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
作者:刘国威、邱博伦 | 编辑:李菁琳 | 2023.09.09 10:15

 

“摄影师世界不喜欢我们的摄影作品,他们认为这是无聊的、老式的,而且只能算是档案记录(笑)。

我们知道,我们接受了这一点,但这并不是个问题。”

 

这不是某个不得志的摄影师自我安慰的话,而是出自希拉·贝歇(Hilla Becher,1934—2015),她与伯纳德·贝歇(Bernd Becher,1931—2007)一起被称作“贝歇夫妇”,确立了“类型学摄影”这一概念,定义了摄影的另一种可能性,引领了当代摄影的方法论、技术美学与风格潮流。而类型学建筑摄影也成为而后建筑摄影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

 

贝歇夫妇及他们的德国工业建筑摄影作品

 

 

 

从类型学开始

要弄清楚类型学摄影,便要搞明白什么是类型学。

 

“类型学”(Typology),也被称为形态学,最初从生物形态学理论中诞生,后来被借鉴到考古学领域中,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第一次对类型学作了系统的阐述。

 

该理论认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拥有自己的谱系。那么,只要序列中的某些器物的绝对时间被确定,那么其余的相对时间就能够确定。

 

所以,使用“类型学”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文物的断代、编年等问题。“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的方法体系。

 

蒙特留斯的北欧石斧,青铜斧,青铜剑进化序列

类型学与摄影

 

分组归类是各种研究广泛运用的基本方法。实际上,摄影的“分类”拍摄方法与摄影的诞生几乎同步,如心理学史中的面相学对人的容貌特征进行归类,描绘不同人类“形态”;早期的照片被人类学当作视觉资料;也有一些学者将照片作为家庭编年史,用于调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等等。

 

Pierre Bessard, Behind China's Growth

 

贝歇夫妇与类型学摄影

 

1948年,德国工业因为经济发展的缘故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工业建筑在这一冲击下逐渐消失。贝歇夫妇认为自己有义务记录那些大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水塔、高炉等工业设施,将它们以图片的形式加以保存,并且按照类型进行排列组合。在他们的著述中首次明确提到了“类型学摄影”(Typological Photography)的概念。

 

希拉·贝歇说:“水塔是不知名的建筑师建造的,他们只是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类型学是我的想法(笑)。我一直喜欢收集书中的插图,这些插图与生物学和类型学有关,这确实是一种影响。”

 

类型学摄影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影像并置,另一个是拍摄手法和拍摄题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性。前者是形式层面的表现,后者则是主旨层面的表达。

 

“我们看了一些冷却塔的照片,我们看到某种特定的模式,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但差异很小。这种模式按主题,按功能,有时按时间,或其他的标准,有静态的建筑、工程诸如此类。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某种类型就显现了出来,这几乎就像制作一部电影,感觉像一本翻页书,而且这也是获得一些秩序的好方法。” 希拉·贝歇说道。

 

贝歇夫妇,《无名雕塑:工业建筑的类型》

贝歇夫妇以“冷面”、非艺术、非美学的客观方式拍摄德国日渐消失的工业建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摄影作品开始客观表现的开始。

 

作为一名建筑摄影师,类型意识影响我观察城市、建筑、人的方式,我喜欢通过分类城市中的事物,归纳出各类场景和人物的特点和共性。例如,街头小贩、清晨的市场、城市的历史建筑、施工中的房子等等,每一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氛围和活力。我喜欢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瞬间,与贝歇夫妇不同的是,我并非只以一种非艺术的客观方式去拍摄,而更偏向一种纪实的手法,展现出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呈现城市的多样性、建筑的魅力和个体之间的联系。

 

 

 

解放北路的西式建筑

城市,也如同建筑或个体,每一个都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历史和文化。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苏州的园林……对于天津来说,西式建筑或许可以成为天津的一张名片。对于初来天津的人来说,会被街上随时可见的西式建筑所吸引。走在天津的街头,现代建筑与西式建筑交融并立,不同于大部分现代建筑方盒子的造型,它们有着精致的细节,尤其经过近百年时间的洗礼,非常耐看。

 

而有一条街道,短短几百米,便集合了数十座西式建筑,它便是解放北路。作为西式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这里曾是外国银行集中地,有着“东方华尔街”之称,法、德、意、日、俄先后在此开设了华俄道胜银行、麦加利银行、正金银行、中法工商银行等, 它们被保留至今。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百年的历史,我被它们身上时间的痕迹所吸引,所以开始了天津解放北路西式建筑的拍摄计划。

 

