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当下一线建筑师最关心的4个问题

当下一线建筑师最关心的4个问题
张远博 | 2015.10.21 18:32

从2014年3月27日第1期,到2015年10月16日第100期,568天,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栏目一共采访了国内100位建筑师。在之后的一个月内,我们将陆续发布栏目100期回顾特辑。在特辑中,我们会邀请国内知名建筑学者、建筑师对本栏目做出评价;我们会对采访中某一特定问题的不同回答做横向比较;会对阅读量前5名的建筑师进行延伸专访;还会为大家精选出建筑师推荐书单。

百期回顾特辑06:当下一线建筑师最关心的4个问题

100位建筑师的回答里,“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乡土建筑与传统营造”、“建筑教学与改革”三个问题被提及次数最多,除此之外,“互联网与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建造领域,建筑师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尝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建造实践。

他们都在关注什么?

“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乡土建筑与传统营造”、“建筑教学与改革”、“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四个问题屡屡被提及。

从100位建筑师的回答中,我们提取了几个多次被建筑师提及的问题,其中有15位建筑师提及“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的问题,成为100期中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其次,有10位建筑师提及“乡土建筑与传统营造”;位列第3位的问题有关建筑教学与改革,共8位建筑师提及。其余出现次数较多的关注点还包括: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奇奇怪怪的建筑”、团队建设、跨界。

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

关注建筑师人数:15位

15位建筑师分别从居住区邻里结构的转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人口增长、保护文化历史及恢复城市记忆、城市文化与生活、城市消费空间、理解城市的方式等等方面表达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

1.居住区邻里结构转型将引发中国城市危机——车飞(超城建筑主持建筑师)

后集体性与中国城市居住区邻里结构转型,这是我长期持续的城市社会空间性研究课题,也是我认为的迫在眉睫的中国城市危机。中国的邻里居住模型混合了苏联配给制城市居住区的邻里模型和美国拉德本花园小区的模型,结果大多是“高容积率集体住宅+低密度花园社区”的组合方式。长处是获得了最小的土地,最大的建筑空间与最集中的花园绿地的解决方案。短处是既去除了建立在集体主义之上的邻里生活,也没用获得建立在私人社团之上的邻里关系。明天的城市危机就会是一团散沙的原子化大众,困守在混凝土框架空间中,理性价值被暴力驱逐。

▲车飞研究项目-跳城

2.城市老建筑的摧毁对我们的意义无法估量——胡如珊(如恩设计研究室创始人)

我最近比较关注保护文化历史及恢复城市记忆。我并不很确定是否所有的事物都应该被保护和恢复;许多事物其实毫无价值可言,但我也同时质疑“什么是值得?什么是不值得?”这就像生活:什么是重要的?我们该保留住什么?又该放弃什么?在建成的城市老建筑中,已被摧毁的部分所造成的分离感,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认为这个含义无可估量,我似乎可以在人们的眼中看到,但却很难肯定的找到答案。

▲如恩设计建筑项目:南外滩水舍精品酒店

3.城市需要承载新的混杂衍生的当代内容——王硕(META-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现实是复杂而多变的,我们一方面要享受这种有趣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要能够穿行在复杂性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介入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设计应具有研究驱动的导向,自主的研究相当于把现实留给我们的“家庭作业”给提前做了,然后我们才能去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program 能在人造物的框架(如城市、胡同、住宅……)中产生,而不是什么新奇的建筑形式。相比于新的形式,我们的城市需要的更是承载新的混杂衍生的当代内容。

▲META-工作室建筑项目_葫芦岛海滨展示中心

就像我几年前在一个 Halloween Party 上提到的,建筑师总习惯于把自己想象成“Batman”,想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拯救这个“衰落”的城市,但实际上街面上究竟有什么新的文化在产生都不知道;倒不如学学“Joker”,从街边的流浪中亲身接触复杂的现实,找到系统的漏洞,并成功的利用这种漏洞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概念上的困境,让蝙蝠侠进退两难。如果能够让建筑设计真正“有用”,我宁愿放弃蝙蝠侠的身份。

乡土建筑与传统营造

关注建筑师人数:10位

10位建筑师提及并不同程度地参与乡土实践之中。其中涉及问题包括乡土建造技术、传统聚落中的空间组成、乡村空间发展进程、乡村原有秩序等等方面。

1.寻找新型夯土在建筑设计体系中的定位——穆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系主任)

利用欧美已经非常成熟的生土材料优化理论,历经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有效的新型夯土建造技术体系,使得夯筑墙体在保留其热工性能优势的同时,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均得到极大的提升。比如,根据我们的优化实验,新型夯土墙的夯压性能已经和粘土砖砌体不相上下,其表面无需做任何处理足可抵御常规的雨水拍打和冲刷。而房屋造价仅为当地农村常规砖混建筑的2/3。

