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右堤路佺宅:京郊合院的一种再生 / 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

右堤路佺宅:京郊合院的一种再生 / 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
编辑:李敏 | 2021.01.19 17:25
从东面窗口看餐间  摄影:金伟琦

设计单位  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

项目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

建成时间  2020年10月

项目面积  370平方米


 

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19年春,受朋友(业主夫妇)邀请,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郊区新租住的一处尚待改扩建的房子。用地在京郊顺义边上的王家场村,村子东面挨着右堤路和潮白河,西边临近首都机场。

 

王家场村总体方位

朋友分别是摄影家和陶艺师,他们看中这里到达机场和市区的便利,以及其乡野栖居情趣,因而在村子西侧选中了这处合院。这处几近废弃的合院,北侧紧邻村里的支路,东西两侧相邻的建筑与其几乎是一样的合院类型,南侧是房东新建的2层平楼房,远处隐约有片白杨林。

 

但无论怎么看,正如普通的王家场村一样,场地以及场地中的建筑,都只是华北平原中成千上万沉默的院落式缩影。

 

总平面图  ©KAI建筑工作室

这片场地乍看下来既不优美,也无丝毫特殊之处。由外向内推演建筑的设计策略,显然是无效的。那么,需要一种由内向外的设计策略:去研究家宅设计中真正的主体——人的生活;同时,对沉默既有建筑要素的深入分析挖掘,分析其背后的丰富信息。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开始居住在“因郊区人群向城市聚集造就的空心村和空置房“中,他们需要的新的生活和社会空间。

 

 

场地及房屋现状

朋友是要真实地在这里生活的,所以对空间改造的需求具体、热烈:他们需要容纳细碎生活的起居空间、冬天不出外门就彼此相连的房间、自然而不造作的院落;亦希望这里可以处处看得见庭院与绿植、支持父母偶尔来住宿的灵活调整;这里应同时具有大群朋友偶聚一起的大空间、工作之余的制陶间、自己作品的展室陈等。

 

同时,房间需满足通风、地板可加热、屋顶和墙体的保温、承重结构的加固等。橱柜的收纳、可升降的洗碗槽、隐藏式的斗柜和出风口、可被控制的造价等亦在设计考虑之列。

 

工作展间  摄影:金伟琦
主起居间  摄影:金伟琦

设计和建造就此展开。合院是2000年后新建的,出于历史原因,那个时代的建造多呈“房子越大越气派,房屋越高越阔气”。而事实上,盲目扩大居住空间的尺度也带来了真实生活与身体的疏离。

 

现状合院围合出一个12×15米的空地,四周围绕的房间内部被均匀分割。檐口距离地面4.3米。塑钢窗,现状的内部反而是做了平吊顶,将尺度压缩至3.6米,看上去是对巨大坡屋顶带来的不适宜空间做出的封顶改善(也是过去的一种保温措施)。整体来看,这些新建合院的尺度以及空间配置更接近庙宇的尺度。

 

内院  摄影:金伟琦

策略

 

由于房屋是租赁的,鉴于成本控制以及房东的要求,需让建筑避免由特定功能带来的大量改造。结合功能,我们决定拆除原有建筑的内侧墙体,聚焦于边界调和,希望重新定义建筑的尺度以及密度。

 

东西厢房北侧的临建耳房拆除,新加入的“廊间”系统使几处房屋取得联系,庭院尺度也适当降低。同时,平面布局由原先的“三个房子+中心空地”,转化为“均质多庭院”与房屋的图底关系。

 

改造前后的平面对比

陶间工作室设置在西南侧的一处房间(制陶用的二次高温窑炉在东南侧),原西厢房布置为展陈室,打通两者的山墙面直接进行联系;北屋大房的中段为起居间,东段为厨间,西段为主卧室,穿过西侧的小庭院可以抵达主卧的盥洗间。

 

对于偶尔来居住的父母长辈,设计在院子的东侧设置了尺度适宜的温馨家庭房,具有独立卫生间。老人们可以在此看电视、享受阳光。两间次卧方便父母及亲友住宿。

 

在新的格局中,原先入口处的垂花门被设计为一个开敞茶亭,作为两个院子的节点转折。一些体量略大的植物,则根据空间需求,点缀在特定的位置。

 

