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金秋野:日常空间之远 | 北建大“二七论坛”第二期讲座实录

金秋野:日常空间之远 | 北建大“二七论坛”第二期讲座实录
编辑:崔婧 | 2020.07.09 18:26
承接两个月前的首期论坛(点击了解首期讲座研讨),2019年11月27日,“二七论坛”第二期于北建大西城校区教五大阶梯进行。“二七论坛”第二期主题为“巴拉甘自宅”,由北京建筑大学讲师任中琦主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TAO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华黎、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三位嘉宾围绕主题依序演讲。随后,《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三位演讲嘉宾与主持人,就巴拉甘的设计手法,以及“批判地域主义”等进行了答疑与扩展讨论。

以下是本期论坛中金秋野的演讲视频与全文。

 

△ 金秋野演讲视频

 

 

 

金秋野演讲  摄影:胡康榆/有方

家是日常空间,为什么要在家里面寻求远的感觉?它会带来什么?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小说里,一个老作家的花园在窗外,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窗台太高看不见花园,于是决定把自己的床抬高一点,醒了之后能看到花园。而巴拉甘做过一件相反的事。自宅主卧原本是落地窗,但巴拉甘觉得看到的花园太多了,决定砌个墙把它挡起来,又墙身底下开了小洞,好让内外的压力保持均衡。

 

随着年龄增长,巴拉甘越来越封闭了。他的墙越来越高,把市井和自然都挡在外面。这到底是为什么?

 

砌个墙把落地窗挡起来

比较巴拉甘自宅和1943年他建造的奥特加住宅,可以看出区别。奥特加住宅进深很小,体量很薄,与自然的接触面很大,客厅三边被园子包围。而自宅与庭园的接触面很小,房子进深很大,特意营造了暗的内部。

 

奥特加住宅(左),巴拉甘自宅(右)

巴拉甘利用自宅14米到16米的进深,创造了视线和心理的深度。厨房门永远都是关着的,如果把门打开,里边是粉红色的餐厅,从入口能看到餐厅的大窗,看到深绿的花园。墙体变成独立的面,甚至连地面都不像是空间的一部分,每个面都是不同的材料和颜色,建筑的内部平面化了。视线的远端不断出现带颜色的光,引人到更深的深处。

 

深深的空间
墙体变成独立的面

自宅的房间里面没有穿透的或斜向的视线,因为大大的墙片挡在眼前。人们越过墙片,只能看到远处的一点天光。这样就只剩下正面视点。就像刚才华黎所说,客厅大窗变成一幅画,画是什么?你看到的不是有深度的空间,而是一个挡在眼前的面。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精心的遮挡,创造空间的无限感。

 

大大的墙片挡在眼前

房间里还有一条无所不在的尺度界限。客厅高5米,这条线大概是在2.6米高度上,其下分布着房间的使用功能,其上都是空的,连一幅画都不挂。正面大窗,窗帘挂在这个高度,阿尔伯斯的画也在这条线上。下面是人的世界,上面空荡荡,是另一个世界。

 

2.6米高度的线

接着,巴拉甘让侧高光从高处打到对面墙上,再反射下来。侧高光就是教堂里面特有的一种光。2.6米以下的人境,处在幽明的状态,再以人工光补光,营造出一个个小角落,让人工与自然光交杂出现。

 

人工光和自然光交杂出现

正常高度房间里的开窗方式,有人说是为了形成十字架,其实依然是为了侧高光,底下两扇关着,上面打开,就形成了小型的侧高光打在对面墙上,会把房间的物品照亮。那些瓶子罐子好像巴拉甘室内光环境的放大器,让人注意到深深的房间、暗暗的内部。

 

大家用所谓的“静谧”来形容巴拉甘的房子,我认为这个词不准确,应该是“空旷寂寥”——房子大而空,与外界隔绝,光线和声响都被放大了。

 

可以变成侧高窗的窗扇
室内物品变成光环境的“放大器”

巴拉甘自宅像样板间,有家居氛围却没有生活气息,人的痕迹被刻意抹除去了,但有目光在。我有的时候会设想,晚上主人把这些灯一盏盏关掉,回到卧室,这一路上的心情。感觉巴拉甘人虽住在这儿,心却在很远的地方。

 

工作室的角落里有一扇大窗,窗框故意作出厚度,透过这个窗,看到一面墙、两面墙和一团树影,山外山似的向远处延伸,没有市井喧嚣。巴拉甘是极节约的,同一个剖面,上下两套视线互相映照,一内一外,在极浅空间里边去寻求远。

 

