道路落差大概三米多,刚好是一层房子的高度。从道路一侧,它几乎消失。仅有楼梯入口和无障碍电梯矗立在屋面,提示着它的存在。

 

化屋面让建筑融入场地  ©侯博文
矗立的无障碍电梯、球形采光窗、楼梯入口  ©侯博文
屋面野蛮生长的野草让建筑与坡地相融 ©侯博文

狭长楼梯,它是从自然到建筑、宽阔到限定的甬道,更是自然再次呈现的前序铺垫和空间转换,欲扬先抑。当自然再次打开,它被不规则的长窗限定和强调,它好像细长的眼眸,提供了凝视谷底的机会,给予场所意义。

 

作为前序铺垫的入口楼梯  ©侯博文
通过楼梯,自然再次打开  ©侯博文
凝视谷底的长窗  ©侯博文
长窗与混凝土肌理  ©侯博文

天花和墙面呈现出自然随机的肌理,似一个地下洞穴,从中窥视谷地。自然的混凝土肌理与平滑的墙面和地面产生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人工与自然、平整与褶皱,尝试去挖掘人的感官和不一样的身体经验。

 

似一个地下洞穴  ©侯博文
自然随机的混凝土肌理与平滑混凝土的对比  ©侯博文
混凝土的不同质感并置  ©潘幼建

圆形天窗给如厕带来意外的仪式感,在保证隐私性的同时解决了地下卫生间的采光,也可以窥见一方天空。

 

无性别卫生间  ©侯博文
圆形天窗形成的特殊光晕  ©潘幼建

建筑镶嵌在两侧坡地当中,坡地延伸到建筑内部,呈现出与大地咬合的姿态。公共卫生间从道路一侧形象是模糊的,只有绕到另一侧,才有一个清晰的形象展开。建筑的窗像一道裂开的口子,窥探着绿意盎然的谷地。

 

建筑镶嵌在两侧坡地中  ©侯博文
建筑的窗像一道裂开的口子  ©侯博文
建筑隐匿在树林后  ©侯博文
窥探着绿意盎然的谷地  ©侯博文

 

/ 建造

 

一旦原始的自然因素被纳入到空间之中时,其原先自然的属性在与人的相遇中发生了转变,而这时候原来自然的东西呈现出它在建筑学上的意义。

 

前期研究模型  ©物物建筑

树上的云概念模型  ©物物建筑

谷里的窗概念模型©物物建筑

混凝土是很诚实的材料,它总是忠诚的反映出模板的形态。我们的建造从模型的制作开始,以雪弗板为底,以陶土付形,以塑料膜为面,以此来构建混凝土表面的凹凸曲折。真实建造采用相同的建造逻辑,不同的是受混凝土自重大及钢筋随机弯折难度较大的影响,正式建造的褶皱起伏不如模型来得强烈。

 

模型制作:木板、泥塑、覆膜、钢丝绑扎  ©物物建筑
现场施工打样及施工遵循与模型制作相同的逻辑  ©潘幼建
现场施工:基础模板、泥土塑形、铺膜、钢筋绑扎、浇筑  ©潘幼建
墙面施工使用超轻黏土配合挤塑板塑形,降低施工难度 ©潘幼建
树上的云拆模过程  ©潘幼建
局部肌理  ©潘幼建

设计尝试给予清水混凝土相对自由的形态和肌理,其最终呈现的结果并不是可以精确设定的,只能因势就形。无定形的混凝土回应无定形的自然,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也是一种丰富性和积极性的表达。

无定形的混凝土回应无定形的自然  ©潘幼建
随机的混凝土肌理与松树皮的关系  ©潘幼建
人工与自然、平整与褶皱,尝试去挖掘人的感官和不一样的身体经验 ©潘幼建

 

设计图纸 ▽

 

园区总平面图  ©物物建筑
树上的云平面图  ©物物建筑
树上的云立面图  ©物物建筑
树上的云剖面图  ©物物建筑
谷里的窗屋顶平面图  ©物物建筑
谷里的窗地下平面图  ©物物建筑
谷里的窗立面图  ©物物建筑
谷里的窗立面图  ©物物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谷里的窗、树上的云,南京四方艺术湖区公共卫生间
项目类型:基础设施

项目地点:江苏南京

项目设计:2021年3月—2023年3月

完成年份:2024年12月
建筑面积:谷里的窗120平方米、树上的云126平方米

建设方:南京佛手湖建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物物建筑

主持建筑师:潘幼建、万军杰

设计团队:

建筑:潘幼建、张昱妍、乔能欢、李崇昊、朱屠昊(实习)、洪睿晟(实习)

结构:汤荣广、谢洪恩、杨昊、陆冬燕、颜欣妍

给排水:吴凤环、张芽

机电:王立明

暖通:王倩

智能化:马勇

施工:南京行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 侯博文、潘幼建

设计单位联系邮箱:wuwu@wuwuatelier.com

 


 

本文由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物物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公共卫生间设计
公共设施
南京大学物物建筑
江苏南京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