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9日下午两点半,接力反响热烈的首期建筑讲座,聚焦人文艺术话题的公益活动系列“尚上讲堂”又迎来第二期——“西方音乐巡礼: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独立乐评人苏立华担任主讲人。苏立华是国家大剧院音乐欣赏讲座特邀主讲,也为国内外多家报刊杂志撰写音乐评论。在他深入浅出而又生动活泼的讲演中,全场观众在近3小时的讲座中始终全神贯注,笑声与掌声不断。 讲座伊始,苏立华便为大家解释举办以“西方音乐”为主题的讲座的原因。他说,“我想用一种生活的语言把平常在音乐学院讲课的内容在这里表达出来。我不会和大家讲学术上的东西,但今天所讲内容全是有关学术的。”随后的讲座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文化出发,梳理西方音乐脉络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中,苏立华梳理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在追溯历史的脚步中找到西方音乐的规律,从而引领大家逐渐懂得如何欣赏西方音乐。苏立华谈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音乐的摇篮,从西方音乐诞生起到今天,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个部分就一直并行着。而且,西方音乐是围绕着人与上帝、自然的关系为主题展开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都是通过回顾历史文化精髓来开拓未来的文化。之后进入讲究声音建筑结构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开始有了节奏和旋律,唱歌的声音必须稳定,形成一种空的效果。在这个时期有完整严格的音乐体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是表达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情感,更是把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到了巴洛克后期,音乐的表现形式随着乐器的不断改良、增多而日渐精细。 ▲苏立华 早期的古典主义,音乐比较简单,而真正进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从巴赫的复杂开始进入主调音乐,即有一个旋律声部,其他声部来衬托它。古典主义对形式、和声都有严格的要求,非常教条。奏鸣曲一开始快,中间慢,到最后再很欢快的结束。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出现“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作曲家贝多芬。他让音乐不再受到形式和技术的约束,自由的抒发情感。他的音乐不仅是对情感的表达,更是带有对人生经历的思考。舒伯特、舒曼等著名作曲家也都建立了带有自己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浪漫主义后期出现的印象派,受到当时绘画的影响,出现了像李斯特这样注重感觉的音乐。20世纪的音乐打破所有的旋律,既不表达上帝的意志,也不抒发群体的感情,音乐变成作曲家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对情感的个人体验。在逐渐走出群体情感表达后,听者更多地通过对旋律的感知而获得只属于自身的情感体验。 ▎现场聆听,立体感受西方音乐 在讲座的下半场,苏立华就第一部分讲到的不同西方音乐时期划分而现场播放了不同的音乐片段,从远古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当代各家流派,跟随着不同的律动和音乐,使观众对各个时期的西方音乐也有了更立体和深入的认识。无论是远古乐器阿夫洛斯管、巴赫的复调音乐还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异域节奏,苏立华精心挑选了一批高质量录音,令现场观众一饱耳福。 ▲讲座中播放用世界上最古老乐器奥洛斯吹奏的音乐 “不了解的东西不一定不好,你可以试着去认识它。一旦你打开了音乐细胞,便会函授到音乐的魅力。欣赏音乐的最终目的是对声音有讲究,让耳朵变成一个‘美食家’。当审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生理反应,那你就是生活的艺术家。”苏立华的完场致辞,赢得了深圳观众的热情掌声。 编辑:王箫 摄影:孟陆唯 视频:孟陆唯 黄芷莹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通过有方空间微信订阅号(youfang502)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联系,并主动告知媒体名称以及真实用户数,以获得授权。 转载要求:请务必尊重本文版权与作者权益。请于文章开头和结尾加入转载按钮(具体操作方法:申请原创-是否公众平台首发-否-填写原文链接、转载平台名称、作者),同时在开头显著位置注明:“本文来自有方空间(微信号:youfang502),作者(包含文字、摄影和编辑等):XXX。”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8月15日下午3点,继建筑、音乐主题讲座后,“尚上讲堂”迎来第3期当代艺术主题讲座——“尤洋:是什么链接着艺术和我们?”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尤洋担任主讲人。讲座分为概念阐释、案例分析、现场互动三个部分。尤洋认为正在进行中的当代艺术不需要现成的答案,而是在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的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以及疑问。 深圳的天气连日来时有阵雨,讲座当天也是阴雨绵绵,不过仍有许多对当代艺术抱有热情的观众冒雨赶到现场。在主持人深业置地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孙蓓蓓的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与系列前两场讲座不同,尤洋认为类似哥特建筑、古典音乐这种讲座形式是知识传授性质的讲座,而本场关于当代艺术的讲座并不在于揭示真理。