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国首次以生土建筑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土生土长”生土建筑实践京港双城展开幕式暨现代生土建筑国际论坛,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举行。9月16日开幕的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1月6日——周一至周六,每天10:00-17:00对公众开放。国庆节期间正常开放。
此次活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无止桥慈善基金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副司长卢英方、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启鸿、无止桥慈善基金发起人、义务秘书纪文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教席资深专家Martin Rauch、国际生土建筑中心副主席Jean-Marie Le Tiec、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秘书长金光辉等人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之后,举行了现代生土建筑国际论坛。国务院参事、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与现代生土建筑大师Martin Rauch分别以“中国乡村复兴与生土建筑”、“生土营造的现代化与设计表达”为题作了主题报告。法国国际生土建筑中心副主席Jean-Marie Le Tiec、法国amàco材料营造中心研究员Dominique Gauzin-Müller、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的著名建筑师Anna Heringer、日本的著名生土抹面技艺传承人铃木晋作、建筑室内Confort 杂志主编多田君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周铁钢以及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穆钧等6位国内外生土建筑领域的知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发表了演讲,首次向业界与社会大众深入、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生土建筑领域最新的研究实践成果和发展动态。
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穆钧教授表示,“万物生于土,而终归于土”。至今,在我国仍有至少6000万人口居住在不同形式的生土民居建筑里,且多集中分布于贫困农村地区。尽管享有“冬暖夏凉、生态环保”等美誉,但传统生土民居在抗震和耐水等性能方面存在的相对缺陷,使其难以满足今天人们日趋多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甚至成为贫困落后的象征。这也是当今众多传统营造技艺面临的共同窘境。
穆钧说,过去十年间,无止桥研究团队针对传统生土营建工艺的发掘、改良与革新,通过系统深入的基础调研、试验研究与示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次展览,在总结过去十年的同时,联合国际现代生土建筑界的同仁与先行者,向社会大众呈现一幅以“生土”绘就的画卷,开启一扇回望传统、审视传承的窗口。
穆钧提到,我们曾像鄙夷土布衣裳一样摈弃延续千百年的传统,像追逐“的确凉”那样拥抱工业化的一切。而今天在这里,我们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要去取代或是否定什么,而是希望在所谓“最好的”唯一选项之外,追寻曾经应地绽放的那份多元,探索属于今天的“纯棉制品”。我们希望,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中,人们能够重新触摸和品味人类沉淀千百年的传统与智慧,感受那份久违的真实和温暖,思考传统价值之于今天的意义。
看建筑展,尤其是在展场里满眼都是关于“土土土”的展品,是不是一定就代表枯燥和抓瞎?不会,只要你有足够条理,挨个击破,多么“高高在上”的展览也难不倒你。
针对本次展览,无止桥慈善基金与北京建筑大学联合举办了一次为期2个月的大学生暑期工作营,所有的展品由来自内地、香港和美国的30余位大学生志愿者和实习生,在北京建筑大学穆钧、蒋蔚、任中琦、郝石盟四位策展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协作,亲手完成。
来到此次生土展现场转一圈,即可感受到策展团队的用心,尽可能地用到了各种丰富的展示手段:图文展板、实物工具、样品试件、片段装置、建筑模型、视频资料……
这次展览——国内首个全面呈现关于生土方方面面的综合展览——关于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及建造技术、生土材料应用基本原理、生土材料美学表现、现代生土建筑领域的实践等等,所有关于生土的一切,在这里全面呈现,一网打尽。
那么和有方一起分五个步骤,拆解这个关于土的展览。
这一部分展出了无止桥研究团队近十年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研究与文献分析成果,并针对中国传统生土建筑的发展脉络、分布特点、营造技艺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还对部分曾经相对含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结合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夯筑施工工具实物与传统生土建筑案例的图文展示,使人们对我国各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及其营建工艺获得一个基本的认知和总体印象。
