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 重庆
建筑面积 31653平方米
建设时间 2008年7月—2013年9月
主创建筑师 崔愷、秦莹、景泉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位于渝中区解放碑CBD,是集展示、戏剧、娱乐、商业为一体的多功能艺术中心。由原国泰大戏院、重庆美术馆合二为一,总体布局共10层(地上7层、地下3层),包括1个800座中剧场、2个350座小剧场、美术馆展厅及地下车库。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历经了8年时间,可谓“八年磨一剑”。
2013年,在重庆直辖15年地标建筑全民评选中,国泰艺术中心从400多个地标建筑中排名第二。如今这幢以重庆人最本质的红色为基调、搭配沉稳黑色的建筑屹立在重庆市CBD核心区,给市民留下了一片可观、可赏、可游、可舞的开阔城市空间。
在整个密集的CBD高楼环抱中,国泰艺术中心作为标志性建筑,对其他地块形成统领作用。项目从设计思路、构思要点、问题解决等方面,突出创新性和独特性。既统一于解放碑地区现有建筑,又为该地区创造了新的秩序。
国泰艺术中心在色彩方面具有地域性及鲜明的特征,在林立高楼之间,红色的边角带给人们方向感和归属感。结合建筑自身功能的复杂性,创造一个与外部城市空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具有东方特质的肌理。在不同的肌理块中,通过联系、渗透、沟通形成建筑的整体形象。
为市民开辟一个透气、可呼吸、休闲的城市公共空间和能够享受绿色的场所,力图以恰当的尺度创造舒适宜人的开敞空间。
建筑造型来源于重庆湖广会馆中一个多重斗拱构件,利用传统斗拱空间穿插形式,以现代简洁的手法表达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在设计过程中,随着设计的进展,构件的三维组织关系与传统的穿斗结构高度相似,本地的气候条件(无风、炎热)、地质条件(无地震)和生活需求(对城市空间的遮蔽),让建筑最终与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产生必然的联系,也使国泰艺术中心成为真正属于重庆的建筑。
该建筑中互相穿插、叠落、悬挑的立面筒状构件命名为“题凑”。“题”是指木头的端头,而“凑”是工法,指排列的方式,“题凑”是汉代的一种营造工法,是一种只有皇家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贵族才能使用的葬制。“题凑”表达了与秦汉文化的一种契合,同时所使用的红黑两色也正是汉代所崇尚的颜色。红与黑的色彩组合,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体现了秦汉时代之尊贵,又承载了鲜明的地域性,红与黑的结合或奔放热烈,或深沉厚重,契合巴蜀地区常见的建筑用色和生活色彩。而其高高迎举、顺势自然,正是重庆人最本质的精神追求。
“题凑”实际上也是重要的功能性构件。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将构件作为机电进风、排风管道,并将水、暖、电管道与之充分结合。最终有20%能够容纳机电管线,加之30%以上用作结构构件,使“题凑”的总体使用率达到50%以上。在建筑的功能、外形和节能需求三方面得到充分结合。这样一个如蚂蚁洞穴般到处都有通气孔的空调系统,也让国泰艺术中心成为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
建筑的东西及中部两侧形成吹拔空间,其中有一些平台和楼梯形成与城市共享的灰色空间,它既有利于大型建筑的人员疏散,又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市民休闲空间。
“上小下大”的空间格局,使建筑产生很多重庆山城常见的平台,设计师将若干平台空间相互穿插,并在局部插入和悬挂玻璃盒子,通过坡道、楼梯、扶梯等方式相连。