当代艺术在今天的意义,是让大家通过更多元的思考方式感受身边的现实世界。 ▲ 主讲人:尤洋 本场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艺术品”(artwork)、“艺术家”(artist)、“艺术”(art)三个概念的思辨中尤洋着重阐释了自己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以及当今美术馆的存在价值;第二部分,他从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抽选出部分作品加以解读分析;第三部分,尤洋把主动权交给观众,耐心对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卫生洁具”定义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论 第一部分中,尤洋抛出了很多问号,他认为目的并不是形成答案,而是建立更多的思考通道。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商品?在“蒙娜丽莎”和卫生洁具两者之间,似乎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区分。但是,当尤洋解释了两副图片(图1)的背景后,让观众大跌眼镜的是“卫生洁具”竟然是1919年马赛尔·杜尚的作品《泉》,而这一作品甚至定义了“观念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论。至于“蒙娜丽莎”,则出自深圳的大芬油画村流水线生产。 ▲ 图1:“蒙娜丽莎”和卫生洁具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卫生洁具是如何产生艺术性的?尤洋认为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个艺术家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点,把一个特定的物体以一个特定的方式展示到一个特定的空间,通过这四个特定的关系,我们才能判断一个物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性。 ▲ 图2:“艺术家”、“艺术”、“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变化 而这其中又牵扯到“艺术家”、“艺术”、“艺术品”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变化同时区分了古典艺术与观念艺术,特别是“艺术”的位置变化。古典艺术中,艺术性基本上是通过艺术家亲手绘制,艺术家的艺术性和艺术作品高度合一;而到了所谓的观念艺术时期,1919年之后,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的前身,艺术的位置变化了,艺术家去体现艺术,是在其观念思考过程之中。 美术馆的存在价值,是平等的审美体验和自我认知 在阐释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划分之后,尤洋又延伸探讨了艺术传递的方式以及美术馆的存在意义。他认为在人类3500年的历史中,文明的传递更多时候是通过艺术形式去传递。紧接着他抛出问题:艺术是有用的吗? ▲ 图3:“艺术有用吗?” 在美术馆和博物馆出现后,艺术和民众的关系被迅速拉近了,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艺术审美的民主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艺术以非文本化的方式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思考,去感受和洞悉所处的这个世界。尤洋以二点功能性特点总结了美术馆的存在价值,其一,在美术馆里大众面对相同的画作的审美体验是平等的;第二个功能是关于大众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回到“艺术品?商品?”的问题,尤洋认为关于两者的判断更多的取决于观众的眼睛。 “后感性运动”是一次中国艺术最有利的集中出击 从70年代末的“无名画会”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只有大约35年的历史,其间也形成了诸如星星画会、85新潮等艺术群体和艺术运动。尤洋认为其中大部分艺术运动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群体之间也很少形成集中性的美学观点。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后感性运动”,在他看来是杜尚在中国的影响,包括结合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次中国艺术最有利的集中出击。接下来尤洋跟大家分享的艺术作品,也有不少出自“后感性运动”中的代表艺术家,比如说刘韡的“紫气”系列绘画及相关的装置作品,徐震的《香格纳超市》、“天下”系列绘画。除此之外,几十件尤洋在策展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不同种类的当代艺术作品得到一一呈现,在尤洋的耐心解读下,观众似乎也更加了解何谓“当代艺术”。…
8月15日下午3点,继建筑、音乐主题讲座后,“尚上讲堂”迎来第3期当代艺术主题讲座——“尤洋:是什么链接着艺术和我们?”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尤洋担任主讲人。讲座分为概念阐释、案例分析、现场互动三个部分。尤洋认为正在进行中的当代艺术不需要现成的答案,而是在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的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以及疑问。 深圳的天气连日来时有阵雨,讲座当天也是阴雨绵绵,不过仍有许多对当代艺术抱有热情的观众冒雨赶到现场。在主持人深业置地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孙蓓蓓的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与系列前两场讲座不同,尤洋认为类似哥特建筑、古典音乐这种讲座形式是知识传授性质的讲座,而本场关于当代艺术的讲座并不在于揭示真理。