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是一个“极尽视听之娱乐园”,而日本庭园是自然化的山水教堂,大多是用于感悟的修炼器,是具有训导意义的道场。这种带着强烈的贬抑个人而推崇神性与自然精神的园林,总是带着悲悯,因而有忧虑色彩的“结构性”观看,仿佛抽离开尘世世,抽象地俯瞰人生与人间。
元和年(1615年)
桂离宫所在的“桂之地”,历史上曾是藤原氏的别墅。平安时代的贵族流行赏月、红叶狩、吟诗、弦乐、游船等活动,此处则以赏月闻名。在桂离宫四周环绕着竹林与杂木丛的庭园中央,是形状曲折复杂的池泽,中央还错落布置着三座面积不等的大小岛屿。池塘周边的地形同样高低起伏、变化不一,唯独西边一带较为平坦,故主要建筑物连续排列于此,由东往西依次是:古书院,中书院,乐器间,新御殿。
桂离宫的建筑物在庭院内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巧妙地配置于各处。设计者利用假山与植栽予以适当遮掩,让每栋建筑物不至于彼此对望。此外,环绕在池边用来联结建筑物的庭园步道,有由各色石头所铺成的敷石道,也有飞石、延段等不同的形式。
宝德二年(1450年)
龙安寺是日本的一座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的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寺院,以石庭而闻名。龙安寺方丈庭园据传为相阿弥所作,是闻名世界的枯山水禅寺庭园。它抛弃了普通枯山水庭园“模山范水”的基本主题,开始直接通过材料内在的性质来传达禅宗的思想,与五百年后的现代艺术精神相通。
从寻常的视角出发,石庭可以阐释为描绘海波之上的石山。进一步从空间角度分析,石庭被中央的空白分为左右两半,左侧两组,右侧三组,因为最左侧的一组体量最大,因此整体的观感是左右平衡。在左右之中,也由一大一小、一远一近来保持平衡。细微到每一组之中,也是这样的关系。任意拿掉一块石头,均会破坏整个石庭的平衡组合。
正应4年(1291年)
南禅寺是位于京都东山脚下的一座南禅寺宗寺院,1291 年由龟山天皇创建,是日本最早的由皇室发愿建造的禅宗寺院,因此位列京都五山之上,是禅宗地位最高的寺院。如今也是日本禅教临济宗的研究所,寺院内收藏着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南禅寺兴盛时有60个塔头,现在只余12个,庭园较杰出的有本坊庭园、南禅院、金地院、天授庵等。这些塔头各具特色,本坊方丈庭园是由虎仔渡河的寓言故事而设计的枯山水庭园,南禅院属于典型的池泉·回游式庭园,金地院鹤龟之庭造型独特寓意深刻。
正中2年(1325年)
大德寺创建于日本镰仓时代(公元1325 年),位于今日本国京都市北区,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禅宗文化中心之一,其中尤以茶道文化而闻名。后醍醐天皇称大德寺为当时“本朝无双的禅苑”,并指其为京都五山之一。
大德寺内庭方丈为日本国宝,尚有大仙院、养源院、瑞峰院和高桐院四个寺院散在其间。其中大仙院的庭院是江户初期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作,景致优雅。
历应二年(1339年)
西芳寺的前身是圣德太子的别庄。奈良时代,僧人行基在此建寺,称作西方寺。西芳寺在当时作为净土园林,境内四周丘陵环绕,风景幽雅宁静。而真正让西芳寺扬名的,是造园者梦窗疏石。
京都人称西芳寺为“苔寺”,是因为庭园提供了利于苔藓生长的条件,它们产生的景观视效甚至超过了很多本应更加显眼的植物。一旦向上走出阴暗的森林,则可以站在高处,庭园景观一览无遗。从西芳寺开始,日本的庭园逐渐走出了中国唐代六朝山水的影响,走入了日本的自然之道。
延德2年(1490年)
银阁寺又称慈照寺,创建者是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寺内有阁称观音殿,以东山月色映于殿阁之上的银色而闻名,因而得到了“银阁”的美誉,与其祖父修筑的金阁寺并称。银阁寺是以足利义政以东山上营造的别墅为基础,进一步改建的禅寺庭园。
银沙滩和向月台是银阁寺庭园的精华部分,位于池庭的北侧,以绿树环绕的银阁、方丈大殿、东求堂为背景。白砂铺成的银沙滩表现的是月光照射下的银色海滩和反射着月光的波光涟漪的海水,与被塑造成富士山形的小沙丘——向月台交相呼应,连同周边环境和建筑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延历年间(1656年)
曼殊院坐落于比睿山西麓丛林之中,建造于延历年间,是天台宗的名刹之一。它与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于同一时期修建,寺院整体构思精巧,景致优美。曼殊院还是京都观赏红叶的著名寺院之一,春季梅花和椿花争艳,秋季红叶满山。寺院内的大书院、小书院、茶室、八窗轩、无窗席、曼殊院棚以及书院式蓬莱枯山水庭园建筑颇为著名。
除南端的“手水钵”十分有名之外,从小书院看到的由巨大的青石作成的石桥是曼殊院庭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另外,小书院前有一个中岛,又被称之为“龟岛”,是被修剪得造型独特的观赏岛。寺院采取枯山水造型,以白沙象征喷泉,巧妙地引入洛北的名胜,幽雅高贵,被定为国家级名胜。
永文9年(1272年)
西本愿寺位于京都府下京区,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总本山。真宗寺院的布局不同于以往的佛寺,以供奉本派祖师的御影堂和供奉净土教主的阿弥陀堂为中心。两堂建筑巨大,采用纯日本的结构,室内空间呈现纵向的趋势,类似于基督教建筑。
庭园以巨石模写中国庐山的风景,以横置的条石为桥,桥下白砂象征庐山著名的虎溪。园内植物不再运用枫树等传统树木,而是倾向于大量使用苏铁等代表异域新奇的树种,显示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审美情趣。
19世纪初期
旧神先家住宅是拥有武士血统的上层农民—“壬士乡士”的宅院,坐落在壬生寺的正对面。旧神先家住宅现在的正房从残留的遗迹和形式推断是19世纪初期建造的,正房前侧的平房门则是加建起来的。这栋住宅尽管缺乏武士正统的大门,但是拥有台阶式的门口以及右主人室、含套间的书院,归属为武士住宅。住宅保存状况良好,被指定为京都重点有形文化遗产。
1860-1933年
无邻庵在京都市左京区南禅寺草川町,是明治时代著名的私家园林。它的计师是明治时期最著名的园林大师小川兵治卫。
庭园面积20100平方米,是池泉回游园。园区分三部分,上部以林木为主,空间奥秘;中部以草地为主,开敞通透;下部以建筑为主,空间曲折,内外穿插。三个部分由一条溪流贯穿始终而显得联系紧密。
1928年
听竹居是日本和西方生活方式融合的代表性现代住宅。设计师藤井厚二买下了一座小山丘,大概每两年设计一个房子做练习,做了好几个,最后设计的听竹居是集大成之作。每个平面、剖面、节点的细部都极为仔细的设计,都力求非对称的格局,整个房子的房间如同一个大房间般,处处视线有连续,即使是眺望远景的对称廊下空间在客厅也避免了对称感,甚至连室外的台阶也全都是非对称的布置。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建筑摄影课17 | Luigi Ghirri:当茶杯和地球都被展现后,摄影还能做什么?
下一篇:建筑师在做什么116 | 黄印武:我在沙溪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