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至南,从古代到现代,我们似乎在泰国湄南河流域的历史脉络上越行越远。湄南河研学营第四日,经历了由大城到曼谷的地域跨越,以及古代遗址到现代建筑的时间跨越,一条更清晰的脉络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同时期城市发展过程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式。由素可泰古城到大城府遗迹再到曼谷,其实是由农耕文明逐步迈向海洋文明的城市发展过程,这种逐步走向自由发展的城市存在着种种顽疾。如何应对城市污染严重,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的问题?如何在现代化的繁华都市中做好遗迹保护工作,解决新城与旧城之间的冲突?这必然需要我们转回到本国传统的地域性研究中找寻答案……
随着北部素可泰王朝的衰落,泰国经济重心南移,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大城王朝得以建立与发展。
对于这样一座受到宗教神权、统治集权,同时又受到外来文明熏陶的城市,其布局自然也被赋予了地域性的特征。王城不再是方正的布局,但宫城以及寺庙仍然是方正的中轴对称,甚至是拉丁十字的布局,这就是约束与自由杂糅的体现。道路、运河以及主要建筑周边的护城河构成了大城府自由与严谨并存的城市规划。一方面吸收当时最为繁盛的高棉文化,另一方面受到中国、欧洲文化的影响,大城王朝以贸易富国,与东亚、东南亚以及西洋各个国家进行贸易,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国库充足,民众富庶,以至于忽略了军事发展,繁荣便被缅甸毁于一旦。相对于素可泰古城遗迹以及西萨查那莱古城遗迹,大城府遗迹展现出一种受战争摧残的衰败景象,到处都能看到战争的影子。设计者没有过多的修复,也没有在裸露的空地上铺满整齐的草坪,而是任由野草疯长,保留了战争过后衰败的空间氛围。
如何处理新城与旧城的关系,历史将以何种方式向人们展示,古城又是如何承载新的城市生活,这都将是古都生存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城府建立的时期正是泰国由农耕文明逐步转向商贸文明的转折期,代表海洋文明的大城府取代了代表农耕文明的素可泰成为泰国的首都,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神权的逐步世俗化,形成了独具泰国地域特色的城市。
大城府建立于三条河流环绕的淤积平原上,城内还开挖了一条运河,形成对河道的充分控制,与素可泰古城和清迈古城注重防御和控制耕地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明了其对贸易的重视。城市形制开始变化,不同于以前规则肃穆的王城,大城府展现出自然生长的状态,这种新的城市形制说明平民阶级的逐渐觉醒。自由的城市形制顺理成章的带来了商贸的蓬勃发展,使得大城府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外交和商贸中心之一,成为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中心。
这种交融在大城府的佛塔建筑中得以体现,不同于之前看到的无法进入的或圆或方的曼陀罗平面窣堵坡,大城府的帕斋滴平面中设有突出的门洞以及供人攀爬的楼梯,平头之上更是有了一圈柱廊,这种平面和做法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塔中供奉的舍利也有所变化,王城中央三座佛塔中供奉的不再是佛陀的舍利而是君王的舍利,君王将自己化为佛陀的形象,如同中国天子一般神化了政权,这或许是国家力量增强进而中央集权的常见现象。玛哈泰寺也充分表现了文化融合的现象,除了素可泰式的主塔外,周围的小塔表现出锡兰式和高棉式的特征。虽然佛塔的风格各有不同,但其地域性的材料—红土和灰泥却始终未变,同样不变的还有佛塔环绕主塔的向心式排列,高达44米的主塔层层叠叠,逐层收分,模仿须弥山的形象表现出强烈向上的动势。
从大城府城市和建筑形制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城市理想化和现实条件之间的冲突,正是这种制约形成了今日富有地域化特色的泰国建筑,而非千篇一律的乌托邦型城市,这种地域化的手段正在成为现代城市顽疾的解决之路。
沿着湄南河自北向南而下的四日,横跨三城,历经三朝,不同时期文明遗留下的城市空间物质载体激起不同维度感官体验的同时,亦引起了对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探究。这三大古城的遗址保护可被大致划分为两个类型,其一,魏功甘古城,弥漫在新城之中的分散式遗址保护;其二,素可泰与大城历史城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遗址公园系统,属于“大遗址”整体保护范畴。
魏功甘古城由于水患,城区完全被淤泥覆盖,寻找修复遗址的工作与居民就地建屋的现状相互冲突,形成了如今村庄与遗址交融共存的局面。区别于遗址公园,魏功甘长期保持着村民与遗址之间良性的对话关系,然而弥漫式的散点布局大大降低了遗留城址之间的联系。
素可泰古城遗址与大城古城遗址采用“大遗址”的整体保护方式,作为市民公园展示泰国最辉煌的两个历史时期。它们的保护原则是不改变遗址古迹的原貌,不做大规模修复与重建,对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和文物进行局部搭棚新建,尤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大城的遗址保护与素可泰相比,由于前者历史上经历缅甸军的火烧毁城,红砖砌筑之间感受到更多的是战争洗礼后留下的沧桑与萧条,供游人参观的步道缺乏清晰的指引性,多为草泥地。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操作方式,业内外一直争论不休,究竟是尊重其原真性的展陈方式理想,还是兴建建筑、构筑物将遗产保护由露天环境转移到室内空间中去更加合理?答案可能要根据不同的地域语境去解读。
沿湄南河从北向南,我们在过去的四日里,造访了魏功甘古城,清迈古城,西萨查那莱古城、素可泰古城和阿瑜陀耶历史公园。
