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每一座村庄,都带有着它们独特的气质。一提到伊斯坦布尔,总会让人想起奥尔罕·帕慕克描述的古都的“呼愁”与忧郁;而一说到巴黎,满脑子浮现的,是伍迪·艾伦的午夜城市闲逛的心绪;构成这些地方的,不只是生活其中的人,那些自建成之日起站立着没有移步过的建筑们,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如果这些建筑们也有生命,那么,因为所处的基地条件不同,材料的不同,空间的不同,它们身上与生俱来的性格与情感也会不同。而这一群“人”中,总是那么一些孤独者,以特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着。
这一次,一起走近,那些孤独的美术馆(博物馆)们。
德国的Hombroich博物馆岛与世隔绝,远离尘嚣。博物馆内完全没有任何指示性的标志。游客可以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在这片被自然景观围绕的场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游览路线,发现自然与建筑。
热衷于几何形体研究的雕塑家Erwin Heerich,在Hombroich博物馆岛上设计了无功能无建筑概念的建筑Turm,有着极度简洁的建筑结构与空间,你可以选择从小门进入直接穿过整座建筑。
即便它没有具体的功能,当身处其中,站在窗口前看着外面的荒草时,那种油然而生的孤独感,与建筑本身的孤独感,也就交织在了一起。
同样在博物馆岛上的 Siza Pavillon,建筑体被隐藏在一堵墙后,建筑主体围绕着一个中心小庭院形成一个U型连接。两扇相对的全景大窗户将中心空间与环境联系了起来打开,为室内框出了一幅自然的壁画。
来访者刚刚进入这个空间时,感受到的,是这座建筑的收敛和内向。当继续向前,漫长其中时,可以感受这座建筑孤独的外观下,隐藏着的外向性格。
位于奥地利的Liaunig博物馆,有着用于临时展览的160米长的大厅,几乎大部分都是位于地下的组成空间。一条长长的地下走廊,将不同的区域连接。
延长的画廊侧翼,成为从外部来看唯一可见的建筑部分。当站在外面的平台观望风景时,关于建筑的孤独感,以及参观的体验,会因此而加深。
丰岛美术馆,位于日本丰岛北部能够眺望大海的丘陵地上。到访它的人们,需要环绕明神山的步行道走上一圈,才能抵达这座建筑的入口。没有日常建筑中的折角,没有人工模板的痕迹,只有风声跟海浪,以及不经意掉落的树叶与阳光。
如同水滴般的它,每日在这里看着潮起潮落。身处里面,可以静静地感受地下小洞涌上来的水滴,而天井上悬挂的细绳,可以体验到风的存在。
地中美术馆位于直岛南部的山上,被建在原来梯田状的盐田地下。除了几何形式的四方形入口放在地上以外,全体设施都被埋在了地下。身处其中的感受,会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建筑的内部,倾斜的墙体、地面,以及中庭内的石头、植物、铺设,共同组成了这个内向的静谧空间。在通往美术馆的过程中,会路过四段睡莲池,心境在前行的过程中,也慢慢地安静下来。
这些孤独的美术馆(博物馆)们,就这样静静地不说话,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行走中的建筑学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一个人,一座城:塞缪尔·莫克比和他的乡村工作室
下一篇:14位深圳青年建筑师的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