国泰艺术中心属于重庆城市建设十大公益设施中的重要项目。建筑功能分区由下至上分别为车库、小剧场、大戏院和美术馆。800座剧场以演出音乐歌舞剧为主,并兼顾传统地方戏剧,设置在1—4层。
美术馆设置在5、6层,以展示各类画作和小型雕塑为主,兼顾展出摄影和人体艺术等。其主入口位于5层,由国泰广场进入。300座音乐厅和多功能厅等设置在半地下室,直接以由场地高差而形成的下沉广场作为主入口。
设计根据功能合理分层布局,组织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流、车流、物流。结合分层布局并最大化拓展了室外空间的立体交通,既有效地组织人流又丰富了空间的艺术形态,彼此呼应、相互渗透使内外空间更加和谐自然。
音乐厅可容纳350人,内部为自然声设计,未使用任何扩音器材,即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确保最佳声学效果。音乐厅相对于建筑其他部分的功能较为特殊,设计团队赋予它更为自然雅致的效果:以重庆三峡风景为设计灵感,有“石头”,有“山谷”,音乐就像在其中流淌的水流。吊顶采用“三峡石”的色彩与形态,以木色调与转折的表皮结构关系暗示山川的关系。
大剧场以重庆人民喜爱的话剧与杂剧表演为主,设有活动座椅和固定座椅,左右及后侧设有两层包厢。以镜框式突出舞台为主,根据剧目要求,可以变换成传统的茶座式看台和现代T型舞台,还可以结合升降乐池和活动座椅,形成贵宾观赏区,实现多功能转换。在侧台的上方设置了两个排练厅、一个录音棚,既可供内部演出排练之用,也可预留作商业用途,为后期的商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剧场的室内设计有别于通常的做法。重庆传统的文化生活比较世俗,设计团队打破一般剧场象牙塔式的做法,采用世俗化的茶馆和戏楼的意象。剧场内以“题凑”盒子的形式设置了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包厢,使剧场有如茶楼般上下空间的对话。
剧场顶面的设计延续了杆件的高低交错、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组成方式。设计师希望既能充分表达构件相互交叉、搭接的立体感,又要避免遮挡面光。
构件凹凸变化的设计有利于声环境的塑造,经过与声学顾问公司的进一步合作,设计团队研究确定了构件的详细尺寸,并配合声学需要将构件搭接关系延续到墙面上。从建筑概念的引入,到构造关系的梳理,再到声学设计的协调,剧场的室内设计达到了诸方面的统一与协调
为了避免墙面构件有过于敦实的感觉,设计团队对构件端头采取了虚化,选择了重庆市的市花山茶花作为纹样,增加“民俗味”。饱满、细致的重瓣山茶花纹样,以镂空的形式透出灯光,使得室内空间显得更为生动。门厅内墙面饰有大面积连续的山茶花纹理,衬托于黑色彩釉玻璃之上。反光的黑色材质虚化了界面,为金色花缦增添了漂浮感,强化了重庆特有的浓重、绚丽的特质。
美术馆的首层层高为10米,二层也达到了6米的层高,给巨幅美术作品与雕塑的展示留下充足的空间。美术馆展厅的室内设计克制静谧,以空间退居为背景,成为美术品展示的极佳舞台。在预留的屋顶雕塑空间中,光线透过序列排柱式“题凑”留下的光影效果,与展示的雕塑作品交相辉映,创造出独特的文化艺术空间。
屋顶平台原本在底部设有透明的水池,可将天光引入美术馆,但在施工图设计中,这一设计被取消,美术馆室内空间因此显得比较空旷。设计团队遂以室内楼梯活跃气氛,楼梯设计得曲折有趣、形态张扬,与美术馆规整的空间形成对比。设计师将工字钢梁设于楼梯中间,其外露的效果增强了楼梯向上攀升的态势。
屋顶平台的灰空间可供人们漫步、休憩,透过“题凑”间不规则的空隙,遥望城市,远眺嘉陵江,壮丽景色尽收眼底。从艺术到城市与自然,建筑成为其中的载体。
在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环境中,屋顶成为建筑完整的第五立面。人们可以从屋顶休憩平台从不同角度观赏城市景观,也可从周边建筑清晰地鸟瞰屋顶所呈现的建筑形态逻辑,二者的互动强化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功能多样的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泾渭分明。通过调和与过渡,渗透与交融,建筑承载了市民生活的多样性。同时,建筑没有增加解放碑地区的紧迫感,而是通过空间、视线和景观等多方面解决现有的城市问题。界面的溶解和消失,让这里成为城市活动的交融点,也使得建筑不仅成为城市文化活动的载体,也容纳了多样的市民生活,成为展示当地文化的媒介。