▲穆钧在施工现场与村民交流

就专业角度而言,新型夯土在国内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材料语言,我们也在探索它在建筑设计体系中相适宜的应用空间和定位……然而,众所周知,在地方材料资源、气候、地理地貌、经济技术水平、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地域差异的影响要素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各地区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及其建造技术。正因其相互关联作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尚未有站在全国层面从建造技术的角度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先例,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2.发展传统聚落中的有序群空间系统——魏浩波(西线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在长期的乡村调查与具体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传统聚落中存在着一种原理性的空间成组技术,即所谓的“同构控制机制”,这种机制是通过各层级对某种基本空间组合技术的重复使用,将单元体组合成单元组,再将单元组扩展为单元群,如此反复,最终发展成某种有序的群空间系统,其具有如下优势:

▲魏浩波作品车田游客中心主入口外景

首先,由于各单元体相对独立,能有效降低对地缘结构与原生自然的伤害;其次,由于是小空间单元体成组成群,有助于延续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的聚落空间质感,并易于整合成规模效应;再次,由于是系统成型,有益于对复杂功能进行秩序组织;最后,由于采用重复使用单一空间组合方式的手段拓展空间,有利于实际操作与节点控制。

建筑教学与改革

关注建筑师人数:8位

100位建筑师中,有一半建筑师身兼教职,自然少不了对于建筑教学有所思考。有8位建筑师在采访中表达了其对于教学深入的思考,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

1.尝试融合东西方教育理念——刘克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

我以为现在是中国建筑教育可以,也应该发生一些实质改变的时候了。我们的实验教学基于相信“自在具足”(这是佛家用语)的理念,坚持“启智”而非“灌输”的方法,围绕生活与想象、空间与形态、材料与建构、场所与文脉四条主线,寻求与境相应、与情相应、与行相应、与理相应、与机相应、与果相应、与心相应七种境界,试图将东西方教育理念和建筑理念融会贯通。实验已经开展了两年,马上要到三年级了。这个实验很花时间,但也很有意思,也帮助自己理清了一些建筑基本问题。

2.开放建筑学的边界——钱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十几年前日本的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建筑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些大学进行学科整合,陆续将建筑学科更名为环境科学科,它由工学、理学、人文多学科组成。建筑学科的范畴已更加宽泛更加综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学科不能再作为一个封闭的学科存在,它既要保持住学科特色,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技术”和“生态”作为发展的两条线脉,经营跨学科的理念。以开放、交叉和融合的心态,与其他学科一起来推动建筑学的发展。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

关注建筑师人数:7位

面对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7位建筑师给出了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包括未来技术发展、数字建构、建筑几何生成、3D打印技术等等方面。

1.从建筑性能分析到建筑几何生成——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负责主持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国家实验室“数字化设计实验中心”(DDRC)的工作)

记得我在2009年国内数专委会议上中提出了“走向数字化建构”的观点,2011年我和尼尔·利奇(Neil Leach)出版了《数字化编程》以及《数字化建造》两本书,2013年举办了名为“自主建构”(Autonomous Tectonics)的展览。2014年我在密西根大学发表了“性能化建构”(Performative Tectonics)的演讲。这里面琢磨的事儿,简单地讲是个方法论的思考过程。近期我在重点研究关于如何建立从建筑性能分析到建筑几何生成,如何从几何算法找形到机器人数字建构。斯图加特大学的阿吉姆·门戈斯(Achim Menges)这几年对我的影响蛮大,将数字编程与材料性能的表达运用到数字原型空间的设计中,非常有力地体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一体化过程和建筑技术文化的全新意义。

▲袁烽作品卜石艺术馆

2.“数字建构”以“数控加工”为基础——宋刚(竖梁社设计创办人)

关于建造与数字的结合,我想剖析三个概念:数控加工、数控建造、数字建构。简单来说,数控加工就是通过使用数控设备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而数字建构则是一个非常学术性的词,是将“数字”与“建构”概念的嫁接,当数字概念在学术界广泛渗透,建筑师与学者们开始重新定义原有的建筑话语。数字建构类似的表述,如袁烽所提出的“参数化建构”。

徐卫国指出数字建构具有如下特点:

(1)建筑形体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自身结构逻辑及材料建构逻辑;

(2)以生成形体的内部逻辑系统作为结构及构造的基础逻辑;

(3)设计与加工依靠软件技术及数控设备。

所以数字建构是建立在建筑学自身话语体系和数控设备支持上的,是以“数控加工”作为基础的。相对而言,“数控建造”指向我们研究的“建造”本身,同时也没有过分强调这个过程的建筑学话语,比较适合我们当下实践所描述的“建造”。

▲佛山艺术村

栏目预告

百期回顾特辑

01:应对建筑行业低迷的7个思路

02:5位建筑师的‘乡建’观

03:5位建筑师的校园设计秘笈

04:百期‘建筑师在做什么’选出的10本书

05:这两年刷屏的10位建筑师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对100期内容进行总结,哪些国外建筑师受到更多关注?又哪些国家的建筑师更受青睐?特辑下一篇文章为你揭晓。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建筑师提供,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互联网
城市更新
建筑师访谈
百期回顾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