改造后茶亭 摄影:金伟琦
主入口玄关  摄影:金伟琦

改造后的平面有多条动线组织,东南方向为主入口,亲友及访客可以由此先行参观主人的工作室及展陈后,进入会客的起居间;而主人则可以从北侧的专属停车场地,直接进入房屋抵达厨房,便于买回来的日常蔬菜水果直接放置。

 

一层平面图  ©KAI建筑工作室

廊间

 

设计不希望简单地通过 “狭窄单一的过道”进行均质串联,而希望通过“像房间一样的廊”与现状空间进行构成。它为场地提供水平延伸,模糊边界,同时调试明与暗的层次与氛围。

 

净高控制在2.2米的素混凝土顶部,宽度从1.8至4.2米不等的廊间,在各处具体的位置围合的空间性格是不同的:前院的入口廊间呈开敞明快的水平空间,北院的入口廊间则隐蔽私密;主起居间与父母房起居间均与原有大空间构成一个全新的大的房间。

 

穿越起居间的廊间  摄影:金伟琦
穿越西庭院的廊间  摄影:金伟琦

大房间

 

设计之初,业主需要一个房间,容纳、承载大部分生活起居。例如,女主人要求坐在起居室可以看到做饭的男主人。事实上,这个要求背后的潜台词是,无论在建筑的哪里,互相被看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认为,恰恰是这一要求,似乎可以抽象成一个普遍性的空间问题——在现代家宅生活的基本功能下,如何让视线在房间中的秩序组织之下,自由而无约束?

 

从西面看起居间  摄影:金伟琦

进入这个房间,开口视线所及之处,扩建的坡屋面倾斜延伸进来,上方错出水平高窗,裸露的混凝土顶与原有木构屋面成为一个略带差异的整体;暗黑发亮的水泥地面;涂过界面保护剂、略带反光的红色烧结砖从室外延伸进来。

 

高窗给深处的空间带来柔和光线,5.4米的通长推拉玻璃门可以完全隐藏进双层墙体。如此,房间的相当一部分体量与生活,结合着温暖午后的光线,与室外的庭院与绿植成为一个整体。

 

这种参照,也表现在厨间前侧,转折处鞋柜上的那幅小画——由房主亲自绘制,描绘了孩子成长的某个瞬间。

 

从西面看起居间  摄影:金伟琦
北侧生活入口处的鞋柜  摄影:金伟琦

墙与窗洞

 

在佺宅中我们重视每一段墙体和开口,注重调整彼此的高度、宽度、厚度,谨慎重建内与外的关系,并通过它们来创造尺度+引导动线。穿行于墙壁之间,走出餐间,进入墙体另一侧的厅,行进过程中,视线穿越开口,获得与景深、明暗相关的模糊感。在该空间中,墙体是一种扩大了我们身体感觉的装置。

 

北侧入口的开洞与楼梯上的窗口  摄影:金伟琦

新建的300毫米厚的外墙采用了中心夹层保温系统,两层墙体内部钢筋拉结,墙体保温系统和屋面的外保温整体连接,连接处不会产生冷桥。从室外看,中心庭院的四周被新旧混合的红色砖块包裹,一直延伸到顶部的红瓦屋面。

 

材料上,砖块在充分燃烧的时候才会变成红色,但由于新砖通常是叠加在一起进行烧结,内部的煤矸石受热不均匀,会产生黑斑。为避免整面墙成为花脸墙,佺宅庭院墙面的砖块是由新砖和旧砖,按照7/3的比例混合使用的。生产的年份不同,砖块的尺寸差异不可避免,我们通过更宽的砂浆缝来解决找平。有时候,眯着眼睛看,2至3厘米宽的砂浆将图底关系反转,成为墙面形式的主角。

 

施工过程中的内院墙体  摄影:金伟琦

两种屋面

 

考虑到现状屋面是一种民间木构叠梁的方式,状态良好,在增加了40厚的聚苯板保温层之后,原样保留并予以表达。新扩建屋面的材料最终选用了裸露的素混凝土,抽象的混凝土在光线的反射下,与旧有屋架建立起基本的“木头和石头”的物体性关系。

 

反梁的混凝土屋面是为了进一步弱化新建屋顶的结构性,从而凸出原有木构屋架的结构系统。新建屋面地板高度2.2米,反梁控制在0.35米,这样,与原有高大的屋檐刚好可以错出一条水平长窗,实现了对室内进行纵深方向的布光。