当代艺术在今天的意义,是让大家通过更多元的思考方式感受身边的现实世界。 ▲ 主讲人:尤洋 本场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艺术品”(artwork)、“艺术家”(artist)、“艺术”(art)三个概念的思辨中尤洋着重阐释了自己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以及当今美术馆的存在价值;第二部分,他从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抽选出部分作品加以解读分析;第三部分,尤洋把主动权交给观众,耐心对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卫生洁具”定义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论 第一部分中,尤洋抛出了很多问号,他认为目的并不是形成答案,而是建立更多的思考通道。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商品?在“蒙娜丽莎”和卫生洁具两者之间,似乎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区分。但是,当尤洋解释了两副图片(图1)的背景后,让观众大跌眼镜的是“卫生洁具”竟然是1919年马赛尔·杜尚的作品《泉》,而这一作品甚至定义了“观念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论。至于“蒙娜丽莎”,则出自深圳的大芬油画村流水线生产。 ▲ 图1:“蒙娜丽莎”和卫生洁具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卫生洁具是如何产生艺术性的?尤洋认为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个艺术家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点,把一个特定的物体以一个特定的方式展示到一个特定的空间,通过这四个特定的关系,我们才能判断一个物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性。 ▲ 图2:“艺术家”、“艺术”、“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变化 而这其中又牵扯到“艺术家”、“艺术”、“艺术品”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变化同时区分了古典艺术与观念艺术,特别是“艺术”的位置变化。古典艺术中,艺术性基本上是通过艺术家亲手绘制,艺术家的艺术性和艺术作品高度合一;而到了所谓的观念艺术时期,1919年之后,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的前身,艺术的位置变化了,艺术家去体现艺术,是在其观念思考过程之中。 美术馆的存在价值,是平等的审美体验和自我认知 在阐释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划分之后,尤洋又延伸探讨了艺术传递的方式以及美术馆的存在意义。他认为在人类3500年的历史中,文明的传递更多时候是通过艺术形式去传递。紧接着他抛出问题:艺术是有用的吗? ▲ 图3:“艺术有用吗?” 在美术馆和博物馆出现后,艺术和民众的关系被迅速拉近了,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艺术审美的民主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艺术以非文本化的方式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思考,去感受和洞悉所处的这个世界。尤洋以二点功能性特点总结了美术馆的存在价值,其一,在美术馆里大众面对相同的画作的审美体验是平等的;第二个功能是关于大众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回到“艺术品?商品?”的问题,尤洋认为关于两者的判断更多的取决于观众的眼睛。 “后感性运动”是一次中国艺术最有利的集中出击 从70年代末的“无名画会”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只有大约35年的历史,其间也形成了诸如星星画会、85新潮等艺术群体和艺术运动。尤洋认为其中大部分艺术运动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群体之间也很少形成集中性的美学观点。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后感性运动”,在他看来是杜尚在中国的影响,包括结合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次中国艺术最有利的集中出击。接下来尤洋跟大家分享的艺术作品,也有不少出自“后感性运动”中的代表艺术家,比如说刘韡的“紫气”系列绘画及相关的装置作品,徐震的《香格纳超市》、“天下”系列绘画。除此之外,几十件尤洋在策展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不同种类的当代艺术作品得到一一呈现,在尤洋的耐心解读下,观众似乎也更加了解何谓“当代艺术”。 …
8月2日下午14:30,深业上城“尚上讲堂”系列公益讲座活举办,著名建筑师、都市实践事务所合伙人王辉以一场精彩的《殊途同归:法国和英国的哥特建筑》,揭开了活动序幕。哥特式建筑从孕育到极盛的发展历程,都浓缩在“都市王叔”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讲座中,这场满载“干货”的活动也收获了现场近三百位观众的热烈反响。 孕育—英法哥特建筑的前生 哥特建筑从12世纪中叶开始发展和演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没盖完的哥特建筑,但它大概发展到16世纪就结束了。在这约350年的时间,其发展涵盖了很多欧洲国家,风格迥异。如果去欧洲研究哥特建筑,先把法国和英国的看清楚了,再去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就能看得比较清楚。