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华黎:墙里 墙外 | 北建大“二七论坛”第二期讲座实录

华黎:墙里 墙外 | 北建大“二七论坛”第二期讲座实录
编辑:崔婧 | 2020.07.09 17:52

承接两个月前的首期论坛(点击了解首期讲座研讨),2019年11月27日,“二七论坛”第二期于北建大西城校区教五大阶梯进行。“二七论坛”第二期主题为“巴拉甘自宅”,由北京建筑大学讲师任中琦主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TAO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华黎、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三位嘉宾围绕主题依序演讲。随后,《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三位演讲嘉宾与主持人,就巴拉甘的设计手法,以及“批判地域主义”等进行了答疑与扩展讨论。

以下是本期论坛中华黎的演讲视频与全文。

 

△ 华黎演讲视频

 

 

 

华黎演讲  摄影:胡康榆/有方

巴拉甘自宅建于1947年,与同一时期其他建筑师的作品相比,在空间关系上靠近路斯1930年的Müller house,这两个房子对照来看,可以产生观看巴拉甘自宅的不同视角。

 

左:巴拉甘自宅;右:Müller house

从平面上,自宅分成两部分——高一些的自宅、矮一些的工作室。自宅的主入口,从街道上看是非常不明显的小门。进来后是一个狭小的门厅和几步台阶,带来很强的期待和引导性。他很多住宅里都可以看到丰富的标高变化,不论在室内,还是从室内到室外,地坪的变化异常丰富、错落。接着往前走进入到最核心的枢纽空间,将人流引向各个房间。楼梯上面有光从侧面进入,光和金色艺术品的映照让这个楼梯带有很强的引导性。

 

核心枢纽空间

自宅的楼梯也很有意思。他不只一处设计了没有栏杆的楼梯,像地面的连续,从地面很自然的上台阶走到另外一个地面,本质上是连接两个断开界面的桥。我认为自宅的内部空间带有很强烈的对外部空间的理解,他设计室外的landscape和设计室内的做法,用的是同样的一种方式。

 

没有栏杆的楼梯

从中间的枢纽空间,向右进入到客厅和工作室,通过一个很小的过道,然后突然豁然开朗,就看到了最著名的场景:一个“十字”的分格的落地窗框对着花园,墙上是Josef Albers的画作。这个场景里有很多细节。通往花园的门做得很隐蔽,没有门框,当门关上的时候几乎是“消失”的。高的窗帘在外面,低的在里面。这些细节都在创造一个很纯粹的的视觉场景。

 

自宅房间大都封闭内向,而客厅是唯一看向外部的房间,但看到的景像一幅画,一个凝视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界面仍是一面墙,空间依然是内向的。

 

“十字”
高低窗帘

通往二层的楼梯很窄,仍然没有栏杆,他自己这样表述:“人们需要一个逃避的、封闭的空间来创造一片宁静。”打开木门进去,是一个听音乐和思考的幽暗区域。里面墙的高度跟人的身高相近,看不到外面,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空间在此连续,可以听到外面的声音。

 

墙的高度跟人的身高相近

我们再回到中间的核心空间。巴拉甘自己的卧室相对更封闭一些,室内布置有一点天主徒的清修状态,就像修道院的cell一样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从楼梯上来,有一个封闭的小客厅。角部暗藏了一个通往屋顶的楼梯的开口,有一些黄色的光透出来,感觉空间是延伸的,楼梯把人带到屋顶。这堵墙把庭院和街道隔开成了两部分,这里就变成非常内向的屋顶花园。

 

巴拉甘卧室
小客厅
通往屋顶的楼梯

这面隔绝屋顶庭院和室外的墙,是巴拉甘的一个颜色试验场,据说他做吉拉迪住宅的时候,很多颜色也是在现场定的。因为色彩很需要直观的感受,它不是一个预设的想法。屋顶花园的这面墙,最早是栏杆,可以看到外面的花园,后来被改成了内向的。这说明巴拉甘的很多设计都不是一步到位的。他试验过不同的墙的高度,从栏杆到栏板,又变成矮墙、高墙,再加上后来的色彩。

 

屋顶的彩色墙

总结一下,巴拉甘的空间带有这样的特征:收放、断续、内向和序列,以及光影带来的节奏。巴拉甘的空间是用墙、材料、光、色彩、水来演奏的交响曲,而且它犹如舞台场景的设计,将人处在这个场景的中心。巴拉甘自述说,他的空间一层一层展开,就像建筑的脱衣舞。

 

