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22日下午14:30,继建筑、音乐、当代艺术主题讲座后,“尚上讲堂”迎来第4期讲座——“姜寻:书籍的设计与收藏”,本场讲座特别邀请 了诗人、画家、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姜寻担任主讲人。他认为,好的装帧设计能够使书本具有呼吸感、生命力,在大众对于纸本阅读兴趣发生转移的今天,书籍的收 藏性变得更强。 视频地址:http://v.qq.com/page/e/2/h/e01637x992h.html 在主持人有方合伙人赵磊的简单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以其设计作品《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为切入点,姜寻从设计理念、印刷技术、纸张选择、装帧形式等方面为到场观众介绍了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 ▲ 主讲人:姜寻 ▲ 由姜寻负责设计的《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 在陆续介绍不同种类的装帧设计作品的同时,姜寻也呼吁大家自己去尝试做不同的书。之后,姜寻把装帧设计放进从民国开始直至上世纪末这一段时期中进行梳理,把中国近代以来的装帧设计大致划分为“东方的西装”、“红色手迹”两个阶段。 民国书籍设计作品大多具有实验性 姜寻把1919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期的装帧设计定义为“东方的西装”。早期的西学东渐是把东、西方的文化做简单的联姻。翻阅大量民国作品,我们能看到很多实验性的、不成功的作品。姜寻认为民国大量的书都具有实验性,社会背景的不断变革是这一时期书籍设计风格的脉络标志。胡适设计的《尝试集》尤其是其中的划时代作品。 ▲ “东方的西装” ▲ 胡适的《尝试集》 姜寻认为觉得好的作品只能用感官去衡量,就像卡夫卡说的“我用器官去写作”。诸如《草儿》和《知行歌诗集》的书籍封面设计,姜寻定义其为简约空灵之美。 ▲ 《草儿》 在一系列民国书籍设计的介绍中,有极具禅意又兼顾西方韵味的丰子恺作品《江户流浪曲》、鲁迅极度推崇的由陶元庆设计的《故乡》、冰心本人极不满意的《繁星》、由孙福熙设计的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以及张爱玲本人设计的《流言》和《传奇》等等经典书籍作品。 ▲ 《故乡》 ▲ 张爱玲设计的《流言》和《故乡》 同时,姜寻对鲁迅、闻一多推崇备至,特别介绍了鲁迅设计的《呐喊》、闻一多设计的《猛虎集》。后者封面展开是一整张虎皮,用传统的中国水墨形式演绎了西方 的装帧手法,这在之前的中国是没有的。用藏书家的话来说它是书中白眉,既抽象又现实,而且是无可超越,是里程碑式的封面。 ▲ 鲁迅设计的《呐喊》 ▲…
2015年8月2日-22日,总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深圳综合体——深业上城,连续4周推出“尚上讲堂”系列公益文化讲座,分别呈现了建筑、音乐、当代艺术和收藏四个精彩主题。在8月的深圳,著名建筑师王辉、独立乐评人苏立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尤洋和古籍收藏家姜寻分别给深圳公众带去了深入理解文化与艺术的独特视角。本系列活动由有方全程协办。 【殊途同归——法国和英国的哥特建筑】 主讲人:王 辉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 主持人:刘晓都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 时间:2015年8月2日 14:30—16:30 地点:深业上城售楼中心4层(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皇岗路与笋岗路交汇处北侧) 主办:深业上城 协办:有方 8月2日14:30,深业上城“尚上讲堂”系列公益讲座由著名建筑师、都市实践事务所合伙人王辉以一场精彩的《殊途同归:法国和英国的哥特建筑》揭开了活动序幕。哥特式建筑从孕育到极盛的发展历程,都浓缩在“都市王叔”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讲座中,这场满载“干货”的活动也收获了现场近三百位观众的热烈反响。 现场视频: http://youfang.ocutrauma.org/videos/lecture/item/572-video.html 【西方音乐巡礼: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 主讲人:苏立华 独立乐评人 时间:2015年8月9日14:30-18:00 地点:深业上城展示中心4层(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皇岗路与笋岗路交汇处北侧) 主办:深业上城 协办:有方 8月9日14:30,接力反响热烈的首期建筑讲座,聚焦人文艺术话题的公益活动系列“尚上讲堂”又迎来第二期——“西方音乐巡礼: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独立乐评人苏立华担任主讲人。苏立华是国家大剧院音乐欣赏讲座特邀主讲,也为国内外多家报刊杂志撰写音乐评论。在他深入浅出而又生动活泼的讲演中,全场观众在近3小时的讲座中始终全神贯注,笑声与掌声不断。 【是什么链接着艺术和我们?】 主讲人:尤洋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策展人 时间:2015年8月15日15:00-18:00 地点:深业上城展示中心4层(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皇岗路与笋岗路交汇处北侧) 主办:深业上城 协办:有方…