所以王辉老师的这场讲座主要讲法国和英国的哥特建筑的内在发展规律,同时也试图揭示一种艺术风格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哥特式建筑的孕育 哥特建筑成熟的体例是教堂。什么是教堂?就是基督徒集中起来作圣事的场所,它是一个礼仪式的场所。耶稣基督下十字架被埋葬后三日,人们发现他的墓穴被打开了。基督升天了,而留在人间的是追随他的教徒,他们需要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集会,通过仪式的方式来和上帝沟通,接受上帝的审判。因此,基督教教堂不像是佛教的庙宇,庙宇是神居住的房子,不用很大,所以往往进深小于面宽;教堂是教徒集会的场所,需要很大的进深。 ▲ 基督的故事 基督徒活着有集体主义,死了也得有集体主义。早期基督徒死后,不像罗马人要火化,而是希望彼此埋在共同的墓地里。但是那时他们被迫害,没有地方埋,就在矿坑里面找到了地下墓穴(Catacombs)。而有了自己的教堂以后,基督徒也有了更好的归宿。对比埋葬法国历代国王的一个修道院教堂,从地下到地上,基督徒从比较凄惨的状态进入到非常荣耀的状态,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 罗马某地下墓穴(上)和法国圣德尼教堂(下,The Church of Saint-Denis) 从巴西利卡到哥特教堂 ▲ 天空中显现的神谕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战场上看到在天上的神灵显现,马上想到了他妻子天天枕边风念叨的耶稣基督,备受鼓舞。他赢了这个战役以后,觉得这是基督的保佑,就在313年联合东部皇帝李锡尼颁布了《米兰赦令》(Edict of Milan),使基督教合法化,并成为国教。基督徒举行集体仪式需要空间,以前是利用私宅的餐室做家庭教会,现在则需要堂而皇之的大厅。君士坦丁大帝很大方得把收缴的拉特朗宫(Lateran)赐给了罗马主教。这种类型的大厅叫Basilica,它端头半圆形空间叫Apex,摆放祭坛。Basilica就是在巨型的、有侧高窗的房子端头加了这么一个半圆形祭坛。 ▲ Basilica的复原图…
8月22日下午14:30,继建筑、音乐、当代艺术主题讲座后,“尚上讲堂”迎来第4期讲座——“姜寻:书籍的设计与收藏”,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诗人、画家、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姜寻担任主讲人。他认为,好的装帧设计能够使书本具有呼吸感、生命力,在大众对于纸本阅读兴趣发生转移的今天,书籍的收 藏性变得更强。 在主持人有方合伙人赵磊的简单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以其设计作品《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为切入点,姜寻从设计理念、印刷技术、纸张选择、装帧形式等方面为到场观众介绍了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 ▲ 主讲人:姜寻 ▲ 由姜寻负责设计的《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 在陆续介绍不同种类的装帧设计作品的同时,姜寻也呼吁大家自己去尝试做不同的书。之后,姜寻把装帧设计放进从民国开始直至上世纪末这一段时期中进行梳理,把中国近代以来的装帧设计大致划分为“东方的西装”、“红色手迹”两个阶段。 民国书籍设计作品大多具有实验性 姜寻把1919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期的装帧设计定义为“东方的西装”。早期的西学东渐是把东、西方的文化做简单的联姻。翻阅大量民国作品,我们能看到很多实验性的、不成功的作品。姜寻认为民国大量的书都具有实验性,社会背景的不断变革是这一时期书籍设计风格的脉络标志。胡适设计的《尝试集》尤其是其中的划时代作品。 ▲ “东方的西装” ▲ 胡适的《尝试集》 姜寻认为觉得好的作品只能用感官去衡量,就像卡夫卡说的“我用器官去写作”。诸如《草儿》和《知行歌诗集》的书籍封面设计,姜寻定义其为简约空灵之美。 ▲ 《草儿》 在一系列民国书籍设计的介绍中,有极具禅意又兼顾西方韵味的丰子恺作品《江户流浪曲》、鲁迅极度推崇的由陶元庆设计的《故乡》、冰心本人极不满意的《繁星》、由孙福熙设计的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以及张爱玲本人设计的《流言》和《传奇》等等经典书籍作品。 ▲ 《故乡》 ▲ 张爱玲设计的《流言》和《故乡》…
2016年7月30日下午15:00-17:00,由深业上城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2季 | 刘小东——“空城记”在深业上城举行。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刘小东。“空城记”是刘小东2015年夏天创作于鄂尔多斯现场的一系列作品。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小东对这个西方媒体笔下颇具中国特色的“鬼城”以及它所引出的关于中国城市规划的议题关注已久。 讲座开始前,先给大家看一个小纪录片(电影《全胜》,导演杨波),半个小时。因为我每一次的绘画项目都伴随着一部纪录片的发生,我会邀请一些年轻的人过去拍纪录片。我去那边画画,至于他们拍什么由他们的角度进入。这次画画我选择的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这是一个空城,所谓的“鬼城”。我请了80后的杨波团队,针对他们这一代人,选择了四位比较典型的离开草原的,或者是没离开草原的人,拍摄了这四个人在城市里生活的精神状态。这个片子在我展览中放映过。后面的一首歌是我写的。 今天的建筑趋势是为建筑服务,而不再是为人服务 纪录片中的那个小伙子,拥有4000亩土地,没有姑娘爱上他,好可怕。这就是城市化,我很多作业也是围绕着迅速扩展的城市化带来的心理的变化,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我也老在问自己,城市有什么不好?那么多的人住到哪里去?不扩大城市,我们每个人怎么可能住在山坡上?每个人有一个草房是理想的生活,我们做不到。我们是不是真的喜欢城市?还是说我们喜欢农村?喜欢是一回事,居住是另一回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这也是烦扰我自己的一个问题。 “影片《全胜》K.O截图” 片子最后的那首歌,基本上写出我对城市化的态度,我的态度来源在哪?