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瓦罗·西扎的老师 —— 葡萄牙建筑师费尔南多·达沃拉(Feando Távora),在波尔图远郊小镇的康塞匈公园,设计了公园网球场的亭子。仅看照片,这个亭子并不太“出奇”,甚至有人说这个是中国乡镇级的“露天公厕”,但有方“超越几何:西扎与葡萄牙当代建筑”的三次旅行,他每次这个都能引起大家的极大兴趣,Távara 也说这是他设计的最满意的房子之一。
这个亭子好在哪里?
为了解开Távora康塞匈公园网球场亭子好在哪里之“谜”,有方邀请“超越几何:西扎与葡萄牙当代建筑”的学术领队同济大学教授王方戟、《建筑师》杂志主编黄居正,以及著名建筑学者同济大学教授王骏阳,著名建筑师柳亦春等人,对这个亭子进行了评论,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原文标题《Távora的亭子》;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586035329/)
应该了解这座网球场附属亭不是一座超脱的建筑,它是Quinta da Conceição市政公园的规划结构中的一个部分。这个公园的规划是在基地上一座原有修道院遗存下来的道路骨架及建筑物片段的基础上一点点营造起来的。所以公园给人留下的,不是很宏大统一空间的感觉,而是一个承载了很多莫名其妙建筑构件、片段、庭院、小型纪念物的一簇一簇的空间,并且有让人着迷的地形高差与起伏。为了将这种趣味做得更加彻底,Távara特地将进入公园的主入口从朝着Leixões港的大马路改为朝向内部次要街道,并在这个入口前设置了一系列的小空间。
网球场附属亭位于进入这个入口内大台阶的一侧。从概念上看,这座房子不是一个功能性的房子,因为在这样一个所谓的看台上观赏下面的网球活动的话,视线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在概念上它是与所有被保留下来的修道院建筑残迹构筑物一样,是公园之中众多空间簇的其中一员。当然它也对网球场的中轴线进行了强调,让这处运动空间也一起参加到建筑师安排的表达了场地时间感的空间群之中。也因为如此,这座建筑与其说是一座看台,倒不如说是一座主席台,让网球场附属与它,而不是倒过来。西扎在公园里设计的那座游泳池,其实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与公园的大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对于网球场附属亭这样一座从功能上看似乎并不合理的建筑, Távara 却说是他设计的最满意的房子之一。我想这一定是因为,他从建筑中感受到了空间与功能若即若离的关系,可以让建筑脱离功能的束缚。这种功能与空间之间的错位感觉,让他感觉到了建筑所具有的自由感吧。
除了概念之外,建筑的细节设计也值得关注。这座建筑的坡顶沿用了葡萄牙老式的做法。老式做法有成熟的经验,Távara 及西扎都愉快地在很多项目予以使用。但是坡顶下的木结构与其下的梁柱之间,却用了非常细的金属来交接。这里,Távara非常刻意地想在视觉上创造一种传统做法的屋顶漂浮起来的感觉。亭子背后的花岗岩立柱没有用传统的四平八稳地立在地面的样式,而是非常怪异地与背墙咬合在一起,刻意表现出如此粗大的结构石料,底端却不落地的姿态。这应该也是在宣扬:你看那么重那么传统的石材支撑,在这个设计中却有一种轻轻的无重力的感觉。整座亭子结构最吃力的是将几根托屋顶的木梁撑起来的大梁。这根大梁Távara用了粗大的钢筋混凝土,既有材质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围合了亭子内的空间,让亭子空间有了一些内向的感觉。所以,从整个设计中可以感受到Távara既要沿用或依靠老式的技术、做法、材料,又要创造出一种对其进行陌生化及当代化处理的强烈意愿。
最后,这座建筑的真正功能是一组男女更衣室。这个功能被放置在看台下方,表现得像是建筑的基座一般,没有很强的存在感。这一方面也是因为建筑造在坡地上,更衣室的空间切进了坡地,其背面除了一些高窗露出地面外,基本都是埋在地下的缘故。但这部分功能性很强的空间,将建筑固在了场地上,也使建筑得以成立。
达沃拉的这枚小房子,是去年的有方西扎行程中遭遇的惊喜。在二层,古希腊神庙上的三栊板形式被颠倒地使用在了墙基底部;现众席上,一根巨大的混凝土梁横亘在朝向网球场的屋顶之下,低低地限定着观众的视域,一股浓郁的日式趣味;镶嵌在白墙中的粗砺石柱不落地,飘浮在地面之上;柱与梁之间用纤细的铁构件连接,据说借用了葡萄牙的民间做法;伸出屋檐的铜制落水一望便知来自阿尔瓦·阿尔托,而底层石墙的落水却又是柯布式的。各种语言看似随意,但有手法主义式的精心组织,亲切与陌生并存,却无一丝违和之感。一个具有50年代典型意象的作品。
这个项目中,“预制的意义”也值得一议。在我看到,这个建筑有不少的预制成份,通常预制会有较强的工业化或比较缺乏生机的感觉,但这个建筑某种混杂的预制组合,传递了手工性的温暖与亲切,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建构”的方式,使混凝土具有了木和石的情感……也许达沃拉当初真的就是那么简单地想以混凝土预制构件代替木与石,更好地防腐与力学性能,但却是不那么混凝土的做法。让我想起陈其宽的东海大学,那种仿木的混凝土做法,终究还是这个具有更鲜活的文化意义,因而更具经久的诗意。
对于这个达沃拉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作品,你又有什么样的见解?
版权声明:本文中的王方戟文章已授权;其余观点来自有方采访,禁止转载。
上一篇:建筑地图1 | 巴塞尔: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之城
下一篇:日常的三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