8月22日下午14:30,继建筑、音乐、当代艺术主题讲座后,“尚上讲堂”迎来第4期讲座——“姜寻:书籍的设计与收藏”,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诗人、画家、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姜寻担任主讲人。他认为,好的装帧设计能够使书本具有呼吸感、生命力,在大众对于纸本阅读兴趣发生转移的今天,书籍的收 藏性变得更强。 在主持人有方合伙人赵磊的简单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以其设计作品《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为切入点,姜寻从设计理念、印刷技术、纸张选择、装帧形式等方面为到场观众介绍了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 ▲ 主讲人:姜寻 ▲ 由姜寻负责设计的《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 在陆续介绍不同种类的装帧设计作品的同时,姜寻也呼吁大家自己去尝试做不同的书。之后,姜寻把装帧设计放进从民国开始直至上世纪末这一段时期中进行梳理,把中国近代以来的装帧设计大致划分为“东方的西装”、“红色手迹”两个阶段。 民国书籍设计作品大多具有实验性 姜寻把1919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期的装帧设计定义为“东方的西装”。早期的西学东渐是把东、西方的文化做简单的联姻。翻阅大量民国作品,我们能看到很多实验性的、不成功的作品。姜寻认为民国大量的书都具有实验性,社会背景的不断变革是这一时期书籍设计风格的脉络标志。胡适设计的《尝试集》尤其是其中的划时代作品。 ▲ “东方的西装” ▲ 胡适的《尝试集》 姜寻认为觉得好的作品只能用感官去衡量,就像卡夫卡说的“我用器官去写作”。诸如《草儿》和《知行歌诗集》的书籍封面设计,姜寻定义其为简约空灵之美。 ▲ 《草儿》 在一系列民国书籍设计的介绍中,有极具禅意又兼顾西方韵味的丰子恺作品《江户流浪曲》、鲁迅极度推崇的由陶元庆设计的《故乡》、冰心本人极不满意的《繁星》、由孙福熙设计的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以及张爱玲本人设计的《流言》和《传奇》等等经典书籍作品。 ▲ 《故乡》 ▲ 张爱玲设计的《流言》和《故乡》…
尚上讲堂 | 第4场(设计) 姜寻:书籍的设计与收藏 书籍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形式。苏联平面大师康定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平面是活的,是有呼吸的。” 我们在旁观一本设计精美的书籍,和亲身设计一本好书的状态是相似的。书被翻开,从封面到内文,感官上我们体验了一种具有呼吸感的美的享有过程。书籍设计构成,是相对作品内艺术元素以及元素结构的有目的性的协调,使之达到具体的图画效果。 主讲人:姜寻 诗人、画家、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 时间:2015年8月22日14:30-16:30 地点:深业上城展示中心4层(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皇岗路与笋岗路交汇处北侧) 主办:深业上城 协办:有方 报名方式: 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讲座报名页面; 2.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讲座报名页面。(进入报名页面,填写报名信息,报名成功即可获得二维码电子凭证。) 注:免费报名。入场前请准备好报名成功后获得的二维码电子或打印文件,此二维码将作为讲座入场唯一凭证。 主讲人简介 姜寻 1970年生于沈阳,字大来,号大来居士,著名诗人、画家、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历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大型美术展数十场。近年来专注于图书封面设计,为国务院国管局、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协和医科大学、中华书局等单位设计图书封面及相关产品千余种,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书展,并获得“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装帧设计奖”、连续3届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等多个奖项。喜好收藏鉴赏古籍碑帖,尤其对古雕版收藏研究颇有造诣,是国内收藏古雕版最多的收藏家。2009年与国家图书馆合作成立文津雕版博物馆,常年对社会免费开放,主持上百种古籍研究出版工作。现任中国出版艺术委员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传统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副秘书长、文津雕版博物馆馆长、煮雨山房艺术总监、模范书局局长、汲古文化艺术基金副理事长、中国出版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专家顾问委员会秘书长。 讲堂简介 2015年8月,总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深圳综合体—深业上城,推出“尚上讲堂”系列讲座,共4场。第一场主题为建筑,由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主讲。第二场主题为音乐,由独立乐评人苏立华主讲。第三场主题为当代艺术,由艺术活动策划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尤洋主讲。第四场主题是书籍的设计与收藏,由诗人、画家、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姜寻主讲。…
8月15日下午3点,继建筑、音乐主题讲座后,“尚上讲堂”迎来第3期当代艺术主题讲座——“尤洋:是什么链接着艺术和我们?”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尤洋担任主讲人。讲座分为概念阐释、案例分析、现场互动三个部分。尤洋认为正在进行中的当代艺术不需要现成的答案,而是在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的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以及疑问。 深圳的天气连日来时有阵雨,讲座当天也是阴雨绵绵,不过仍有许多对当代艺术抱有热情的观众冒雨赶到现场。在主持人深业置地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孙蓓蓓的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与系列前两场讲座不同,尤洋认为类似哥特建筑、古典音乐这种讲座形式是知识传授性质的讲座,而本场关于当代艺术的讲座并不在于揭示真理。当代艺术在今天的意义,是让大家通过更多元的思考方式感受身边的现实世界。 ▲ 主讲人:尤洋 本场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艺术品”(artwork)、“艺术家”(artist)、“艺术”(art)三个概念的思辨中尤洋着重阐释了自己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以及当今美术馆的存在价值;第二部分,他从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抽选出部分作品加以解读分析;第三部分,尤洋把主动权交给观众,耐心对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卫生洁具”定义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论 第一部分中,尤洋抛出了很多问号,他认为目的并不是形成答案,而是建立更多的思考通道。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商品?在“蒙娜丽莎”和卫生洁具两者之间,似乎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区分。但是,当尤洋解释了两副图片(图1)的背景后,让观众大跌眼镜的是“卫生洁具”竟然是1919年马赛尔·杜尚的作品《泉》,而这一作品甚至定义了“观念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论。至于“蒙娜丽莎”,则出自深圳的大芬油画村流水线生产。 ▲ 图1:“蒙娜丽莎”和卫生洁具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卫生洁具是如何产生艺术性的?尤洋认为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个艺术家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点,把一个特定的物体以一个特定的方式展示到一个特定的空间,通过这四个特定的关系,我们才能判断一个物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性。 ▲ 图2:“艺术家”、“艺术”、“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变化 而这其中又牵扯到“艺术家”、“艺术”、“艺术品”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变化同时区分了古典艺术与观念艺术,特别是“艺术”的位置变化。古典艺术中,艺术性基本上是通过艺术家亲手绘制,艺术家的艺术性和艺术作品高度合一;而到了所谓的观念艺术时期,1919年之后,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的前身,艺术的位置变化了,艺术家去体现艺术,是在其观念思考过程之中。 美术馆的存在价值,是平等的审美体验和自我认知 在阐释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划分之后,尤洋又延伸探讨了艺术传递的方式以及美术馆的存在意义。他认为在人类3500年的历史中,文明的传递更多时候是通过艺术形式去传递。紧接着他抛出问题:艺术是有用的吗? ▲ 图3:“艺术有用吗?” 在美术馆和博物馆出现后,艺术和民众的关系被迅速拉近了,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艺术审美的民主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艺术以非文本化的方式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思考,去感受和洞悉所处的这个世界。尤洋以二点功能性特点总结了美术馆的存在价值,其一,在美术馆里大众面对相同的画作的审美体验是平等的;第二个功能是关于大众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回到“艺术品?商品?”的问题,尤洋认为关于两者的判断更多的取决于观众的眼睛。 “后感性运动”是一次中国艺术最有利的集中出击 从70年代末的“无名画会”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只有大约35年的历史,其间也形成了诸如星星画会、85新潮等艺术群体和艺术运动。尤洋认为其中大部分艺术运动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群体之间也很少形成集中性的美学观点。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后感性运动”,在他看来是杜尚在中国的影响,包括结合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次中国艺术最有利的集中出击。接下来尤洋跟大家分享的艺术作品,也有不少出自“后感性运动”中的代表艺术家,比如说刘韡的“紫气”系列绘画及相关的装置作品,徐震的《香格纳超市》、“天下”系列绘画。除此之外,几十件尤洋在策展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不同种类的当代艺术作品得到一一呈现,在尤洋的耐心解读下,观众似乎也更加了解何谓“当代艺术”。…
8月15日下午3点,继建筑、音乐主题讲座后,“尚上讲堂”迎来第3期当代艺术主题讲座——“尤洋:是什么链接着艺术和我们?”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尤洋担任主讲人。讲座分为概念阐释、案例分析、现场互动三个部分。尤洋认为正在进行中的当代艺术不需要现成的答案,而是在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的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以及疑问。 深圳的天气连日来时有阵雨,讲座当天也是阴雨绵绵,不过仍有许多对当代艺术抱有热情的观众冒雨赶到现场。在主持人深业置地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孙蓓蓓的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与系列前两场讲座不同,尤洋认为类似哥特建筑、古典音乐这种讲座形式是知识传授性质的讲座,而本场关于当代艺术的讲座并不在于揭示真理。当代艺术在今天的意义,是让大家通过更多元的思考方式感受身边的现实世界。 ▲ 主讲人:尤洋 本场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艺术品”(artwork)、“艺术家”(artist)、“艺术”(art)三个概念的思辨中尤洋着重阐释了自己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以及当今美术馆的存在价值;第二部分,他从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抽选出部分作品加以解读分析;第三部分,尤洋把主动权交给观众,耐心对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卫生洁具”定义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论 第一部分中,尤洋抛出了很多问号,他认为目的并不是形成答案,而是建立更多的思考通道。