我总在思考,人的基因,很多很多事情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现在的我们,和一万年以前摘果子的人是一样的,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基因已经成熟。在这一万年以内,我们的基因没有任何改变。可是我们的生活改变太大了,尤其近一两百年来的变化,太大了。这是我们人类无法招架的。我们所有的痛苦,包括爱情等等,所有的烦恼,解决不了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的基因不够健全。我们一万年以前的基因里面,没有涉及该如何迎接这么多人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基因里面没有这个东西。我们的基因里面大概只能记住150人的名字。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子。你们不妨默默地想一下,不要查看手机,看能不能写下150个名字。 可是我们今天的生活面临着要和几千万人共处在一个城市,我们所有的烦恼都在这里。无论一个城市规划得如何合理都是不近人情的,这个人情就是基因。我们规划城市,或者建筑、交通等等的时候,如何拉近和基因的距离,才能减轻一点点我们的痛苦,这点真的非常难办到。 刘小东在鄂尔多斯的创作 我不懂建筑,我也不懂城市规划。 1992年左右,我有一点钱的时候,自己在农村盖了一个工作室,我对建筑毫不知道,我只知道外形怎么设计,然后开始盖。等盖到二楼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从一楼上二楼以后进不去那个门,因为我对空间完全没有意识。搞建筑的就知道,他脑子里有空间意识的。我没有,我都是平面的。房子一盖起来发现上不了二楼。所以我对建筑,我不敢说有任何批判的能力,建筑真的是非常具体的、专业的东西。 不过,我能感受到建筑的趋势。今天的建筑趋势是为建筑服务,而不再是为人服务。建筑本身有一个竞争的机制,就像哲学——再也不跟你们说话。拿起一本哲学书,你会越来越看不懂。因为它在跟另外一个哲学家较劲,它们之间的上下文是非常复杂的。但也许他们的较劲会产生新的思想,建筑也是。我们学校有建筑系,我参观的时候,发现人人都往艺术家靠。实用性已经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了,因为你的建筑得了大奖,在国际上有影响力,你才能拿到新的项目。它变成了另一个行业的竞争。 但我理解,每个行业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就像我们的基因发展到今天,我们是面临着全盘崩溃,还是能够重新更好地生存下去。当然也有很乐观的观点——科技进步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很多能源,我们不仅仅依赖于石油了,我们也不仅仅依赖于火力、水力发电了,有很多新的能源,非常省事,有很多可以利用。我们发明了无数的科技,使我们传统的依赖于自然的这部分得到了解放。这是真的非常令人鼓舞的一件事情。科技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你用完的废料可以重新做成别的。这是过去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不可想象的。在今天,科学家确实做出了很多探索。 刘小东画画时搭建的棚子 将来城市的建筑是不是不用钢筋水泥?像我为了画画搭建的棚子不要了就随时拆了,回收以后变成能吃的东西?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不要笑。一定有科学家为我们人类的将来做进一步的思考,我们错在哪里,我们能不能改变得更好一点,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把垃圾变成食物,把食物变成建筑,真的可以想象。往好的方面想象,我们都会变得很乐观。 我是一个农业时代的人,但是生活在后现代生活里 …
2016年7月30日下午15:00-17:00,由深业上城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2季 | 刘小东——“空城记”在深业上城举行。本场讲座特别邀请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刘小东。“空城记”是刘小东2015年夏天创作于鄂尔多斯现场的一系列作品。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小东对这个西方媒体笔下颇具中国特色的“鬼城”以及它所引出的关于中国城市规划的议题关注已久。 讲座开始前,先给大家看一个小纪录片(电影《全胜》,导演杨波),半个小时。因为我每一次的绘画项目都伴随着一部纪录片的发生,我会邀请一些年轻的人过去拍纪录片。我去那边画画,至于他们拍什么由他们的角度进入。这次画画我选择的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这是一个空城,所谓的“鬼城”。我请了80后的杨波团队,针对他们这一代人,选择了四位比较典型的离开草原的,或者是没离开草原的人,拍摄了这四个人在城市里生活的精神状态。这个片子在我展览中放映过。后面的一首歌是我写的。 今天的建筑趋势是为建筑服务,而不再是为人服务 纪录片中的那个小伙子,拥有4000亩土地,没有姑娘爱上他,好可怕。这就是城市化,我很多作业也是围绕着迅速扩展的城市化带来的心理的变化,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我也老在问自己,城市有什么不好?那么多的人住到哪里去?不扩大城市,我们每个人怎么可能住在山坡上?每个人有一个草房是理想的生活,我们做不到。我们是不是真的喜欢城市?还是说我们喜欢农村?喜欢是一回事,居住是另一回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这也是烦扰我自己的一个问题。 “影片《全胜》K.O截图” 片子最后的那首歌,基本上写出我对城市化的态度,我的态度来源在哪?我总在思考,人的基因,很多很多事情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现在的我们,和一万年以前摘果子的人是一样的,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基因已经成熟。在这一万年以内,我们的基因没有任何改变。可是我们的生活改变太大了,尤其近一两百年来的变化,太大了。这是我们人类无法招架的。