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板鸭建闻”,由作者王谦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表。
圣洛伦佐教堂加建 (Iglesia de San Lorenzo,1997—2001),项目位于马德里西边的小村庄Valdemaqueda。建筑师是José Ignacio Linazasoro。
去参观的话需要提前打电话确认。然后去Moncloa坐公交645号,一个多小时到。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山路非常绕,会很晕。接待的人是教堂的牧师,一个80多岁的老爷爷,非常和蔼,北部人,常年就住在教堂旁边的一个小房子里。
José Ignacio Linazasoro,西班牙现当代重要建筑师。1947年出生于西班牙北部城市圣塞巴斯蒂安,1972年毕业于巴塞罗那建筑学院(ETSAB),1980年于该校取得博士学位,1988年出任马德里建筑学院(ETSAM)教授。
Linazasoro的早期作品受到意大利建筑及类型学思想的影响,代表作有圣十字教堂修复(Reconstrucción de la Iglesia de Santa Cruz,1988,瓦拉多利德,西班牙)。后期受到北欧建筑,尤其是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和莱韦伦茨(Sigurd Lewerentz)作品的影响,更加注重对于历史文脉的灵活处理。他善于利用光线和粗糙的材质,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沉稳且富有历史感的性格,代表作有拉瓦皮耶斯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en Lavapiés,2004,马德里,西班牙)、特鲁瓦国会中心(Centro de Congreso de Troyes,2014,特鲁瓦,法国)等。
圣洛伦佐教堂加建比Lavapiés的文化中心稍早, Linazasoro把它当作一个实验和预演。的确,从各个方面看这个小教堂都像是后一个项目的微缩模型。同样替换教堂中殿部分的结构,同样改变了入口的朝向,同样的流线,同样用顶光区分新老结构……
现存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加建的结果:后殿(cabecera)是16世纪建造的,哥特风格;中殿(nave)是最近建造的,建筑师认为这部分设计和建造质量都比较差,所以决定用新的结构替换掉它。
另外一个得到保留的是老教堂的门头,文艺复兴风格。但是它被移到侧边,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标记出新教堂的主入口。移动主入口的目的,跟Lavapiés的教堂一样,是为了制造一个流线上的转折,这样不至于一进门整个教堂就一览无余。
人们一进入教堂,首先看到的是一个T字形的混凝土构架。构架处在阴影之中,背后是一道 “洗墙光”,明暗的强烈对比凸显出一种神圣的意味。Linazasoro受到莱韦伦茨的影响很深,在这个项目中就有多处体现,这是最明显的一处——T字形的构架是对十字架的隐喻。
此外,通过光线和结构也在空间中划分出一个侧殿,同时设计了一个凸出去的小室,通过玻璃顶引入天光,这里牧师听人忏悔的地方。
之后向右转,就可以看到祭坛部分的空间隐藏在阴影之中。同样的,暗由明来凸显。在新老结构的交接处,建筑师又设计了同样的天窗。光线沿着墙壁倾泻而下,划分出两个时空。
相比巴埃萨(Baeza)喜欢将阳光直接引入室内,强调光的某种“物质性”,Linazasoro更喜欢隐藏光线的入口。他通常借助一个粗糙的平面,让光线沿着平面“流入”室内,并留下渐变的效果。这种手法不光体现在前面提到的两处互相垂直的天窗上,也体现在布告栏的设计上。
Linazasoro刻意使用了粗糙、原始的方式来处理材料和结构。混凝土表面留下了模板的痕迹,并用光线强调出来。结构的搭接方式也追求简单原始。教堂的室内表面是刷白的砖墙,使用了跟莱韦伦茨一样很厚的灰缝。外表面使用了石材,通过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加工,再堆叠在一起,获得一种斑驳的效果。
▽ 项目的其他图纸和设计草图 ▽
图纸资料来源:
[1]www.linazasorosanchez.com/?portfolio=2001_iglesia-san-lorenzo
[2]hicarquitectura.com/2020/09/linazasoro-sanchez-iglesia-de-valdemaqueda/
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2023 MCHAP主奖6强名单揭晓,哪个项目将拔得头筹?
下一篇:gmp竞赛获胜方案:越南海防市政治行政中心暨城市演艺会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