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现今世界日益丰富与复杂的同时,人们的观念也越来越向无限宽广的领域延展,建筑不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约定俗成的风格与套路,而是呈现出更加纯粹的可能性,天空图书馆的设计即是这样一种尝试。从设计之初就没有刻意地设想过“建筑的外观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更多地思考“建筑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这种更为简单、直接的命题。
从基地南边远远望去,银灰色的建筑被安静地置于草坡之上,方正的形体与漫反射的铝板材质形成戏剧化的体验,使建筑似是轮廓分明,又似与背景天空融为一体。沿着西侧主入口的方向渐渐接近,建筑的面貌再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南侧完全封闭的铝板表皮,到西侧完全通透的超白玻幕墙;从南侧呈现自然状态的绿草如茵的草坡,到西侧大跨度的底层架空、人工设计感极强的水池和金属坡道,仿佛建筑本身切割开了两个风格全然不同的世界。
如果说建筑自身风格与形式方面的“自由”只是诠释了自由的一个方面,那么建筑师在设计中无疑试图表达更多。建筑主体方正、沉稳的体量与西侧那一条充满力量感和动感的坡道的组合、庭院里几何分割棱角分明的台阶、水景与延续了南侧整个立面自然形态的草坡的对比和融合、作为主材质的玻璃和铝板清冷、坚硬的质感对温暖而柔和的Parklex木纹板的衬托,无一不在喻示着建筑本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正如罗伯特·文丘里所说,现代建筑往往以牺牲多样而复杂的东西为代价,来将建筑中原始而基本的东西理想化,因此在面对更复杂、变化更快的世界时会变得软弱而无力;而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需求的美,都是来自内在的复杂性。
因此,建筑师遵循“意义的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的思考,将建筑的设计拆解为对每一个场景的设计,而拒绝将其风格形制进行简单地概括统一。比如在入口雨篷处应用了不规则折线形木纹板,作为入口空间内强有力的对景元素;建筑南侧延续了旁边的公共绿地,首层大部分埋于草坡之下,并且巧妙地隐藏了一个小巧精致、自然气息浓郁的庭院,与北侧清晰明了的空间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建筑自身的“自由”之外,建筑师希望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同样是“自由”的,因此在西侧主入口打造了一个完全开敞的、可穿过的底层架空空间,而在场地内部营造了界限模糊的“院落”。建筑师认为,“院落”的界定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因此尝试了以一条半悬空的坡道对内外庭院进行模糊划分,从空间的暧昧关系上继续呼应“自由”的设计理念。
从建筑正面看去,轻盈而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坡道宛如悬浮,与水池之上的道路在平面投影上呈现互相平行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喻示着两者在流线方面的并列性,并不刻意强化其中一种,而更多地突出并存的“可能性”。这两条通路通过建筑内部的流线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线,成为建筑中主要的流线组织方式,更少强调“顺序”“方向性”,更注重不同区域间流线相互的融合与串联。
不同的流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空间感受。站在建筑正前方的广场上,既可以选择穿过水池直接走进折线形雨篷下的接待主入口,也可以选择沿坡道徐徐向上体验空中花园;从二层的图书馆出来,既可以穿过花园体验上层的样板房,也可以走下曲径通幽的景观楼梯到达下沉庭院。建筑师致力于赋予“人”的活动更多的可能性,让使用者在建筑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建筑的功能与使用方式日趋复杂和多元化的现在,建筑师不应以掌控者自居,而应将更多的可能性让渡给实际使用者,人的使用活动才是空间的灵魂。
建筑主体由浅灰色铝板,配合超白玻形成主立面效果,局部添加Parklex木板作为点缀。玻璃本身具有随光线变化的通透性和反射性,配合铝板的漫反射对周边环境也形成了深浅不一的反射效果,形成了建筑对自然环境主观的反映和融入,从另一方面达成了“与自然对话”的设计主题。
建筑西立面上竖向的、不规则排列的铝板,不仅仅是立面造型元素,同时也是遮挡西晒的遮阳板。从侧面看过去,铝板和玻璃幕墙互相反射,模糊了室内外界限,提供了一种暧昧的美感。
随着一天中光线的变化,光作为一种独立的材质参与到建筑中。铝板随着阳光强度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调,玻璃的色调则同时具备了天空的颜色和内部的光照,平静的水面再将建筑和天空一同纳入其中,层叠的光影反射让建筑的边缘和界限模糊起来,也为建筑呈现出更丰富多变的面貌。夕阳西下时分,从二层平台的花园向西望去,温暖的余晖透过两层玻璃幕墙,如“框景”一般勾勒出西侧公园景观和远方西山的轮廓,玻璃退让为光线的画布,室内的场景与活动展示于画布之上,上演了有趣的“看与被看”的空间叙事关系。
项目名称:北京万科翡翠书院天空图书馆
项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
业主单位:北京万科
建筑设计:北京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北京熬那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
室内设计:广州杜文彪装饰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宋照方
设计团队:张强、王小飞、刘姝婷
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7年7月
竣工时间:2017年12月
建筑摄影:Peter Dixie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授权发布,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上一篇:另一种建筑师:记上海新乐路东湖路地区城市研究与更新 / 梓耘斋建筑
下一篇:王宝珍:与造园相关的两个闲话 | 有方讲座37场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