国泰艺术中心功能多元,各功能对结构形式要求不一,车库要求柱网布置规整,小剧场、大戏院要求大空间,美术馆则要求灵活布置。为满足各种建筑功能,设计最终采用带钢结构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由于建筑层高限制,钢结构转换桁架总高仅3.7米,跨度有33米,上部承托3层美术馆荷载,计算中因桁架变形过大,上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会产生根部拉裂、超配筋等现象。为解决此问题,设计中考虑了体外预应力、锚索预加载、重力预加载等多种方式,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最终采用重力预加载方式。
建筑四周采用纵横交错的杆件悬挑,形成独特的建筑效果。设计中采用了半刚性纵横交错结构杆系,此结构体系在各种文献中均未出现。其整体受力方式为屋面出挑主榀空腹桁架,悬挂下部众多杆件,杆件总数约为1700根,总长约为20千米。每根杆件、桁架的弦杆、腹杆均为一根小桁架。根据不同的受力模式区分了不同的小桁架形式,并与重庆大学合作对节点进行了计算分析及实验测试。
结构设计难点还包括观众厅包厢设计、西侧悬挑艺术工作室、美术馆室内大坡道设计等。
本楼以大空间为主,末端主要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过渡季或冬季可用一次回风变新风比定风量空调机组来通风换气。除休息厅外均设置了回风机或排风机。大剧场及音乐厅的观众厅采用座椅下送风方式,送风温差取6摄氏度,在灯桥及耳光室则设排风。大剧场主舞台送风管布置在台口两侧第一层马道下以向下送风,侧台送风管布置在侧台顶部以向下送风,在舞台顶部设排风。根据建筑造型,尽可能利用建筑构件“题凑”做空调通风管路。
国泰艺术中心是一个综合性文化建筑,建筑造型新颖独特,内部空间丰富,特别是外立面“题凑”部分的材料构造选择和工程施工难度较大。
从本地文化要素和传统营造技艺中汲取设计灵感,并在场地空间策略上积极打造与山水、城市相融合的内外空间,使行者、观者、憩者、用者皆能以不同的进路和方式徜徉于重庆的历史、文化、山水、城市之中。作为山城的故事舞台,它将继续演绎这座城市和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地点:重庆渝中区解放碑CBD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崔愷、秦莹、景泉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建筑:崔愷、秦莹、景泉、李静威、张小雷、杜滨、邵楠、栗晗、周舰、林琢、朱卉卉、赵建新、张硕、李燕云、崔昌律
结构:张淮湧、施泓、王奇、张猛、鲍晨泳、史杰、曹清、王树乐、陈越、谈敏、王婛、闻登一、胡纯炀、朱炳寅
给排水:靳晓红、郭汝艳、付永彬、陈宁
设备:孙淑萍、李冬冬、王加、李雯筠、关文吉
电气:梁华梅、许士骅、蒋佃刚、庞传贵、李俊民
室内:张晔、刘烨、饶劢
景观:李存东、赵文斌、于超、陆柳
经济:赵红、禚新伦、钱薇
项目经理 :赵鹏飞
业主:重庆市地产集团、重庆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05年10月—2006年10月
建设时间:2008年7月—2013年9月
用地面积:9670平方米
建筑面积:31653平方米
摄影师:张广源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阿尔卑斯山上的十个“小站点” / Snøhetta
下一篇:多样与公共:雅典多层公寓楼的前世今生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