如何通过摄影的方式去完美地呈现此类建筑?对于此类建筑来说,有着相似的特点:严谨的比例、常见的三段式结构、精致的雕刻与装饰等等,对于此类西式古典建筑,最精彩的设计就在立面上,为了拍到全貌,相机要稍微向上仰。由于建筑物下部较近上部较远,会拍出“下大上小”的汇聚效果。镜头本身是没有变形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透视关系。为了更好地表达古典建筑的立面,在拍摄的时候,没有采用三点透视或两点透视的表达方式,而是采用移轴镜头,来尽量消除透视关系,同时采用了一点透视的表达方式,来还原最真实的古典立面。同时,将建筑入口置于画面的正中,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立面的对称性。

 

 

 

 

 

 

 

 

 

 

 

 

 

 

 

 

将这些照片并置,就可以在一幅画面中同时看到多种建筑风格,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点,柱廊、柱式、雕刻的纹样等等,但也因建造的时代与国家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些建筑就像一部静默的历史,记载着天津的过去。它们风格多种多样,这种现代与历史的交融,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城市风貌。所以我拍摄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时间。

 

 

 

 

高架桥下的空间

作为一个城市观察者,我总是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穿梭,总是会被一类空间所吸引,就是高架桥下的空间。无数次路过高架桥,既会被超尺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震撼,也会被下面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场景所吸引。城市巨构与日常生活在同一空间下呈现:卖瓜卖菜的小摊小贩、围观下棋的大爷、跳广场舞的大妈、健身运动的人们……原本空旷的灰空间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变得生动有趣,在他们的自发改造下,成为城市中充满意趣的场景。

 

 

此类空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巨大的混凝土结构带给人的力量感,与下面灰空间生活场景带给人的日常感动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两点,我将拍摄的时间选在了日落前的最后一小时,这个时间段在摄影中被称作“黄金时间”,此时太阳处于较低的角度,光线途经较长的大气路径,导致蓝色和绿色波长被散射,而较长的红色和橙色波长能够更容易穿透大气。因此,光线中的蓝色成分减少,使得色温变得较低,呈现出温暖的橙红色调。阳光此时照射在混凝土结构表面,产生更明显的阴影和高光。它们之间的对比增强了混凝土的纹理和层次,从而增加了照片的景深感。某个时刻,阳光可以穿过高架桥之间的缝隙,在地面形成一条窄窄的光带。

 

 

这个时间也是上班族集中下班的时间,各种商贩都忙于经营自己的一方小生意,形成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象。用这种温暖的色调来表现下方空间的人物活动,可以更好地传达情感、渲染情绪,使照片更容易给人带来情感共鸣。所以我拍摄的不仅仅是高架桥下的空间,更是该空间下最平凡朴实的生活。

 

 

 

 

人物志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空间的灵魂,空间因为人的使用而鲜活起来,在建筑摄影中,如果要说我最关注的点,那一定是人。人可以创造出设计师意想不到的空间使用方式,可以定格某个特定的空间状态,可以表现一种贴合场所的情绪氛围,正如我给工作室起名叫“Daily”一样,其理念就是捕捉建筑日常使用状态中的动人场景,通过人在建筑环境与空间中的活动,展示建筑最真实动人的一面。

 

圣马可广场的浪漫
傍晚的“鸟巢”附近
黄昏的丽池公园

 

海边的MAAT博物馆
修缮中的奎里尼基金会
停车楼屋顶上的游乐场
黄昏时分的发现者纪念碑
西村大院
阿那亚犬舍酒店
每个人都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南开海冰楼
沙丘美术馆
午后的广场
百湾家园公租房里的住户
益阳科技馆前的小夜市
益阳图书馆
老宅子里的四世同堂
胡同里的烟火气
休闲的周末午后
胡同里的家长里短
疫情下的街头
慵懒的生活氛围
体育馆的结构、光线、人
中国国学中心下的日常场景
威尼斯双年展某一时刻的光影

最早被用于生物学上的类型学,通过分类的方式来描述生命的形式;后来经过贝歇夫妇的推动,才有了类型学摄影这一概念。

 

在建筑媒体与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筑图像在很大程度上会反过来影响建筑设计:有些建筑在设计之初,目的就是为了刻意营造一个网红场景,以便后期在媒体平台上宣传。但真正的好设计,应该更关注人在空间中的使用状态;同时,好的建筑不应该只有竣工时的完美定妆照,更应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时光的雕刻后,更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甚至产生出在设计之初未曾预料到的使用方式与活动场景。

 

作者简介

刘国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Daily建筑摄影主理人,公众号:Daily建筑摄影。

邱博伦,重庆大学城乡规划本科在读。


本文由作者刘国威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布。“从类型学开始”章节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余章节图片均为本文作者自摄,版权归Daily建筑摄影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建筑摄影
类型学摄影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