我们所有的痛苦,包括爱情等等,所有的烦恼,解决不了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的基因不够健全。我们一万年以前的基因里面,没有涉及该如何迎接这么多人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基因里面没有这个东西。我们的基因里面大概只能记住150人的名字。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子。你们不妨默默地想一下,不要查看手机,看能不能写下150个名字。 可是我们今天的生活面临着要和几千万人共处在一个城市,我们所有的烦恼都在这里。无论一个城市规划得如何合理都是不近人情的,这个人情就是基因。我们规划城市,或者建筑、交通等等的时候,如何拉近和基因的距离,才能减轻一点点我们的痛苦,这点真的非常难办到。 刘小东在鄂尔多斯的创作 我不懂建筑,我也不懂城市规划。 1992年左右,我有一点钱的时候,自己在农村盖了一个工作室,我对建筑毫不知道,我只知道外形怎么设计,然后开始盖。等盖到二楼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从一楼上二楼以后进不去那个门,因为我对空间完全没有意识。搞建筑的就知道,他脑子里有空间意识的。我没有,我都是平面的。房子一盖起来发现上不了二楼。所以我对建筑,我不敢说有任何批判的能力,建筑真的是非常具体的、专业的东西。 不过,我能感受到建筑的趋势。今天的建筑趋势是为建筑服务,而不再是为人服务。建筑本身有一个竞争的机制,就像哲学——再也不跟你们说话。拿起一本哲学书,你会越来越看不懂。因为它在跟另外一个哲学家较劲,它们之间的上下文是非常复杂的。但也许他们的较劲会产生新的思想,建筑也是。我们学校有建筑系,我参观的时候,发现人人都往艺术家靠。实用性已经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了,因为你的建筑得了大奖,在国际上有影响力,你才能拿到新的项目。它变成了另一个行业的竞争。 但我理解,每个行业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就像我们的基因发展到今天,我们是面临着全盘崩溃,还是能够重新更好地生存下去。当然也有很乐观的观点——科技进步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很多能源,我们不仅仅依赖于石油了,我们也不仅仅依赖于火力、水力发电了,有很多新的能源,非常省事,有很多可以利用。我们发明了无数的科技,使我们传统的依赖于自然的这部分得到了解放。这是真的非常令人鼓舞的一件事情。科技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你用完的废料可以重新做成别的。这是过去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不可想象的。在今天,科学家确实做出了很多探索。 刘小东画画时搭建的棚子 将来城市的建筑是不是不用钢筋水泥?像我为了画画搭建的棚子不要了就随时拆了,回收以后变成能吃的东西?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不要笑。一定有科学家为我们人类的将来做进一步的思考,我们错在哪里,我们能不能改变得更好一点,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把垃圾变成食物,把食物变成建筑,真的可以想象。往好的方面想象,我们都会变得很乐观。 我是一个农业时代的人,但是生活在后现代生活里 我们今天还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尤其今天中国整个城市化的进展是非常迅猛的,不是一两个所谓进行思考的人,或者知识分子怎么样就能解决的。大家都会在这场运动中变成一种怨气,被压得扁平,毫无价值。因为这种城市化进展简直太恐怖了。去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会,发现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都紧紧地连在一起,中间没有稻田,也没有玉米。…
2016年8月13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2季 | 胡如珊——“怀想·反思·城市”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 《怀想·反思·城市》 今天我将分享最近思考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跟设计、城市,历史,过去、未来都有关系。讲座谈论的主题是“怀想·反思·城市”。首先需要介绍一些术语。这个术语是最近如恩经常思考的话题:怀旧。 怀旧,源于希腊文的νόστος(nóstos)+ἄλγος(álgos);意思是“回家”+“疼痛”。 怀旧的英文词nostalgia由两个词根构成,第一部分是回家,第二部分是疼痛。第二部分疼痛的原因是过去很久的一段时间里,怀旧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在17、18世纪有人看病的时候,医生如果看到这个病人有头疼、疼痛、发热、赖床、甚至抑郁,就有可能称之为nostalgia,当时这个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在今天,如果有人将怀旧认作一种疾病,简直是不可思议。19世纪以来,医学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我们认为,怀旧是一种心理与情绪的状态,而不是疾病。我们对怀旧有兴趣,因为每个人都会缅怀自己的过去,个人的过去,国家的过去,以及整个文明的过去,也会缅怀城市的过去。 有一本由哈佛教授维特兰娜·博伊姆所写的书,叫《怀旧的未来》。这本书详细论述了什么是怀旧,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怀旧,主要目的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沉溺于过去。这本书将怀旧分两种类型,分别是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我认为这两种类型非常重要。许多人可能听说过或者去过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些城市的建筑师们修复一座古建筑时,他们首先想的是将它修复到过去的状态。修复型怀旧主要强调的是“回家”,回到过去家园的真实场景。