巴拉甘自宅

再看路斯的Müller house。这个房子可以说是路斯的体积法的代表案例,所有的房间、不同的高度,被严密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攀升和转折的路径。路斯曾这样表述:“我不会去画平面、立面和剖面,对我来说,不存在一层平面、二层平面……而是一系列的相互连续的空间、房间、过厅、平台,而且每一个空间需要一个不同的高度。”从平面图上看,经过入口,走过狭长的通道,上一个隐藏的小楼梯,就到了突然放的很大的客厅,这个客厅是它最主要的空间。是非常枢纽性的位置,从这可以看到其他的空间,同时存在很多视线上的联系。

 

Müller house转折的空间
Müller house大客厅

从台阶上去,标高变化也非常多,跟巴拉甘自宅很相似。三层主要是一些卧室,相对更加封闭的房间。屋顶U字型的庭院则拥有面向城市开阔的景观。这两个屋顶庭院一个非常内向,而一个具有强烈的外向性。“一个房子不必要在外部表现什么,而所有的华丽,应该表达在室内,所以带来这样一种室内外对比的状态。”这来自于路斯对住宅的理解,住宅就像衣服一样,是文化身份的载体。

 

主楼梯
屋顶庭院

“路斯的室内空间,包裹着居住者,就像衣服包裹着身体,而他的建筑,可以称作是身体的包层,这是一种愉悦的建筑,子宫般的建筑。”路斯的室内可以说是一个舞台的场景设计,看与被看的关系是无处不在的,路斯把居住者当成了观看者,他对住宅的定义,等同于对剧场的定义,Moller house里的餐厅和音乐室,是最好的例子,抬起来的高差和台阶,犹如塑造了舞台与观众的关系。

 

Moller house

我们可以做一些比较:巴拉甘自宅和Müller house都是由墙来界定空间,空间基本单元可以用房间去定义。从剖面上都有复杂的标高变化与不同的房间高度。他们都认为每一种行为、功能有它相应的尺度、比例。

 

左:巴拉甘自宅中的标高变化;右:Müller house中的标高变化

不同之处在于,巴拉甘自宅,更多是关于封闭、隔离和内向性,而路斯的房子强调更多的是舞台和观者看和被看的关系。这体现在对洞口的处理,比如巴拉甘自宅里,所有的洞口全都是门,平时都是关着的,视线很难从一个空间穿透到另一个空间,每一个空间都是隔绝的、孤立的,它是一个非常静止的状态。而路斯强调的是联系、渗透。

 

左:巴拉甘自宅中的洞口;右:Müller house中的洞口

对照一下这两个房子用的材料。路斯这里面用了很多的大理石、木头以及瓷砖,更多运用材料本身的肌理,去表达材料的物质性与美。而巴拉甘用的是色彩和光,所创造的是一种更加抽象、更加变换不定的一种物质性。

 

左:巴拉甘自宅中的材料;右:Müller house中的材料

对于窗户,巴拉甘开洞是为了减少眩光,柔化墨西哥强烈的光线,带给空间一天当中不同时刻的情绪变化;而路斯的窗户下面往往都有沙发,窗户是为了让光进来,而视线被引导向内部,路斯曾说过,“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不会经常向窗户外面看的”。

 

左:巴拉甘自宅;右:路斯的Leopold Eisner’s flat(图源网络)

对比这两个房子,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语境去看。Müller house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住宅,可以感受当时维也纳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路斯思考时把它放在一个文化身份的语境里去看待。他曾经说“这是我最棒的房子”,他对业主评价很高,这反映出这个房子跟人是密不可分的。

 

再看巴拉甘,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徒,一直单身,一直独居,自宅是真正的自宅。他的卧室就如同修士的房间,非常简素的一种生活状态。路易·康也拜访过巴拉甘自宅。他说“His house is not just a house. It is the house. Everyone can feel athome there.”你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能让灵魂停留的地方,一个静谧的场所,一个隐秘的桃源。它的材料是传统的,但它的性格是永恒的。

 

关于“二七论坛”

学习建筑离不开经典案例研读,而传统分析方法建立在抽象解读之上,空间和建造信息大大衰减。如何弥补这一缺憾?北京建筑大学“二七论坛”由此设立。

以“直观、深入、具体、面向设计”为宗旨,由北建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秋野发起的“二七论坛”,是学院针对专业实验教学的系列学术活动。一方面以VR虚拟现实搭建经典案例实景,带给体验者临场感;另一方面邀请去过案例现场的学者与建筑师从经验与记忆出发,结合理论思考,带来发言与讨论。

主办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承办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评论研究所、良物匠造、有方

文字整理 | 金秋野工作室:黄露、张靖雯、徐大辉、秦鸿昕、魏前程

VR场景制作 | 施聪聪、宁泽坤、徐彤达、王一民、马一丁

编辑 | 崔婧

视频拍摄及制作 | 郭嘉、胡康榆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崔婧


版权声明:本文由主办方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二七论坛
华黎
巴拉甘自宅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