作为各自所属王朝的都城,素可泰和大城府是文明进程的载体,记录着其形成之初以及形成之后各个时期相关的历史信息,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古城本身作为有形的实体,其选址布局、构造技艺、形制风格,都体现了古人高水平的技术和艺术水准。因此,西萨查那莱古城、素可泰古城和阿瑜陀耶历史公园的设立更注重古城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魏功甘、清迈古城区生活着千万居民,古城保护或改造的每一项举措,都影响着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不仅存在于王室、宗教建筑之中,也体现于市井生活的细微之处。因此,魏功甘和清迈更多地考虑了古城的功能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使人口高密度涌入城市,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愈演愈烈,这使我们开始反省城市无需发展所带来的后果,意识到绿地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曼谷都市森林公园作为泰国应城市问题的重要尝试,以可持续设计为基础,巧妙地融入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森林形象。乡土树种的应用不仅顺应了自然的规律,也唤醒了一代代人对纯粹自然的追念。垃圾场的再利用一方面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改善了环境。
同时我们也对游线组织的合理性、观赏点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思考。应用何种手段提升场地的可达性与可参与性,规划设计与自然生长应把握怎样的平衡,生态修复技术与风景园林设计如何交织共荣,此一系列问题,也都是我们在进行棕地修复时应当仔细思考的。
三个遗址公园在景观设计上,都采取简单平阔的疏林草地去衬托遗址建筑群的雄伟苍凉,在植物设计上以高大乔木与草本植物为主,较少用到灌木,因为灌木的加入会显得更细致化人工化,反而削弱遗址公园的壮阔感。素可泰古城用龙船花作为灌木绿篱,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做法,用矮于视线的灌木分隔暗示之前被毁的城墙,这样避免新建筑构的同时也可以告知游人历史的信息。工整的绿篱在遗址内与道路时而交叉,时而平行,营造出的局部效果给人以欧洲古典园林的错觉。相反,大城府遗址公园野草古树营造出的气氛,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经庄严规整宫殿的震撼感。遗址公园中的植物除了衬托之外,也可以成为奇观。在大城府历史公园的玛哈泰寺,掉落的佛头与菩提树根交缠在一起,形成树包佛头的特殊景观。
曼谷森林公园内两面弧墙夹着狭长的甬道蜿蜒向前,走在其中竟有走在大城府遗址红砖路上的感觉,不同时代的建筑因共同的地域而让人感到某种延续。垃圾填埋场再生的曼谷森林公园是一种有益的景观尝试,从自然、历史层面延续了地域性的景观。
人口增长与城市开发成为21世纪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亚洲国家的一些城市,在近30年间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面对城市高密度的现状,各种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研学营的第四日,我们来到泰国的文化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曼谷。这里虽然是世界的边缘地带,却有着所有大都市都面临的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秩序混乱、公共空间缺乏等等。如何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成为提升高密度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The Commons商场作为都市商业空间的探索,为我们展现了公共空间融合生活的范例。架空的底层、错落的中庭和流动的花园,看似随意的形式,实则蕴含着对于气候以及行为的整合思虑。根植于本土文化和气候环境,结合地域性的风格去创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正如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如果不是为了寻找自己的道路,我们要心灵有何用?
问:为什么从大城文明开始,泰国的政权核心逐渐向海洋方向迁移,而中国的首都则多定都北方呢?
沈旸:从大城王朝开始,政权通过土地改革等活动开始进行大一统王朝的思考,将分散的城邦统一成稳定的王朝,随着沿海贸易的不断发展,宗教势力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限制减弱,国王的权利不断上升(同时期佛像面部特征与国王面相的相似程度可以看出),世俗的权利也得到不断的提高。随着运河的开凿,大城王朝由三面环河的半岛逐渐变成四面临水的岛屿,南方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相比之下,古代中国虽然中后期南方经济日益发达,但归因于文化性格,军事防御,大国天下等诸多错综复杂的需要和思考,南方建都较少;东南亚由于多为城邦制国家,缺少雄主的思考,随着经济发展和权利更迭变换国都也就相对自然了。
问:今天我们从大城到曼谷,经历了古代城市遗迹到现代实践的转变,它们之间从地域的角度出发有什么线索和联系呢?
江泓:这次我们的游览路线主要包括了三个类型:历史性古城,特色市镇,现代设计。如何挖掘异域文明的地域性?如何在现代性中发现地域性?如何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今天朱拉隆功大学教授的讲座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进入现代时期,我国和泰国的城市发展历程惊人的相似。特别是大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天的经历感受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历史城区与新建城区的关系,街景、立体交通、天际线这些都可以展现出一个城市的面貌;景观设计中考虑的地域性城市对环境问题的反应通过今天这样一个小的垃圾场改造项目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同时在大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情况下,结合地域中的热带气候,商业建筑可以呈现什么样的姿态,从晚上the Commons商场便可以看出来。当然,旅行重要的是调动不同的官能去体验,从横向、纵向的维度去比较,去体悟,去感受,从而更为精准地定位自己的座标。这才是这次旅行最大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有方新媒体中心联系。
上一篇:遗产保护:新旧交织的十字路口|东南+有方泰国湄南河流域考察第3日
下一篇:不曾离弃的地域,回看湄南河旅程|东南+有方泰国湄南河流域考察第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