另一种是反思型怀旧,它并不强调“家”,而是强调回去的过程,就算是永远无法抵达回去的家园也没有关系。 在西方文学中,有一本名著叫《伊利亚特》,讲的是战争之后一个英雄回家的故事。这本著作记叙了这个英雄回家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他的体验跟所学到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反思型怀旧,重点在于过程。 这次的讲座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记忆;第二部分是反思型怀旧;第三部分是如恩参加亚洲建筑师学会为期六个月的研究项目;第四部分是讲述上海的故事,虚构空间;最后一部分是分享如恩过去的三个项目:田子坊私宅、设计共和设计公社与南外滩水舍精品酒店。 城市记忆和不断演变的都市造物 Michael Wolf拍摄的城市(左),Don拍摄的城市场景(右) 上图左侧反映了当今毫无特色的一个城市,虽然不知道这个图片描述的是哪座城市,但它是当下城市状态的缩影,这是现居于香港的著名摄影师Michael Wolf的代表作品。右边的场景,可能有些人会很熟悉,因为他们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当我们来到另外一个城市的时候,可能希望能够看到右边的城市场景。遗憾的是,真实看到的更多是左边的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城市。城市建筑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结合这两者,因为它们是一对矛盾的情景。 “因而过去和未来存在于城市的概念之中,正如记忆存在于一个人的一生;城市的概念只有和现实相互作用才能够实现。这一作用过程将永久存在,成为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和印象。” ——《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 阿尔多·罗西描述的这一段内容,许多人可能也有听过。记忆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的印象、行为,以及对于一个城市,都会产生影响。正如一个人的记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会回忆起过去一生中经历的点点滴滴,乃至所有的过去汇集形成一个人。城市也有城市的记忆,记忆本身也会影响这个城市。…
7月22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3季|马岩松——“建造自然”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马岩松分享了他的建筑哲学与思考。以下为讲座全文: 我是马岩松,讲座的主题是“建造自然”。我是建筑师,每天都在建造。关于建造,很多人认为是人工的东西,当我们谈论“建造自然”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你谈的是假的自然,真的自然不好么?”其实,我们眼里能看到的城市环境,都是建造出来的。今天我要讨论的“自然”,指的是建筑师眼中的人造自然的观点。 讲座现场,摄影:张超 城市与自然 作家老舍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四合院和老北京的城市的美,在于它的“空”。这个“空”里可以发生很多东西,有树、有鸟、有花。有了这一切,才有生活,有了生活就有爱;有了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和自然之间的感情等等,这些就是城市的核心。“空”让这些东西发生了。 胡同泡泡 MAD在胡同里设计了这一个小的泡泡,一个非常小的、像细胞一样的改造,像是在“空”的角落里生长出来的。大概在2005、2006年,当时整个北京都在讨论奥运会那些非常了不起的大建筑时,我们就想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表达个人,怎样可以在这么一座非常具有力量、速度的城市中强调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很多四合院里没有卫生间,这个泡泡的功能是一个卫生间。我们把泡泡放在院子的一个角落。因为用的是一种反射的材料,所以泡泡会反射周边的环境。泡泡的外观是光滑的非常规形状,它并不是一个镜子;当你看到它反射的景象时,并不是把一个现实又重复了一遍,而是“扭曲”了天、地、老房子、新房子、树木,把四合院里的景象变成新的环境。对我来说,胡同泡泡是很个人的东西。当时院子边上有一个外国人邻居,他说怎么可以盖这个泡泡,难道你不知道北京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吗?为什么不建成古典的建筑?我就跟他说“空”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创造出“空”,有非常多的方式,我们用新和老结合做成了“空”。 我当时的想法是让泡泡“生长”,在北京老城的四合院里面,哪里需要卫生间就建一个泡泡,它们就会变成一个一个的泡泡,在这个城市里长起来。它跟老建筑完全不一样,不是老的形态,也没有用传统的材料,构造也跟老的没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老建筑形成一个反差,但新和老在胡同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纽约的曼哈顿(左),中国城市的新商务区(右) 我们将这两张照片合成,左边是纽约的曼哈顿,右边是中国一个城市里的新商务区。它们的模式非常相近,但是这两者相差100年。像纽约、芝加哥这些城市模式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城市,今天成为了中国很多城市的现代化“范本”。如果说从来没有出现过左边的城市(纽约),再问我们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们,问他们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认为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我相信他们的脑子会一片空白。当然纽约是很好的城市,我们去到纽约会觉得它很有活力。