这一板块利用图文和教具对现代生土材料优化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科普性的介绍。同时,首次引入法国amàco材料营造研究中心拍摄制作的“生土材料应用机理”系列教学片,从中观和微观层面生动地诠释了生土材料科学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生土就是“又丑又土”?这个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展览最让人惊喜和最有颠覆性的区域,原来生土也有各自的肌理和颜色,就如你们最爱的唇膏一样。志愿者充分利用不同原色的生土为材,以大量的小型试件的形式,分别在强度、色彩、肌理、形态等层面,进行开放式的设计与制作尝试。参观者可以观察、触摸、以及天马行空地想象,以此来感受一种“新”的传统材料,及其潜在的设计语言、表现形式与相适宜的应用定位。
在这一板块里,以图文的形式集中介绍了无止桥团队十余年来在生土建筑研究与实践方面的项目案例,以及无止桥慈善基金推动的一系列农村扶贫建设项目。尤其以模型、墙体装置、视频等形式,再现了这些项目中的一些片段。
2016年,国际生土建筑中心发起了首个国际性的当代生土建筑优秀作品评选,从 67个国家的357个建成于2000年后的项目中评选出40个入围项目,并有9个项目获得最终的专项大奖。其中,策展团队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和“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综合示范”两个项目获选入围,后者最终获得社区发展类大奖。
这个版块用图文展示了获奖的案例,使参观者对于国际生土建筑实践与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认识。
有方:如今说起生土建筑,也就是大家嘴里说的“土房子”,在城市里几乎绝迹,在农村也是危房、贫困的象征。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穆钧:因为认知的片面,以及长期以来技术层面的欠缺,生土建筑在民间确实如你所说,是落后、贫困的代表。我想正是为了撼动、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今天才要做这样的展览,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宣传,告诉更多的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其实生土建筑也可以是牢固的、优美的,甚至是有品位的。
有方:生土建筑目前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如何?是不是真的仅在西部地区还有少量使用?
穆钧:2010到2011年期间,住建部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房现状抽样调查。实际的调查结果是,这些土房子遍及全国的各个省份。在中、西部12个省,把生土作为房屋主体结构材料的房子,占到20%以上。在甘肃、云南、西藏的部分地区,这个比例甚至超过60%。现存传统生土民居的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新疆地区。
有方:现在你们大力推广生土建筑,是因为已经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了吗?
穆钧:我们大力普及、推广生土建筑的常识和技术,因为我们十年来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在技术上也做到了与国际接轨。
生土建筑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最突出的是可以就地取材,房屋拆除后生土材料还能反复再利用,甚至可以作为肥料回归农田;此外加工过程低能耗、没有污染;当然冬暖夏凉、调节湿度、造价低这些优点是大家共同所知的。
但是耐久、抗震性也是一直以来生土建筑被诟病之处。这次展览正是想告诉大家,基于欧美等一批研究机构的现代化应用研究,加上我们多年的实践结果,现代生土材料性能大大优化,能够有效克服了传统生土材料在力学和耐久性能等方面的固有缺陷。现代生土材料及其建造技术已成为实现低碳环保建筑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有方:如果这么说,生土建筑的未来发展应该相当乐观。
穆钧:从技术上来说,比较乐观。你可以看见我们现场展示的一些生土制作的砖体、墙体、柱体,经过现代技术处理以后非常结实坚固,甚至很细腻,可以完全克服传统生土建筑的缺陷。但是,我觉得最难的,还是如何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将生土材料引入现代建筑设计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是一条漫长和艰巨的道路。
有方:对于生土建筑的未来你怎么看?
穆钧:我们现在推广生土建筑,也不是为了要取代钢筋混凝土。在现在这个工业化时代,钢筋混凝土基本上成为建造的唯一的选项,现在到处都是这种冰冷的盒子。在过去,各个地方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得建筑变得丰富多元。我们希望把这些传统的东西重新发掘出来,创造更多元的这种选择,使得人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去建造。我们追究的是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把原来那种麻布升级到现在的纯棉,依然保持它这种生态的环保性,同时克服它自身的各种缺点,满足人们今天的这种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小题大做 | 王澍谈冯纪忠与方塔园、何陋轩
下一篇:王府井街道整治之口袋公园 / 朱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