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月初,有方“永恒的回归:柯布建筑的观念与形式·第三期”考察顺利结束返回国内。谈起这次旅行,就不得不谈谈住在拉图雷特修道院的那一夜。从远观、近看,到亲身住进里面感受建筑的使用尺度,大概是考察一座建筑最好的方法。从黄昏的云彩观至满天的繁星,住在拉图雷特的这一夜,平静、温馨。似乎连睡眠,也变得尤为安稳。
那天下午3点左右,比预计的时间稍微早了一些,团队就顺利抵达拉图雷特修道院。登记入住的时候,一层全部留给了考察团。负责接待的人提醒大家要控制音量,说话声音要小,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
柯布西耶按照修士生活中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步骤整合建筑的功能与形态,设置了一座教堂、一个参事厅、一个教育场所、一座图书馆、一个餐厅和修士宿舍,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空间类型。“个人生活”采用全部朝外的修士房间的工整布局,“集体生活”使用公共活动的自由几何形状,“精神生活”更是独立的崇拜建筑,如教堂、地下室、祈祷室和圣器收藏室等。这些空间与生活从上而下围绕封闭内院依次展开,并通过楼梯、连廊保持联系,也保持了空间的连续性。
拿到钥匙后,大家各自回房间放行李,这时候的空间对应的是“个人生活”。一条狭长的走廊,左面是长条形开窗,右面是一排单人房间。房间的门锁有点旧了,因此转动、开门的时候还会有些声响,幸好整层都是团队自己人,但愿没有影响到修道院里其他人休息。整个居住空间布局工整,虽然有些旧,看起来却很干净。
放置好行李后,大家纷纷来到室外。沐浴着里昂下午4点的阳光,正适合来一场散步。先绕着山坡走一圈,看看拉图雷特的远景。
1953年,柯布西耶接受天主教多明我会里昂大区省委员会的委托设计建造修道院,委托方代表马利-阿兰·库蒂里耶神父(Marie-Alain Couturier)希望修道院能成为一个在寂静中容纳“100颗心和100个身体”的神圣居所。最终,修道院建在了现在里昂近郊一个山谷的坡地上,面向一片山林,环境幽静。由于地形东高西低,建筑东侧为三层,西侧为五层,主入口在东侧,底层大部分架空。
在写给神父库蒂里耶的一封信中,柯布西耶曾这样说道:“建筑物需要的是简洁朴素而不是太多装饰的外表,没有任何多余的华丽存在,但也需要重视对生命的表达。”这一建筑物既要具备空间的神性,又要容纳修士们的苦修生活。拉图雷特修道院,最终确实建成了这个样子。站在远处的山坡上看着这座建筑,外观简单朴素,又静默如谜。
多明我教派是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教会教士必须进行严格的苦修生活和自我制约,柯布西耶通过很多精心的细节处理,实现了拉图雷特作为修道院的个性展现。东侧的主入口有一个象征性的门框符号,旁边的会客厅做成造型独特的筒状小室,室内沿墙布置座位,粗糙的墙面难以依靠,只能促膝交谈而且时间不能持续太久。神殿区上面设置采光筒,外形各异,朝向不同。筒内分别涂了红、黄、蓝三色,自然的光线通过采光筒进入神殿,营造出空间神秘的宗教特质。
晚上7点的弥撒,就在这里进行。修士们聚集在一起低声祈祷,唱诗班站在台上整齐歌唱,整个空间里充满神圣的氛围。虽然听不太懂法语发音,还是觉得领唱的声音特别好听。
弥撒结束后,与修士们在餐厅里一同用晚餐。饭菜比大家想象中的要丰富许多,有鸡腿,有修道院自酿的葡萄酒,饭桌上的蔬菜据说也是修士们劳作时自行耕种的。黄老师那天的胃口貌似特别好,吃了4个鸡腿,为接下来的讲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晚上8点半,黄居正老师的讲座在图书馆的前厅正式开始。投影仪将投影打在拉图雷特充满手工质感的白墙上,对每一个学建筑做建筑的人来说,这一刻在喜爱的建筑里听一场关于建筑的讲座,大抵都是值得纪念的。
黄老师的讲座以1915年为时间中心轴,讲述了柯布西耶与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在蔚蓝海岸的对话,以及从一幅1915年底柯布的水彩画上引出三个画中的元素,分别指向了底层架空的考古学和卢梭思想影响的两个来源,同时指出了柯布的“精神父亲”威廉·里特尔(William Ritter)对他的巨大影响,从而为大家建构起一个从让纳雷向柯布转变的复杂过程。
柯布说:“今天我被视为革命者,我却要向你们坦白一点,我只有一位老师,它就是过去;我只受一种教育,就是学习过去”。拉图雷特修道院从平面到立面,处处隐藏着历史的线头,把我们引向艾玛修道院、西多会索伦托修道院、Mount Athos修道院、古罗马皇帝金字塔墓、北美谷仓、雅典卫城废墟……
讲座一直持续到深夜11点才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地各自回房,准备休息。
10月初的法国已经入秋,夜晚的时候站在室外感觉有些凉,室内却意外地温暖。小小的单人间,只有6米长,1.83米宽,2.26米高。躺在床上,一边可以透过窗外的小阳台看见天上明亮的小星星,开阔明朗;另一边被厚重的混凝土包裹着,又感觉自己分外安全。
事实上,整座修道院给人的感觉都充满着惊喜。
在事先的预想里,修道院的形象是阴暗潮湿的,但真正见面了以后,拉图雷特确是这般明亮干净。承接修道院设计任务时,正是柯布西耶的创作高峰。他谦逊地沿袭了艾玛修道院、索内特修道院等多个传统修道院的空间模式与造型,并乐意从中吸取灵感,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将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带形窗等一贯推崇的新建筑五点充分且精巧地运用到拉图雷特修道院建筑里。更难得的是,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用低廉造价创造出的贫穷之美比朗香教堂更胜一筹,而对于使用者行为的影响比起马赛公寓来又更为细腻自然。
没有五星级酒店的高床软枕,只有三面简单的白墙。它们温柔地包裹着这个小小的空间,这一夜,睡眠竟也变得安稳起来。
清晨6点,走廊里有人起身开始洗漱的声音,窗外传来鸟鸣阵阵,似乎都在提醒你:该起床了。走到室外散步一圈,在离开之前再看一眼清晨的拉图雷特。若有一个房子是每个建筑师都应该来看的话,这个房子大概就是拉图雷特吧。这个集柯布西耶大成的建筑,每个建筑师只要稍微留心,就一定能从中得到益处。住在拉图雷特的这一夜,游走在“个人”、“集体”与“精神”三种不同的空间里,柯布基于历史沉淀而带来的创造的启示,似乎也变得深刻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建筑绘 | 是大建筑师,也是大画家
下一篇:东海大学招待所:家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