但是当把它当成一个现代主义思想遗产的课题时,必须要谈到未来的城市这一话题,包括西方的城市如何转变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2005年前后,MAD在加拿大中标了一座高层建筑。当时中标是一栋楼,建成之后当地人把它叫“梦露大厦”。他们特别喜欢这个建筑,之后又在旁边多建了一幢。“梦露”这个名字不是我起的,历史上好像是第一次有人以一个女人的名字来命名高层建筑。因为其他的高层建筑都更像男性,都是垂直线条的摩天大厦,是力量的象征,都在比谁更高更强更快。但是“梦露大厦”的这个曲线,感觉是在诉说飘动、自然、风、阳光等等。这些想法对我来说是当时的一个感觉,当时最初的时候还没有存在说我对中国的城市有什么看法,或者对西方的城市有什么批判性,我就想建一个高楼让它有自然的感觉。第二栋楼又有点不一样。我们跟甲方说,不可能有“两个梦露”立在那儿,会很怪,于是说服了甲方让第二栋不要重复第一栋。我们将其进行了扭转,从楼上往下看,很多阳台变成露台,阳光可以进到室内。从不同角度看,两栋楼又有点不一样,是呼应的关系。 “梦露大厦”并不是一个螺旋式的建筑,只是每层扭转的角度不一样,形成建筑在飘动、在运动的感觉。两栋楼在一起时,这些曲线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这两栋曲线高层建筑,与居住其中及周边的人们也产生了一种互动。 梦露大厦,加拿大 在“梦露大厦”之后,我在重庆市中心设计了一个高层方案,很遗憾没有建成。它跟“梦露大厦”有些不一样,“梦露大厦”更像是一个雕塑,而这个高层有着生长的感觉,它没有特定的形状,每一层有平台,隔几层就有花园。当我把模型做出来以后,觉得这个建筑更像一个有机体。我第一次把它跟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联系起来,看到在绘画里面山、水、人和亭子、建筑和人工的道路,有一种共通的感觉——建筑并非只是在建造一座建筑,而是在建造一个整体环境,就像一个画家,他在画一幅山水画时,也没有真正看到山和水,只是在空间里面想象,想象人在自然中的意境,然后用画笔表达出来,想象人跟自然的关系。于是我在想,这个关系能不能放在一个城市的高层建筑里面?虽然这个建筑没建成,但是我觉得它对自己很重要。…
8月12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3季|隋建国——“偏离17.5度”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以下为讲座全文: 深圳是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的窗口,那时候北京的艺术家、设计师都往这边跑,我也来过好多次。中间一段时间有点沉寂,最近几年深圳的形象突然间又明亮起来,大家开始觉得深圳是一个有希望的、年轻的城市。但它已经不是最早的改革开放时的城市了,而是一个拥有了新的历史积淀的新型城市。 在筹备讲座时,我选了一个跟城市相关的主题:城市一定是跟住在城市里的个体有关的,也跟空间、时间相关。因此,我选了2007年时做的一个作品《偏离17.5度》作为演讲的中心题目。 如果我们把时间从艺术系统中单独提出来分析,作为艺术家,首先我要说的是艺术作品和时间的关系。继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要再讲生命个体和时间的关系。再进一步,因为咱们在座的大家都在一个城市里生活,最终还有城市和时间的关系。 上面说的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艺术作品里面得到表述。 艺术和时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事物,什么时候产生,怎么发展,什么时候结束,这都是跟时间的关系。关于这点,可以用元代绘画作品《富春山居图》来说明一下。这张画的原作最长的那部分在台湾,短的这部分在北京。我1974年学习中国画时,临摹了短的这部分。现在,看这张画就会想起我1974年刚开始学画的状态。这是艺术作品跟时间的关系,它是具有历史性的时间。既有作品被创造出来的时间,比如元代,也有我当时临摹这张画的时间,1974年。 《富春山居图》临摹图 《愚公移山山河变》是1976年我学习山水画后的第一张创作,不再是临摹,是写生后,根据我的青岛老家崂山的一个水库画的。这种画法风格当时叫做新山水画。在1974年的时候,新山水画里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风貌,如果有水的话一定要有堤坝,这是现代工业的一个符号;还得有红旗,汽车,高压电线杆之类的。这些东西都要掺杂在万古不变的山水之间,它才能变成70年代中国的一种文化状态。这也体现了艺术跟时间的关系,但这里是艺术品与它产生的时代。 《愚公移山山河变》 还有一个作品与时间的关系就是——作品完成的所必须花费的时长。图为1986年我到北京读研究生后做的第一件作品《无题》,这个作品自身的完成有一个时间过程。1980年代,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最兴旺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文化潮流叫“寻根热”,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回到先秦寻找自己的根。很多艺术家会把自己的根放在老庄、禅宗这方面,我也不例外。如果从老庄这个角度学习做现代艺术的话应该怎么做?我做了不少尝试。这件作品,我是用石膏铸了一个方块,50公分左右,然后我把这个方块放到水龙头下,用水龙头的水冲这个石膏,逐渐形成溶洞一样的效果,一个星期以后关掉水龙头,这个作品就完成了。这是我第一件真正以时间为核心线索完成的作品,也是另一种艺术与时间的关系,当然是更密切的关系。 《无题》 以上所举的这些作品与时间的例子,在整个人类的艺术史当中是无穷无尽的。我只是用我的几个作品来做一下铺垫,讨论艺术品跟时间大致有这几种关系存在。 生命和时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与时间的关联。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时间就显得特别重要。有的人会活20岁,有的人会活50岁,也有人可以活100多岁。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个人的生命时间可不可以作为作品的核心因素?在石膏立方体的作品上,我觉得时间已经变成作品的核心因素。但是今天来看还不够,它只是一个作品完成的过程的时间。画一张油画,你也可以说我画了一个月,一张水墨画你也可以说我画了两天,这都是作品完成的时间。 …