 

墙身详图  ©KAI建筑工作室

三颗柱子

 

在几次的现场调研过程中,砸开墙体,我们发现所有木屋架的支撑体系不是由常规的木柱,而是由混凝土柱来进行支撑。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在砖基础之上直接用预制小型混凝土柱作为结构支撑的操作,被广泛使用。京郊结合处,考虑到既处于农村区域,同时又享有工业化产品的成本优势,预制混凝土柱+木构叠梁的结合便不足为奇了。

 

这种做法并不是正规的制式做法,我们却认为这种混杂自有它的智慧之处。这一次,几根埋在原先砖墙中15年的老预制混凝土柱,被彻底显现出来,“站”在了空间中央,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之后,又悄然隐去。

 

旧的柱体与屋面和家具的结合  摄影:金伟琦

当谈论“旧”的时候,我们应对过去的元素及工艺进行断代区分,不能一概而论称为传统的,或是旧的。所谓“旧”也分为“附近的旧”和“遥远的旧”。在家宅改造中,新的功能和新空间的出现,除了需要处理和“遥远的-旧建筑元素”的关系(传统木构屋架),还需要直面那些“附近的-旧建筑元素”的关系(20年之前的建造工艺)。

 

技术上,这十来根非标准的预制结构柱,经过样品的结构检测,对于承担一座木质的大屋架来说,不绝对坚固(与木梁接口处抗侧力极弱),但已足够坚固。结构评估过后,我们决定继续使用它。就这样,新的混凝土反梁和旧的柱体结合,小心地发生关系。

 

施工过程

在250毫米宽的柱面上,4根化学锚栓经水冷式钻孔后,配合直径8毫米的钢筋整体浇灌新的混凝土梁,梁柱结合在一起,反而是对整体结构的补强。形式上,旧柱体经历过时间,显得幽暗。新增梁及楼板由于刚刚被浇筑,细分之下略微发白。

 

在佺宅改造设计中希望是:一种新与旧的结合体“新旧体”,不能全旧,也不能全新,要像旧的那样新。在拆改的过程中,我们对一些现存结构、材料加以分辨,并借鉴,将它们以一种新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新的“造”当中去。

 

入口房间家具  摄影:金伟琦

在佺宅中,考虑到整体造价,绝大部分的固定家具是选用桉木芯杨木皮的多层板,根据设计在工厂进行定制加工。我们购置的多层板,整体发红,整体略微刷上一些棕和鹅黄混合的油漆,调出一种温暖的自然颜色。由于层板的木材树种不同,侧面会暴露出一深一浅的层板叠加痕迹。

 

起居间最重要的餐桌,选用了相对贵些的俄罗斯桦木多层板,木材纹理均匀稳定。2.7米的桌面与柱子穿插后扭转,并跨越不同高差的地面,内部钢龙骨支撑,结实稳固。一家的生活,围绕着这个大餐桌进行。

 

长桌与柱体安装示意  ©KAI建筑工作室

后记

 

佺宅从2019年年初着手,2020年秋天才正式入住,整个过程业主夫妇跟我们一起讨论设计,参与工地。期间随着当地不稳定的改扩建政策,也有过大量的沟通,反复。最初的想法较简单,因为这个房子容纳了住宿、会客、工作等等,是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改扩建,所以称为全宅。

 

但最终还是改为“佺宅”。正如改造过程,人们习惯于抽象寄托美好,但人和房子,总有那些坑坑坎坎。在克服困难的同时,有“人”在一侧支持就是好的,所以有了从“全宅”到“佺宅”的演变。生活的家,里面有人在,不论外面怎样,大抵就是最全、最好的家宅吧。

 

透视图  ©KAI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地点:北京市顺义区

建成时间:2020年10月

造价成本:80万元(改扩建+室内硬装)

用地面积:6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70平方米

设计单位: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

设计主持:谢凯、王浩、李萌、孙智青

设计团队:赵军光、黄鹏鹏、刘玉涵、徐王刚

结构配合:杨开

施工团队:京城顺通建筑有限公司(土建部分)张才明室内装饰公司(室内部分)

摄影:金伟琦


版权声明:本文由KAI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KAI建筑工作室
右堤路佺宅
合院改造
项目
1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178****7021

3年前

有人可以分析一下该宅院的优缺点吗,谢谢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