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商品?在“蒙娜丽莎”和卫生洁具两者之间,似乎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区分。但是,当尤洋解释了两副图片(图1)的背景后,让观众大跌眼镜的是“卫生洁具”竟然是1919年马赛尔·杜尚的作品《泉》,而这一作品甚至定义了“观念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论。至于“蒙娜丽莎”,则出自深圳的大芬油画村流水线生产。 ▲ 图1:“蒙娜丽莎”和卫生洁具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卫生洁具是如何产生艺术性的?尤洋认为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个艺术家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点,把一个特定的物体以一个特定的方式展示到一个特定的空间,通过这四个特定的关系,我们才能判断一个物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性。 ▲ 图2:“艺术家”、“艺术”、“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变化 而这其中又牵扯到“艺术家”、“艺术”、“艺术品”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变化同时区分了古典艺术与观念艺术,特别是“艺术”的位置变化。古典艺术中,艺术性基本上是通过艺术家亲手绘制,艺术家的艺术性和艺术作品高度合一;而到了所谓的观念艺术时期,1919年之后,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的前身,艺术的位置变化了,艺术家去体现艺术,是在其观念思考过程之中。 美术馆的存在价值,是平等的审美体验和自我认知 在阐释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划分之后,尤洋又延伸探讨了艺术传递的方式以及美术馆的存在意义。他认为在人类3500年的历史中,文明的传递更多时候是通过艺术形式去传递。紧接着他抛出问题:艺术是有用的吗? ▲ 图3:“艺术有用吗?” 在美术馆和博物馆出现后,艺术和民众的关系被迅速拉近了,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艺术审美的民主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艺术以非文本化的方式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思考,去感受和洞悉所处的这个世界。尤洋以二点功能性特点总结了美术馆的存在价值,其一,在美术馆里大众面对相同的画作的审美体验是平等的;第二个功能是关于大众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回到“艺术品?商品?”的问题,尤洋认为关于两者的判断更多的取决于观众的眼睛。 “后感性运动”是一次中国艺术最有利的集中出击 从70年代末的“无名画会”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只有大约35年的历史,其间也形成了诸如星星画会、85新潮等艺术群体和艺术运动。尤洋认为其中大部分艺术运动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群体之间也很少形成集中性的美学观点。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后感性运动”,在他看来是杜尚在中国的影响,包括结合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次中国艺术最有利的集中出击。接下来尤洋跟大家分享的艺术作品,也有不少出自“后感性运动”中的代表艺术家,比如说刘韡的“紫气”系列绘画及相关的装置作品,徐震的《香格纳超市》、“天下”系列绘画。除此之外,几十件尤洋在策展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不同种类的当代艺术作品得到一一呈现,在尤洋的耐心解读下,观众似乎也更加了解何谓“当代艺术”。 …
尚上讲堂 | 第3场(当代艺术) 尤洋:是什么链接着艺术和我们 如何界定艺术的边界? 一个物体,在何时何刻才能被成为艺术? 艺术在今天的功能 文本和艺术的关系 我们如何链接艺术? 主讲人:尤洋 艺术活动策划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 时间:2015年8月15日14:30-18:00 地点:深业上城展示中心4层(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皇岗路与笋岗路交汇处北侧) 主办:深业上城 协办:有方 报名方式: 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讲座报名页面; 2.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讲座报名页面。(进入报名页面,填写报名信息,报名成功即可获得二维码电子凭证。) 注:免费报名。入场前请准备好报名成功后获得的二维码电子或打印文件,此二维码将作为讲座入场唯一凭证。 主讲人简介 尤洋 获有英国赫尔大学的商务管理硕士学位。尤洋于2011年加入UCCA,自2012年出任副馆长一职。他的工作着重于公关战略,社交媒体定位,品牌形象发展,以及监管美术馆与国内外媒体及社会公众的互动、沟通和传播。尤洋曾任《Time Out Beijing》杂志中文版市场总监,中国第一个大型当代艺术交易市场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副总经理。2010到2011年,他曾任迈阿密亚洲艺术博览会市场顾问。尤洋也是一位专栏作家和艺术评论作者。 讲堂简介 2015年8月,总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深圳综合体—深业上城,推出“尚上讲堂”系列讲座,共4场。第一场主题为建筑,由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主讲。第二场主题为音乐,由独立乐评人苏立华主讲。第三场主题为当代艺术,由艺术活动策划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尤洋主讲。下周将会继续推出收藏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