有厚度的窗框

他在制造各种各样的远,除了深远,还有高远。上屋顶的楼梯,巴拉甘善于用狭窄的空间,平展的、延伸的、线性的楼梯,把视线引到高处去,见高见远。他把家具全都贴地,墩墩实实的,大家知道他有一米九多,家具却让我们觉得矮,就是为了让空间显得特别高。壁炉的高度与椅背的高度都在延续2.6米这条线,上面是给谁用的呢?与其说是留给神,不如说留给自然的巨人。

 

低矮的家具

实际上,不管是用浅创造深,还是用近创造远,都是用有限来创造无限。自宅屋顶花园的墙壁有很多颜色,四面封闭,像背街后巷。巴拉甘曾对朋友说,“你瞧,皮尼托,我们站在墨西哥城的最高处”。巴拉甘创造了一个幻觉,有白云、蓝天、飞鸟、星辰,这些墙面就像碗一样把世界装在里边,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

 

屋顶花园

这个时期,巴拉甘已经清楚地知道,外界的信息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对比三张不同时期窗外庭院的照片可以看到,早期庭院是开敞的,树还不大,这个时期的庭院跟洛佩兹宅一样,是一片大草坪,一览无余。后来树木生长,逐渐的把庭园封闭起来。它不只是一幅画,而且是一个绿窗帘。巴拉甘越来越封闭,他根本不想看到花园本身,他只想看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代表自然、蛮荒、野性,代表一种未经修饰的状态,窗户成为他的取景框。

 

取景框

1945年左右,巴拉甘以开发商角色在墨西哥城南部开发石头城(El Pedregal),从这些漫漶狰狞的火山地景中,巴拉甘捕捉到了大地之灵。他为何没有把自宅做到石头城里呢?如果他被自然的壮烈所打动,身为虔诚的信徒,到自然中修行,难道不比穷街陋巷里安家更能接近上帝吗?

 

石头城

巴拉甘可能不太喜欢人,但是也受不了完全的孤单。我尝试去寻找原因。他小时候生活在瓜达拉哈拉旁边的小村镇,只有一条主街,其他的地方全都是田野和引水渠,这种蛮荒的状态,他习以为常且融入血液。在新大陆,包括墨西哥、美国、巴西,开垦时间太短,文明程度相当低。那种巴拉甘极其熟悉的蛮荒,造就了西部片中的孤胆英雄。北美的文学作品处处表现这种蛮荒,像艾略特的《荒原》、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唯一的主题其实就孤独。《小城畸人》里刻画的众生,也都在享受孤独,并被孤独煎熬着。巴拉甘也正像书中的一个“畸人”。

 

石头城空旷寂寥,无比蛮荒,赋予巴拉甘一种力量,让他能够剥离弗尔南德·巴克的影响,彻底抛弃早年的殖民地浪漫主义风格。他以相当严肃和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他的祖国,把与他血液相溶的一种荒凉感,带入到室内空间。这是他后期作品的独特气质的来源。

 

荒凉感

中国古人对这件事早有见解。例如这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个人如果心是远的,无论陷入世俗世界多深,心都在别处。大时代中,巴拉甘的心境是怎样的?我们或可从自宅中窥得一二。自宅是一种屏蔽,把自己与外界割裂,本来可以在任何地方;巴拉甘又害怕孤独,只好“结庐在人境”。

 

小空间就是一幅画,建筑师以各种方式去延伸它。与通常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巴拉甘没有用宗教来表达超越性,而是像平常人一样,希望跟大家在一起,又要隔离开来。自宅就是他的自传,是他的精神世界,他用纯建筑语言来实现超越之“远”,而没有采用任何形而上的符号语言。这是巴拉甘自宅给我们的最大教益。

 

 

关于“二七论坛”

学习建筑离不开经典案例研读,而传统分析方法建立在抽象解读之上,空间和建造信息大大衰减。如何弥补这一缺憾?北京建筑大学“二七论坛”由此设立。

以“直观、深入、具体、面向设计”为宗旨,由北建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秋野发起的“二七论坛”,是学院针对专业实验教学的系列学术活动。一方面以VR虚拟现实搭建经典案例实景,带给体验者临场感;另一方面邀请去过案例现场的学者与建筑师从经验与记忆出发,结合理论思考,带来发言与讨论。

主办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承办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评论研究所、良物匠造、有方

文字整理 | 金秋野工作室:黄露、张靖雯、徐大辉、秦鸿昕、魏前程

VR场景制作 | 施聪聪、宁泽坤、徐彤达、王一民、马一丁

编辑 | 崔婧

视频拍摄及制作 | 郭嘉、胡康榆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崔婧


版权声明:本文由主办方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二七论坛
巴拉甘自宅
金秋野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