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3月27日第1期,到2015年10月16日第100期,568天,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栏目一共采访了国内100位建筑师。近期,我们将陆续发布栏目100期回顾特辑,内容包括:百期内容总结回顾;知名建筑学者、建筑师评价、总结;特定问题横向比较;阅读量前5名建筑师延伸专访;精选建筑师推荐书单。
百期回顾特辑05:这两年刷屏的10位建筑师
今天为大家公布阅读量排名1-10位的受访建筑师。
“建筑师做什么”阅读量排行
我们对100期文章在有方微信平台的阅读量以及转发+收藏量进行了统计,最后排列出本栏目100期中前10位的采访文章。
▲采访时间:2015年8月 阅读量:14611 转发+收藏:470
2015年8月30日凉爽的午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接受了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栏目采访。访谈开始,董老师从日本旅行的收获、关于身体感受与表意的思考,谈到红砖美术馆里的园子,关于项目最终呈现所留下的遗憾,董老师顿了顿,说:“我觉得造了几所自己比较满意的房子已经是万幸,不必追求控制不了的事,也不必追求十全十美。”
▲ 红砖美术馆里的园子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 阅读量:14732 转发+收藏:379
2014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孙一民工作室主持人孙一民接受了有方采访。采访中他谈及主持设计的江门体育中心、武汉大学体育馆、常州工学院等项目。在回答跑项目现场的问题时,他认为现场“除了少量的技术内容外,更多是协调、妥协、讨价还价,还要辨别是否别有用心”。对于建筑历史课他情有独钟,他认为建筑历史是学习建筑设计的最佳捷径。
▲ 东莞长安体育馆外景
▲采访时间:2014年7月 阅读量:15097 转发+收藏:576
“任何有趣无趣的项目,对我来说,它的设计过程都是无趣的,或者说是纠结的、拧巴的、不轻松的。我常跟年轻人说:别轻信那些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就做自己最喜欢的’的设计师的话,没有难受就没有好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集团副总建筑师曾群是“建筑师在做什么”第33位受访建筑师。他一直觉得中国的大都市发展的关键一定跟其它那些国际性大都市不同,甚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大都市像个黑洞,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进去,人口增长是必然的,尤其是还处在发展中的城市”。
▲ TJAD办公楼外景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 阅读量:16196 转发+收藏:422
刘阳是大料建筑联合创始人。他在拿到一个项目时,最在乎的是个人经历与其有什么交叉,有什么点会刺激到自己,然后会试着把刺激放大,使其足以撑起整个设计概念。他认为,在施工现场遇到对的人,比天天跑现场更管用。他最近琢磨着把设计和施工一起干了,“把设计和施工一起给干了,就跟高级定制的服装设计师似的,最后交付业主的是“成衣”,而不是“图纸”。毕竟我向往的建筑设计还是个“高级定制”的活儿,一个作品只能卖给一个人”。
▲ 郑州小学项目模型(局部)照片
▲采访时间:2014年12月 阅读量:16374 转发+收藏:438
韩冬青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他对于设计的理解:“设计是先内后外、先无形后有形、先整体后局部,但人们对建成建筑的认知过程却是设计的逆过程,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先有形后无形的过程。要保证建筑一定的完成度,除了精心设计,也必须精心施工,设计与施工的交织互动是一个重要环节”。他最喜欢的建筑师是阿尔瓦·阿尔托,因为他的作品浸满了对自然和人性的尊重,所以能够超越地域和时代。他认为数学简洁的逻辑美感具有动人的力量,并开启了他关于物体量形关系的感悟。
▲ 丹徒科创中心内院实景
▲采访时间:2014年12月 阅读量:16630 转发+收藏:470
李立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工期长,我去了100次以上,无锡离上海近,几乎随叫随到。图纸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场施工的各种情况不可预知,尤其是工期短的工程,一些失误会引发连锁反应,建筑师必须保证对全局的掌控”。自2007年,建筑实践8年,他绝大多数的项目都通过竞标获得,但是“不论是否委托,工作方法没有明显不同,基地的现场踏勘是最重要的”,他最重视的是对场地的第一感觉。
▲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实景
▲采访时间:2014年12月 阅读量:16650 转发+收藏:675
陆轶辰是清华大学副教授,Link-Arc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在“建筑师在做什么”采访期间,他主要投入于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部分的设计工作。陆轶辰的团队在跨地域的沟通中体会到在不同建造体系下协同工作所带来的文化和知识上的冲击。他在回答“在拿到一个项目的设计委托时,最先会做什么?”的问题时,去掉了“最先”两个字,他将自己的工作流程一步一步认真罗列出来,看起来像是他独特设计方法的一种“指南”:
1. 可行性研究:价值观、目标取向不一致的项目,尽量不接;
2. 简化、优化任务书:项目做不好,往往一开始的任务书就是错的;
3. 定义主要问题:结合任务书,从各方面入手,把最客观的问题暴露出来;
4. 切入解决问题的核心,不计其余;
5. 忘掉问题,让建筑自己说话;
6. 最后,享受设计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采访时间:2014年5月 阅读量:17158 转发+收藏:940
这次我们采访的是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鹏举。采访期间,他正在做一个几乎不需要设计图纸的传统村落改造,他在和村民面对面沟通中体验了一把与生命形态相关联的真实建造过程。“在设计正变得极端数字化的今天,也许正需要让设计方式回归一下、反叛一下,正如建筑的发展需要‘地域建筑’作为一种人文武器,不断反叛和矫正现代建筑的科技理性一样”。
▲ 内蒙古内蒙古恩格贝沙漠科学馆
▲采访时间:2014年8月 阅读量:17732 转发+收藏:1014
胡如珊与郭锡恩先生共同创立了如恩设计研究室。在建筑实践的路上,她“越来越不想去过分关注建筑,总觉得建筑师如若只关注自己的同类会变得越来越迷茫(更想用 incestuous来形容)”。针对保护文化历史及恢复城市记忆,她认为自己并不确定是否所有的事物都应该被保护和恢复。如果不做设计,她想去教学,或者拿起一个背包去不同的地方旅游、写作。
▲ 西安威斯汀博物馆酒店中国元素餐厅
▲采访时间:2014年9月 阅读量:19297 转发+收藏:1107
刘克成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长期从事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研究课题及规划设计。他所做的设计都离不开“历史”的主题,“历史对于我更是一个伙伴,我喜欢且享受面对历史,并静静地与之对话”。他认为,“历史不存在好与坏,只有真与假。在现在的时代,人们太热衷于对历史的选择,而不是对历史的保护”。除设计外,他最近两年在集中研究建筑学本科教育,并带领年轻教师做实验教学。他相信现在是中国教育可以,也应该发生一些实质性改变的时候了。
▲ 刘克成作品南京金陵美术馆
栏目预告
百期回顾特辑
01:应对建筑行业低迷的7个思路
02:5位建筑师的‘乡建’观
03:5位建筑师的校园设计秘笈
04:百期‘建筑师在做什么’选出的10本书
下一期
我们将对100期内容进行总结,什么问题受到更多建筑师的关注?他们都受到哪些国外建筑师的启发?特辑下一篇文章为你揭晓。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建筑师在做什么100 | 张雷:设计的内涵是尊重文脉、约束自我
下一篇:北京建筑师更关心“乡土”,上海更愿意“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